愛波塗鴨格

乳癌相關短文

月  

高藥價的迷思--癌症醫學的困境 胡涵婷醫師文

2013.07.15

這是另一篇在波士頓的胡涵婷醫師所撰寫的文章,針對新開發藥物、高價位藥物、病人經濟考量與社會財政資源等進行了精闢的探討,值得大家深思討論。

乳癌與壓力

2013.06.17

由於醫學的發展,乳癌的治療逐年進步,甚至邁向成為慢性病之列。但是生命雖然得以延長,疾病的威脅依然存在。疾病造成身體的改變、心理的創傷,與親密伴侶、家人、朋友間關係的調整,承受治療在生活的影響,面對社會與文化的偏見,這些都會讓病人在治療期間,或者在治療完成之後,產生情緒以及壓力反應。

無論如何,都別忘了享受生命的陽光

2013.06.07

乳癌的發生率占台灣女性癌症第一名,死亡率是第四名,每年有近萬人的新確診病友;台灣婦女終其一生,每19人就會有一人罹患乳癌。這不免讓人感到恐懼與擔憂,但事實上,乳癌只要早期發現,治癒率相當高,尤其治療後的無病狀況也非常的好;也就是說,回歸正常生活與好的生活品質是可被期待的。

安全的運動

2013.03.22

運動可以降低罹患乳癌與復發的風險,不過不少接受過乳房切除手術的病人,則擔心會有淋巴水腫的問題。有些醫師和病人擔心重量訓量,特別是舉重,會引發水腫,或者造成淋巴水腫問題更加嚴重。但是也有的女性和醫師持不同的意見,他們認為只要做的正確,並且注意安全,運動的效益遠大於風險。

該做,還是不該做?

2013.03.08

打電話到協會來的姊妹或家屬,有的是詢問有關化療方面問題,有的想知道該怎麼吃,有的想多了解重建手術,有的在某些治療程序舉棋不定,乾脆問志工如何是好。

永遠不嫌遲

2013.02.27

時代雜誌曾經刊登過一篇文章,討論乳癌與運動的關係。文章引述卡羅萊納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候選人 Lauren McCullough的研究,對象包含1504位乳癌病友,以及1555 位一般女性,年齡從20到98歲不等。

基因檢測

2013.02.22

怡佩(假名)是屬於有家族病史的高危險群,祖母因乳癌過世,舅舅則是曾罹患鼻咽癌。怡佩在剛過三十歲生日,剛生下第二個孩子的時候,發現乳房有異狀。起初以為是哺乳造成的乳腺發炎,後來才確定罹癌。

運動

2013.02.18

美國癌症協會建議,乳癌病人應維持運動的習慣,大約一個星期四小時的運動量。 我們不知道聽過多少遍運動對我們有益,但是運動對我們到底有什麼好處呢?

也是老年乳癌

2013.01.09

也是在慈馨的慶生會中,眾家姊妹和大哥們輪番上台。在台下的眾人開玩笑,說台上表演的年紀加一加,恐怕也有好幾百歲了吧!這時彰基鹿基分院乳房外科主任蘇進成醫師也笑著加入:「你們別說,連我都有個103歲的病人呢!」

迷信

2012.12.19

生病的時候,許多人都會尋求宗教的慰藉,因為宗教的無私與大愛,能夠讓人超越自我的困境,獲得正向的力量。但是,是否也會有人借宗教之名,進行歛財之實,進而拖延了治療的時機呢?

  高藥價的迷思--癌症醫學的困境 胡涵婷醫師文

這是另一篇在波士頓的胡涵婷醫師所撰寫的文章,針對新開發藥物、高價位藥物、病人經濟考量與社會財政資源等進行了精闢的探討,值得大家深思討論。

....................................................................................................................................................

