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波塗鴨格

乳癌相關短文

月  

三陰性乳癌治療新發現

2018.11.14

膠原P4H (prolyl 4-hydroxylase)的表現與在癌細胞中的水解膠原蛋白會影響乳癌的進展。

睡眠與乳癌風險

2018.11.09

早睡或晚睡,與乳癌有關嗎? 根據一項發表於蘇格蘭格拉斯哥癌症大會的英國研究,早起有較低的罹患乳癌風險,雖然原因未明,但是專家表示這項研究增進睡眠與健康間關係的了解

維生素D是新解嗎? -談乳癌病友的維生素D補充

2018.09.07

病友該補充維生素D嗎?維生素D可以治療癌症嗎?前台中榮總營養師蔡岱蓉營養師,在本文中清楚簡潔的說明維生素D的重要性、功能、來源、吸收與代謝,最後對於是否該補充維生素D給了中肯的建議。

誰都需要朋友

2018.07.23

玉玲(化名)在生病前是以家庭為重,交友圈不廣,年輕時每天忙的就是照顧家人的起居生活。在治療期間加入了病友團體,認識了幾位年齡相仿的姊妹,又談得來,彼此鼓勵支持,之後又一起參加旅遊活動,生活反而過的比以前精采。玉玲的家人原本擔心疾病打擊是否會帶來負面的情緒影響,現在反而發覺玉玲變得開朗許多,更加充滿活力。

老年與失智

2018.06.21

曾經有位病人因為疼痛被送進了急診室。在醫療人員的協助下,首先控制了疼痛,再經過身體功能檢查後,居然發現乳房側有個傷口,後來確定為乳癌。深入追究原因後,才發現原來病人患有失智症,所以一直抗拒到醫院接受檢查,才會拖延至疼痛難耐之後,進入急診室後才處理。

請假?離職?

2018.03.20

國外對於年輕乳癌的定義是在40歲以下,而35歲則稱為「極年輕乳癌」,我國大致上也35歲以下視為年輕乳癌。在這個年齡層的女性,有的剛邁入社會,有的已經是家庭的經濟支柱之一,有的可能正準備在踏上事業的另一個階段。這些女性在發現罹癌後,會針對職場方面做出何種的決定呢?

為何癌症找上我?

2018.01.04

當小寧(化名)聽到醫生告訴她確診罹癌時,她很鎮定的聽著醫師的分析說明。可是當她到了隔壁房間,和個管師討論後續的細節安排時,她開始哭了,沒辦法停止眼淚的哭了。

年輕病人的焦慮

2017.12.05

台灣每年年輕病人數逐年增加,以103年癌登為例,一年就有一萬一千七百多個新乳癌病例,其中大約有二千多個人是在44歲以下的患者,將近佔了總人數的2成,比率不可謂不高。 在發現罹病後,年輕病人所感到的焦慮,必定與五十多歲或者八九十歲的病人不同。年輕病人會感到較大的衝擊,是因為他們不會想到自己會生病:「我這麼年輕怎麼會生這麼嚴重的病?」因為從未預想過自己會罹病,當然對於疾病的認識理解較少,加上周遭的朋友圈也少有罹病案例,所以等到確診後會相對更加恐慌。接下來擔憂的是,則是會不會正因為年輕反而有較差的預後,治療又會如何影響生活。

照顧者的角色

2017.08.02

疾病衝擊的不單是病人本身,也會波及到家人。我們常看到家屬非常心疼病人,但是卻不知道該如何陪伴,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有的家屬心裡難過卻又不敢在病人面前表露,怕病人受不了;也有的家屬是比病人還慌,哭的比病人還厲害,反而還要病人去安慰:「不要哭啊!現在醫藥很發達,不用擔心啦!」

運動

2017.07.02

對許多人來說,罹癌後,生活習慣多少都會做些改變,運動應該就會是其中一項,尤其研究數據顯示運動會降低乳癌復發風險。從原來沒有運動習慣的,也會找時間讓自己動一動。不過,若是不喜歡運動的病友又該如何選擇?

  三陰性乳癌治療新發現

膠原P4H (prolyl 4-hydroxylase)的表現與在癌細胞中的水解膠原蛋白會影響乳癌的進展。在肯德基大學醫學院所進行的實驗發現,在三陰型乳癌會誘發P4HA1的表現,而P4HA1會增加缺氧誘導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 ,HIF) 1α的穩定度,從而增加癌症幹細胞的生長繁殖。當P4HA1在人源性腫瘤細胞異種移殖(PDX)模型中遭到抑制,三陰性乳癌對於歐洲紫杉醇與微脂體化療藥物較有反應。

PDX是指將臨床診斷或治療等目的取出的新鮮腫瘤檢體,處理成微腫瘤小塊後移植到有免疫缺陷的老鼠群身上,隨著小塊腫瘤在老鼠體內生長,再給老鼠用市面上多種治療癌症的新藥,最後觀察各個不同老鼠的反應,找出每一隻老鼠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大約15%的乳癌病人是屬於三陰性的,也較常見於年輕乳癌病人。與接受體陽性乳癌不同的是,三陰性乳癌並沒有特定的生物標記。若病人對現有的標準治療反應不佳,血液腫瘤醫師只能猜測哪一種化療藥物會發生效用。由於超過50%的病人在預後3-5年會復發,也較容易轉移,因此找到P4HA1這種標靶對於抑制三陰性乳癌的轉移,以及對於化學藥物的抗藥性有極大的幫助。