幾週前,在我們醫院的例行腫瘤週會時,我的一個治療多年的乳癌病人,原本只有肝臟有許多腫瘤,現在腦部也出現好幾個小小的腫瘤。她的乳癌荷爾蒙受體是陰性,Her-2是陽性。她六十出頭歲。得癌症前,是洗腎室的技術員,沒有什麼健康上的問題。四年前診斷第一期乳癌,接受了化學治療和常達一年的Herceptin(Her-2的標靶治療)。儘管如此積極的治療,一年半後,她的乳癌就轉移到肝臟。在過去的一年半,她接受兩三種不同的化學藥合併Herceptin,一直病情都蠻穩定,還經常跟家人出外旅遊。最近她突然視力有問題,果然,腦部磁振造影發現許多小小的腫瘤。在使用類固醇減低腦水腫,及全腦放射線治療後,她的視力很快就恢復了。我們在腫瘤週會討論她的後續治療的可能方案。我很流暢地敘述最近一年來食品藥物管理局(FDA)通過認可的Her-2陽性乳癌新藥。我說著說著,突然察覺到會議室的氣氛有些不安。終於,我們的放射線科醫師同事忍不住問我,這些新藥的藥價是多少?他問這話時的表情很緊張,因為大家都知道癌症新藥都是非常昂貴的。他的真正問題不在那些藥物的真正索價,而是在問:我們的國家社會負擔得起嗎?雖然我們常說生命是無價的,由於天價的癌症新藥,再有錢的國家也不能不給生命定一個現實的價碼。比方說,英國的健保就制定一年的生命價值五萬美元。也就是說,如果一個藥物雖然能延長病人一年的生命,卻索價十萬元,是物超所值,保險就不予給付。不幸的是,在美國的專利權保護制度及自由市場精神主導下,所有的新藥都是一年藥價超過十萬美元。我的這個乳癌病人在歷經一年半的第四期癌症治療,仍然活得好好的。這些新藥雖然貴到令我良心不安,卻是藥性相當溫和。我能因藥價的因素阻斷她接受這些新藥的機會嗎?因為這些新藥是FDA核准的用藥,又是靜脈注射劑,病人自己並沒有太多的自費負擔。口服藥就不同了;通常病人會有些自費支出,隨著保險型態及不同等級(tier)藥品,病人的自費額很多時候是普通收入的人負擔不起的。

我有一個照顧了好幾年的病人。她總共有四種癌症,乳癌,黑色素瘤,胰臟neuroendocrine tumor(蘋果電腦創辦人Steve Job得到的癌症),和骨髓瘤。其中乳癌和黑色素瘤是在緩解狀態,胰臟瘤已經轉移到肝臟四年左右了。她的骨髓瘤是將近兩年前診斷的。因為骨頭疼痛,骨髓瘤是讓她最受苦的病。她的骨髓瘤治療並不很順利,常常有一些預想不到的副作用。最近她的骨髓瘤有惡化的跡象,所以我考慮給她換藥。我開了一個口服藥Lenolidomide(Revlimid)。結果她的自費負擔居然高達一個月四千美元。她已經有一個很昂貴的處方,是治療胰臟neuroendocrine tumor的口服藥everolimus(afinitor)。雖然她有一點積蓄和退休金,這樣高的自付額,她實在負擔不起。於是我決定給她用一個配方叫做CyBorD。這個配方包括兩個口服藥-Cytoxan和Decadron,以及一個注射藥-Bortezomib(Velcade)。注射藥是包括在門診醫療之內,病人沒有額外的自費負擔。而這兩個口服藥是老藥,所以處方箋的費用是要便宜多了。我告訴她這個CyBorD的療效很好,特別是像她這樣腎功能不正常的病人,沒有額外的副作用。她心裡仍對因經濟上的限制失去使用Lenolidomide的機會耿耿於懷。她悠悠地問,這兩個口服藥這麼便宜會有效嗎?我皺了一下眉頭,拉了一張椅子靠近她坐下來。我說:你知道嗎,老的化學藥的歷久不衰,正是它卓越療效的最佳證明。Cytoxan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是最老的化學藥之一,而仍然是一些癌症的最重要的藥物之一,像是淋巴瘤,乳癌。它也常用於骨髓幹細胞移植。雖然如今骨髓瘤有很多很有效的新藥,Cytoxan仍然有一席之地。聽了我這些忠告,她總算臉上泛起一絲笑容…

這個病人四年前一開始不確定我的資歷經驗是不是有能力照顧像她的病例這麼複雜的病人。她一開始去附近的教學醫院-Lahey Clinic,尋求第二意見。這位在麻州頗負勝名的Dr.S建議一個口服化學藥開始治療她的胰臟瘤。我正巧與他意見不同。而他在讀了我的病歷報告後,也同意我的看法。從此這個病人對我另眼相待。多年來我想我沒有辜負她的期望,總是盡最大的心力在照顧她。我知道我講的話在她心裡很有份量。雖然那天早上我有很忙的門診,我不能不把握這樣重要的教育機會,釐清病人對醫療知識的誤解。

這個病人的對藥價的直覺反應,正是當今癌症醫療的困境。一般人總是把超高藥價與療效畫上等號。我相信製藥公司很懂這種人類的心理弱點,利用”愈貴愈有效”的名眾心理把藥價定得如天文數字,尤其是在新藥專利期間,可說是完全沒有競爭對手,而可憐的消費者-也就是病人,只能任藥廠宰割,即使病人有醫療保險,仍然常常一病就傾家蕩產了。話說回來,有些藥真是創造了醫學奇蹟,完全扭轉了原本是希望渺茫的病,變成預後最好的病。最好的例子是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在Imatinib (Gleevec)之前,除了年輕病人有機會接受救命的骨髓移植之外,多數病人在診斷兩三年後,就無治而終了。Imatinib和後來陸續上市的類似藥品,徹底的改變病人的命運。如今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通常只要持續服藥,多數是能長久存活的。這般神效的新藥例子畢竟是不多的。很多近年來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的新藥,頂多只増加病人少數幾個月的存活期。而即使這麼有限的醫療利益,這些新藥仍然是非常的昂貴。這幾年急速膨漲的新藥市場,和昂貴的藥價,是美國超高醫療支出的重要因素之一。 最為人詬病的是,在這樣天文數字的醫療支出之下,美國病人的存活並不見得比花比較少錢國家的病人長。美國一位很受尊敬的腫瘤科醫師,Dr. George Sleigh有一次在一個癌症醫學會議演講時,就感慨的指出,從來沒有其他的企業像醫界這樣,投資不斷的上升,報酬卻始終停滯。即使不是學經濟的人,也看得出來,這樣的生意肯定是撐不下去的。

多年前,我在美國因為醫學會的規定,重複血液腫瘤專科訓練。有一天,有個原發部位不明轉移癌(癌症已經轉移到遠端,卻沒有明顯的癌症原發部位)的病例。對這樣的病例,找到癌症的原發部位,有助於用藥的選擇。我當時是第一年的受訓醫師,而我的主治醫師才剛從專科訓練畢業兩年。他指示我給這個病人安排一長串各式各樣的檢查。當我很天真的表示我的意見:是不是可以根據病人的症狀先做幾項檢查,如果仍然沒有答案,再做其他檢查?他對我斜眼一看,然後說了一句我一直不會忘懷的話。他說:在這個國家(美國),我們不在乎花多少錢。十三年後的今天,多數美國人都同意,美國沒有花不完的錢,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如何整頓醫療體系,以保醫療事業的永續長存。在實際照顧病人時,我常希望我們可以沒有經濟負擔的顧慮,做最適合病人的治療。然而很多醫生對各種檢查及各種新藥的適應症沒有理性的了解,而做出沒有明智的選擇,是我無法苟同的。借用歐巴馬總統說的:我不是反對戰爭,而是反對愚蠢的戰爭。我說:我不是反對花錢,而是反對花愚蠢的錢。

在過去的十五年左右,癌症的研究發展突飛猛進,新的檢查和新藥如滾雪球般出現在醫療市場上。雖然癌症的機率逐年上漲是整個癌症醫療消費增加的原因之一,這些非常昂貴的新檢查技術,和天價般的新藥,更是主要的造成整個醫療經濟體系瀕臨破產的原因。一方面我們欣慰將近半個世紀以來對癌症宣戰的長期掙扎,總算見到一些曙光;同時卻面臨捉襟見肘的財政窘境,反而不能給病人適當的治療。醫學研究的目的應是在增進入類健康福祉,卻因為社會的結構( 藥品專利權及自由經濟市場)的緣故,一些大藥廠因為癌症新藥賺大錢;相反的,有些病人的癌症可能是治癒了,卻傾家蕩產;也有些人因為負擔不起醫藥費而放棄治療。這樣的癌症醫療困境,真可謂是福氣也是詛咒(A blessing and a curse)。

幾年前,每當一個癌症新藥得到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時,我心裡只有充滿喜悅;今天,我看到新核准的藥,雖然還是替能夠受惠的病人高興,我不能自主的為更沉重的醫療財政負擔而憂心。幸好類似這樣理性掙扎的聲浪是愈來愈大了。最近美國許多腫瘤界的意見領袖紛紛對失去控制的超高藥價表示強烈的抵制願望。去年美國的最大的癌症醫院之一-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Medical Center宣佈他們藥局決定不正式進新核准的大腸癌用藥-Aflibercept,因為這個非常昂貴的新藥,並沒有提供有意義的病人治療結果(1.4個月的存活率利益)。他們在媒體公佈這樣的決定,主要是要喚醒社會大眾正視失控的藥價問題。另一個例子是最近由多位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專家聯署在血液雜誌(Blood)發表他們對高藥價的憂慮。文中,他們非常客觀地指出智慧財產專利權在支持醫學研究持續成長的重要性,但也批評藥廠不合理的高昂藥價。Imatinib(Gleevec)在2001年剛剛核准上市時,一年的藥價大約三萬美元,2012年已漲價到超過九萬兩千美元。為什麼?文章主筆的Dr. Hagop Kantajian很客氣,要看官自己去判斷。但是我可以替他說這一切終歸是個貪。他指出今天在美國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藥價一年是九萬二到十三萬八美元,是同樣藥品在歐洲國家的兩倍價錢。這樣的差價在兩個消費指數相當的地區,很明顯的是沒有任何其他合理的解釋的。

在醫學院裡,我們學習尊重生命是醫生的基本情操;我們只知道不計代價的救治病患。在醫生的養成訓練過程裡,也許我們確實是報著志在救人,不在乎花多少錢的態度。然而今天我們面對醫療財政的危機,醫生不只是對他的病人有責任,也對整個社會有責任。今天的醫療經濟危機是全球性的,雖然每個國家的問題是略有不同。我要呼籲我的醫師同事們,確定我們真正把錢花在刀口上,不要濫用對病人治療計畫上沒有影響或助益的檢查,不要迷信貴的機器或貴的藥;並且要常常教育病人及社會大眾正確的醫療經濟知識。唯有醫界及社會大眾的攜手努力,我們才能懸崖勒馬,突破困境,扭轉危機。所以我們自己,及我們的兒女子孫能持續享受醫療科技的甜美成果。

 

  乳癌與壓力

由於醫學的發展,乳癌的治療逐年進步,甚至邁向成為慢性病之列。但是生命雖然得以延長,疾病的威脅依然存在。疾病造成身體的改變、心理的創傷,與親密伴侶、家人、朋友間關係的調整,承受治療在生活的影響,面對社會與文化的偏見,這些都會讓病人在治療期間,或者在治療完成之後,產生情緒以及壓力反應。

實驗研究指出,當帶有人類腫瘤的老鼠獨處於密閉空間,或者隔離於其他老鼠之外,也就是在壓力增加的情況下,腫瘤較容易變大或者轉移。在實驗室生長的老鼠與人類癌細胞中發現,壓力荷爾蒙去甲腎上腺素會刺激血管新生和轉移。另一方面,如果病人能夠有效的紓壓,那麼所經歷的沮喪、焦慮會相對較低,並且對於副作用的適應能力也會較佳。

每個病人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情境,不同的環境中,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壓力。如何探究出壓力出現的原點,以及建立抒發壓力的對策與方式,是病人能夠完全康復的的重要指標。有鑑於情緒壓力對於病人療效與生活品質的影響,2010年上半年國際心理腫瘤醫學會(International Psycho-Oncology Society,IPOS)積極倡議在評估生理官能狀況的第五大生命徵象(vital sign-pain relief)外,增加情緒壓力為第六徵象。同年8月,此提議除了獲得國際抗癌聯盟(Union of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UICC)的支持,還修訂癌症照護標準與臨床實務手冊,增納此項照護程序。UICC的具體行動,也獲得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特別規劃了三種方案回應對這項活動的支持:諮商、運動,以及好心情工作坊。TBCA除了與諮商師合作,為有需要的姊妹提供專業的諮商服務外,也積極鼓吹運動對身體的重要。大量運動能夠刺激腦內啡分泌,會讓人感到愉悅。當然運動可以預防乳癌發生,並且能夠降低乳癌的復發,也是我們推行運動的原因之一。至於好心情工作坊,今年增加為八項之多:舞出生命的「日本舞踊」、用巧手展出自信的「指語飛舞」、與自我對話的「心靈彩繪」、注入生命能量的「呼吸減壓」、喚起回憶與無限可能的「歌仔戲團」、即興對話感同身受的「一人一故事」、看見鏡頭下視野的「攝影育療」、抒發內在自我的「手工藝」。豐富的課程提供病友姊妹多元的選擇,無非是希望姊妹能夠活得開心、自在、自信。當然除了紓壓的目的外,我們也希望經由這些不同的方案、活動、課程,能夠建立經驗值庫,作為未來評估壓力的依據,以精確有效的方式推薦姊妹適合的舒壓策略。

每個病人都希望恢復健康、找回自己。除了藥物治療,病人的心理層面也必須兼顧。或許我們無法避免壓力的產生,但是可以找到應付壓力的策略,讓生活得以平衡,維持應有的品質,才能夠真正擁有完全的康復。

  無論如何,都別忘了享受生命的陽光

乳癌的發生率占台灣女性癌症第一名,死亡率是第四名,每年有近萬人的新確診病友;台灣婦女終其一生,每19人就會有一人罹患乳癌。這不免讓人感到恐懼與擔憂,但事實上,乳癌只要早期發現,治癒率相當高,尤其治療後的無病狀況也非常的好;也就是說,回歸正常生活與好的生活品質是可被期待的。

 

但是,乳癌姐妹很可能會因為發生年齡(40-45歲與55歲更年期後)、遺傳基因、荷爾蒙變化、環境汙染、壓力處理等因素,在罹癌後的二年、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後,面臨癌細胞一而再、再而三的來敲門。所幸醫藥不斷進步,乳癌姐妹面對再次挑戰時,仍然可以跌倒再站起來。「癌」變成了乳癌姐妹人生的一項修鍊,「生病」的旅程讓我們學習如何面對生命,成為妳我的「生病哲學」。

 

生命的禮物

害怕,通常源自於不了解。「印記」讓全球女人相聚,經由大夥的互相分享而閃耀出生命的光亮。病友互相訴說經驗,以彼此的分享為生命旅程鋪出一條康莊大道,讓姐妹們得以學習如何面對與處理癌復發的問題:

 

1. 了解疾病的特質:復發與轉移的定義。乳癌復發可能是局部復發、胸壁復發或腋下淋巴結復發;轉移是指癌細胞進入臟腑,例如:骨轉移、肺轉移、肝轉移、腦轉移、遠處轉移。

2. 治療因應策略:積極治療、緩和治療

3. 蒐集新資訊,例如:臨床實驗機會、創新藥物知識

4. 學習適應壓力的方法,養成正向思考的習慣

5. 建立病友的社會資源網路等

 

有人說,每一場疾病的背後都隱藏著一份生命的禮物,只要你通過層層試煉,就能獲得這份大禮。據說,一旦妳拆開這份禮物,就會豁然明白,原來疾病是一種召喚,引領著妳回溯生命的原鄉。只要回到這裡,再大的苦難都會撫平。(作者: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秘書長)

  安全的運動

運動可以降低罹患乳癌與復發的風險,不過不少接受過乳房切除手術的病人,則擔心會有淋巴水腫的問題。有些醫師和病人擔心重量訓量,特別是舉重,會引發水腫,或者造成淋巴水腫問題更加嚴重。但是也有的女性和醫師持不同的意見,他們認為只要做的正確,並且注意安全,運動的效益遠大於風險。

在一項有關淋巴水腫與運動的實驗中發現,以舉重來說,若是從輕量開始,再逐漸增加重量,反而會比從來不訓練手臂,較不易得到淋巴水腫。研究也發現,即使一開始患有淋巴水腫,經過訓練後,有一半以上的人並沒有因此而加重水腫情形。

有些運動或許不太適合乳癌病人,不過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相同,有的做起來沒事,有的可能會受到影響。例如游泳,有些病人或許不適合在泳池中來回游泳,讓手臂使用過久, 建議可以利用浮板來減輕壓力。

某些著重身體重量的運動,例如拉單槓和伏地挺身,可能會讓身體和肩膀承受過大壓力。另外瑜伽的某些體位,例如下犬姿勢,也並不適合。在做這些姿勢前,最好先與教師溝通,讓對方了解身體狀況,再斟酌進行。

交叉訓練器材、網球或者越野滑雪,這些特別強調手部運動的,最好先進行其他全面性的訓練一或二個月,等到手臂強壯一些後,再開始進行。

不論進行何種訓練,最重要的是安全。運動前,最好先得到醫師的許可,並且討論何種項目較適合。病人也必須清楚所服用的藥物是否會對身體的活動能力造成影響。如果身體上有任何必須注意的狀況,也必須在運動前清楚掌握。

運動前最不可免的就是暖身,伸展身體主要的肌肉群是必要項目之一。緩慢且持續的進行,切記不要與其他人比較,因為每一個人的情況是不同的。只要自己逐漸的進步中,就是極好的成就。

如果身體感到疼痛,就立刻停止。如果感冒或者不舒服,就不要勉強自己,休息一天也無妨。運動完後,記得做些和緩動作,例如慢走五到十分鐘或者伸展肌肉,讓身體逐漸冷卻下來。如果參加瑜伽、韻律或其他運動課程,在課前與教師、指導員或教練溝通,表明自己是乳癌病友,有哪些項目或動作或許不適合進行,讓他們可以根據你的狀況修正某些動作或項目。

  該做,還是不該做?

打電話到協會來的姊妹或家屬,有的是詢問有關化療方面問題,有的想知道該怎麼吃,有的想多了解重建手術,有的在某些治療程序舉棋不定,乾脆問志工如何是好。

有位七十多歲的姊妹,最近確定罹患乳癌一期,醫師第一步是進行乳房切除手術。這位姊妹年紀雖然大,但是身體狀況還不錯,不過在手術之後,姊妹覺得有點元氣傷,不似之前強壯,所以就對接下來的化療有些遲疑,尤其醫師表示,做不做化療在五年存活率的差別只有百分之一。姊妹自己覺得沒有必要,不想讓身體多受苦,可是姊妹的孩子們卻不這麼想,堅持要媽媽接受化療。與家人之間意見的不同,讓姊妹非常苦惱,打電話進來問志工該怎麼辦。

之前我們有一篇討論老年乳癌的文章,當時是家人不願意讓年邁的媽媽接受治療,這次的則是相反,是家人堅持要治療。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需求。有的病人的態度和家人不同;有的病人習慣自己做決定;有的則完全聽醫師的安排,將決定權交給醫師;有的喜歡和家人討論,共同分擔壓力。病人、家人、醫師都會從不同的角度,來面對治療,終究的目標都是為了讓病人能夠回復健康。不論各方立場為何,最重要的主角是病人,因為這是她的疾病,也是她的身體來面對與承受治療的結果。因此,不論意見是否與病人相左,都需要真正聆聽她的需求,她的感受。

志工的工作,在於協助、支持與聆聽。志工可以提供相關的、客觀的資訊,但是卻無法為病人做決定,尤其牽扯到與家人之間面對問題的不同。志工可以做的,就是希望提供不同的面向或者角度,讓病人與家人間可以討論、協調,進而取得共識,這樣病人才能夠安心治療或復原,知道所有的人都是她的後盾。

  永遠不嫌遲

時代雜誌曾經刊登過一篇文章,討論乳癌與運動的關係。文章引述卡羅萊納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候選人 Lauren McCullough的研究,對象包含1504位乳癌病友,以及1555 位一般女性,年齡從20到98歲不等。

研究中指出,每個星期運動五天,每次大約兩個小時的女性,比起不太運動的有30%的機率比較不容易得到乳癌。運動的強度並沒有太大的關聯,即便是從事園藝活動、做家事等,只要是動一動,都能夠帶來好處。

整體來說,運動的女性比起不運動的,降低了6%的機率罹患乳癌。女性的年齡增加,生活習慣會愈來愈固定,或許有的人就因此認為,反正年紀已經一把了,都沒有養成運動的習慣,那麼現在來改可能也來不及。

如果你也是會這樣想的,那可就錯了。證據顯示,即便進入更年期後才開始運動,仍然可以享受到運動的效益。

一開始是過胖或肥胖的女性,或者BMI超過30的,如果運動的話,即使不會降低罹癌的風險,但是至少不會增加。另一方面,研究中也提出警告,如果女性有運動的習慣,但是同時體重又增加的話,那麼由運動所減低罹癌風險的好處,則會因為體重增加的緣故而消失。原因在於,尤其是更年期後的女性所增加的體重,大部分屬於腹部的內臟脂肪,這類的脂肪會刺激胰島素分泌和血糖增加,進而加速脂肪囤積,提高罹癌風險。

或許有人覺得運動很無聊、很累,或者覺得非得上健身房才行,但是其實只要每天動一動,就像研究所發現的,做做家事、走路等,都可以減低罹癌的風險。任何時間開始都不算遲,只要有動就會有好處。選擇自己喜歡的體力活動,並且持之以恆,再配合均衡的飲食,這樣就可以維持合宜的體重,如此不但可以預防癌症發生,對於身體其他的功能運作也有幫助,即使年齡增長,也能夠享受健康自在的生活。

既然運動有這樣的好處,那麼我們就開始動一動吧!

  基因檢測

怡佩(假名)是屬於有家族病史的高危險群,祖母因乳癌過世,舅舅則是曾罹患鼻咽癌。怡佩在剛過三十歲生日,剛生下第二個孩子的時候,發現乳房有異狀。起初以為是哺乳造成的乳腺發炎,後來才確定罹癌。

怡佩的治療過程並不順利,先是一側發現腫瘤,後來在另一側也發現癌細胞。治療結束後,才兩三年的時間又出現問題,癌細胞有難以控制的麻煩。不久,怡佩的妹妹也確定患有乳癌,治療的過程同樣辛苦。

以怡佩和妹妹的例子來看,具有家族病史,又是年輕患者,很可能具有所謂的BRCA1、BRCA2的突變基因。

1994年科學家相繼發現乳癌基因 BRCA1、BRCA2。這兩種基因是一種腫瘤抑制基因,如果正常的話,這種基因會產生一些蛋白質,抑制乳腺細胞的不正常發展,但是如果這兩種基因產生突變,則可能演變成乳癌或卵巢癌。

是否具有這兩種突變基因可以經由基因檢測得知。目前對於基因檢測的態度有兩種。一個是在乳癌發現後,檢測是否具有突變基因,以協助決定治療方向。通常擁有這類突變基因的病例,在治療難度上會比一般不具有基因者高,癌細胞較難受到控制。如果病人帶有突變基因,那麼醫師或許會建議較為積極的治療方式,以免癌細胞擴散或者復發。

另一種是屬於未雨稠繆型。簡單的說,就是有些人是屬於有家族病史的高危險群,所以想要在乳癌發生之前,即先行檢查是否帶有這種基因。有的人在獲知自己帶有這種基因,有的會服用泰莫西分預防乳癌,有的會採取較為積極的手段預防,例如切除雙側乳房,或者直接拿掉卵巢。

或許有人會認為乾脆做一次檢查,就可以知道是否會罹癌。其實是否需要做檢測,仍然需要經過評估,必須符合某些條件才有進行的必要。另外一個考量則是費用,一次的費用高達數萬元,並不是一般人可以負擔的。

有的人認為做了可以買個心安,但是真的是心安嗎?造成乳癌的原因很多,有基因突變則是其中一個。目前研究顯示,許多接受檢測的,出來的結果是否定的。沒有突變基因,並不代表不會得乳癌,仍然必須注意個人的生活習慣、體重、壓力等,仍然必須每個月自我檢查,以及進行乳癌篩檢,這樣才能確保乳房的健康。

另一方面,如果檢查減果是肯定的,會不會造成心理上的壓力呢?時時擔心乳癌的發生,影響到生活品質呢?或許只要驗個血就可以的事情,但是在檢測前與檢測後,都建議多和家人、朋友,或者醫師、諮商師討論,做好心理準備,以及之後的相應之道,否則買回來的只是驚恐,那麼就真的得不償失了。

  運動

美國癌症協會建議,乳癌病人應維持運動的習慣,大約一個星期四小時的運動量。 我們不知道聽過多少遍運動對我們有益,但是運動對我們到底有什麼好處呢?

首先,運動可以減低罹患汝癌與復發的機率。 研究顯示過重和肥胖的女性,也就是BMI指數超過25,會比正常體重的女性有較高罹患乳癌的危險,特別是已進入更年期的女性。體重過重的女性也增加乳癌復發的機率,這是因為脂肪會製造雌激素,而雌激素會刺激賀爾蒙接受體陽性型乳癌生長與擴大。運動可以讓人維持健康的體重,也因此可以減低這些危險的發生。

運動也能夠幫助減少治療期間的副作用與其強度。研究顯示運動可以紓緩化療時期的嘔吐現象,幫助腿部血液流暢、減少血栓的危險,增進腸胃蠕動、減輕便祕現象,以及緩和因化療和放療所造成的疲憊等等。

年紀愈大,身體就會逐漸喪失肌肉、增加脂肪。肌力訓練可以幫助獲得較多的肌肉,而不是脂肪,如此可以減少脂肪所引發的問題,同時讓人強壯,即使年齡增長,也可以繼續做喜歡做的事情。另一方面化療與賀爾蒙治療藥物會讓病人提早進入更年期,造成肌肉的減少,骨質流失。研究顯示,超過五十歲的女性比男性多兩倍罹患骨質疏鬆症。為了預防或者減輕骨質疏鬆症,可以從事些重量訓練,例如跑步、走路等,如此可以減緩骨質的流失。

如果有失眠的問題,或者在夜間經常醒來,那麼規律的運動可以幫助儘快入睡,或者使睡眠較為深沈。

罹患乳癌會讓人感到沮喪、害怕與焦慮,運動則會提振精神,增加自信。體力活動可以讓腦子釋放出恩多酚,而恩多酚則會令人感到快樂與輕鬆。

經過了舊曆年的長假,或許在稍一放縱中,體重又增加了幾公斤。在一個新的開始,將運動納入生活的規劃中,就讓我們維持健康的體重,才能夠有個健康的人生。

參考文章:Why Exercise

http://www.breastcancer.org/tips/exercise/why

  也是老年乳癌

也是在慈馨的慶生會中,眾家姊妹和大哥們輪番上台。在台下的眾人開玩笑,說台上表演的年紀加一加,恐怕也有好幾百歲了吧!這時彰基鹿基分院乳房外科主任蘇進成醫師也笑著加入:「你們別說,連我都有個103歲的病人呢!」

話說蘇醫師最近有一位新病人,雖然已經高齡103歲,卻發現罹患乳癌。因為覺得身體狀況良好,所以病人希望能做全面性的治療。蘇醫師幫她填好了單子,計畫做化療等項目。結果卻被健保局退件,理由是年齡過大,不適合進行痊癒性治療,而希望改成緩和性治療。可是這位病友姊妹非常堅持,一定要做全套的才行。

最終結果尚未出爐,我們不在此臆測,也不想做評斷、辯是非,只是想在這裡拋出個議題。這個議題就是,我們一直教育姊妹要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爭取自己的權益,但是若是以這個例子呢?乳癌有年輕化的趨勢,但是隨著生存年齡的增加,未來也有可能有愈來愈多老年人發現罹癌,那麼該使用哪一個標準決定治療選項呢?是否因為年齡過大而被認為資源浪費呢?是否該依病人的意願為主,還是考量整體健保體系?

我們沒有答案,只希望大家共同思考這些問題。

  迷信

生病的時候,許多人都會尋求宗教的慰藉,因為宗教的無私與大愛,能夠讓人超越自我的困境,獲得正向的力量。但是,是否也會有人借宗教之名,進行歛財之實,進而拖延了治療的時機呢?

有位病友在發現罹患乳癌後,認為自己是因為前世造孽過多,業障過重,累世的冤親債主前來索討,所以今世才會生此疾病的方式償還,因此堅持不肯就醫。適巧從網路上看到一篇貼文,介紹一位在馬來西亞的神人,身懷法力,有感眾生於深陷累世輪迴之苦,因業障因果導致疾厄苦難,願意以自身法力解救眾生云云。文章最後說明,若要求得神人相助,可匯美金伍佰元至某戶頭,然後神人會指示信民於某日某時至住家附近最高處,即可接收遠從馬來西亞傳來的神力覆護,減輕累世罪孽,即便今世不可解,或可求來世福….

這位病友深信不疑,不但不願就醫,還連續匯了三次匯款。最後病情當然沒有好轉,雙乳嚴重潰爛,只要走進房間,即可聞到惡臭。這位病友的兩位好朋友看不下去,硬押著病友到醫院就醫。醫師一見大為吃驚,訓斥了兩位朋友怎麼讓病人拖到現在才來找醫師,接著立刻辦理住院。沒想到,半夜時分,兩位朋友接到醫院來電,原來病友趁人不注意竟然溜出醫院,從此音訊全無,彷彿人間蒸發。

類似的故事,例如不肯就醫,或者聽信偏方療法之類的,在我們的周遭並不少見,不過如此極端的倒是真的不多。聽到這樣的故事,忍不住讓人搖頭惋惜。

一般在知道生病的時候,最常問的問題是:「為什麼是我?」這個「為什麼」其實是個大哉問,因為沒有人有正確的答案。既然無解,就會容易讓人以神怪之名,進行歛財之實,譬如美金伍佰元換取所謂的神功。既然無解,還不如放下,專心在更重要的地方,也就是最該解決的現實:照顧自己的身體,讓身體恢復健康。最主要的療法應該是以正統的方式為主,與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的療程,聽從營養師的建議,獲得均衡營養,有足夠的抵抗力還戰勝疾病。

有關非正統的療法,因為大多尚未證實其有效性,建議置於輔助的角色,並且與醫師諮詢過後再予以施行。置於那些宣稱神功、神力,沒有任何醫學根據的偏方迷信,例如之前提到的發自馬來西亞的神力,最好是敬而遠之,否則只會嘗到傷身傷財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