資料來源:Study finds promising therapeutic target for aggressive type of breast cancer

  睡眠與乳癌風險

每個人都有生物時鐘,以24小時為一個睡眠/清醒的週期,影響到我們何時入睡,血壓、新陳代謝、情緒,甚至於心臟病風險。並不是每個人的時鐘都一樣的。早晨型的人習慣早起,在白天的時候精神最為旺盛,晚上很早就感到疲倦;而夜晚型的,或者我們所謂的夜貓子,則早上很難起床,夜晚活躍,也習慣晚入睡。

早睡或晚睡,與乳癌有關嗎?

根據一項發表於蘇格蘭格拉斯哥癌症大會的英國研究,早起有較低的罹患乳癌風險,雖然原因未明,但是專家表示這項研究增進睡眠與健康間關係的了解。

研究人員利用一種稱為「孟德爾隨機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的流行病學統計新方法來分析數據。他們觀察341個DNA片段,這些片段支配我們較可能是早晨型或夜貓子,然後利用觀察所得的知識,然後進行實驗。參加實驗的女性,包括180,000來自英國生物銀行計畫,與將近230,000來自乳癌協會聯盟。

實驗顯示基因設定為早晨型,相較於為夜貓子的,較不容易得乳癌。因為這些基因片段與其他癌症發生原因無關,例如肥胖,因此研究人員可以合理的認為生物時鐘與癌症是有關。

但是關聯性有多大呢?在英國每7名婦女中有一名在一生中會罹患乳癌,但是在這個研究,研究人員只觀察其中的八年。他們發現每一百個夜貓子中有兩位罹患乳癌,相對於早晨型的則只有一位。

所以一夜好眠可以讓人避免罹癌嗎?未必這麼簡單。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還需要了解為何夜晚型會比早晨型的較有罹癌風險。是否與生物時鐘有關?夜晚型的是否是因為必須在夜晚工作而造成破壞?生物時鐘是否會影響賀爾蒙指數,或者是免疫系統,新陳代謝而改變了癌症風險?

所以夜貓子該緊張嗎?

有的專家也表示無須擔憂,這些研究結果未必表示早起會降低罹癌風險。仍有許多問題仍待解答,雖然愈來愈多的證據睡眠與乳癌風險的交叉影響,但是仍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兩者間的關係。

 

  維生素D是新解嗎? -談乳癌病友的維生素D補充

 
     
 

維生素D是新解嗎? -談乳癌病友的維生素D補充

 
 
蔡岱蓉/前台中榮總營養師
 

我應該補充維生素D嗎?

近年來,維生素D在病友界是一個很紅的話題,要了解是否應該補充前,我們要先討論的是,為什麼我「想要」補充?

 

 

網路上有人說維生素D能抗癌,是真的嗎?

這十幾年來,各種疾病與衛生素D的相關研究越來越多,當然不乏與乳癌相關的研究。綜合數篇研究(將在後面文章中討論)結果顯示:體內維生素D濃度高的人,罹患乳癌的機率較低;體內維生素濃度相對較高的乳癌病人,預後較好。可惜的是,沒有任何一個研究結果顯示:補充維生素D可以「治療」乳癌。看到這樣的結果,很多人肯定都在心中嘆了一口氣吧?

 

維生素D在體內的重要性

*維生素D過量與缺乏

在營養學的定義中,維生素屬於「必需營養素」之一,維生素D屬於當中的脂溶性維生素,若攝取不足或過量都有可能導致疾病的產生。

#缺乏:骨質疏鬆症、骨軟化症、佝僂症、自體免疫疾病

#過量:高鈣血症、腸胃道不適(嘔吐、腹瀉)

 

*維生素D的功能

談到維生素D,通常會聯想到骨質保健這個區塊,足量的維生素D在體內能幫助鈣、磷(骨頭的原料)吸收,促進骨質代謝及新生,濃度足夠時也能避免骨質的過度破壞。

除了骨質保健及上述缺乏或過量的相關症狀外,近期也有許多文獻討論提及維生素D與免疫、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癌症間的關係。(以下研究為進行中,皆須更進一步完整證實及分析)

  1. 免疫功能:部分免疫細胞結合上維生素D後功能會增強、提升殺菌效果,也有研究發現,活化態的維生素D能改善自體免疫疾病的過免疫反應。
  2. 糖尿病:曾有研究分析發現,比起未罹病的人,糖尿病病人體內維生素D含量不足的比例較高。另有研究表示,維生素D的補充,可以減少體內胰島素阻抗(胰島素阻抗為糖尿病前期的表現)。
  3. 心血管疾病:在心肌細胞、血管平滑肌及內皮細胞表面存在有維生素D接受器,此時的維生素D可以被視為一種荷爾蒙的角色,可以幫助心血管細胞維持正常作用。有研究就發現,當體內維生素D含量低時會刺激血壓加壓系統,提升血壓。同時也有研究發現體內維生素D含量較低的人,罹患中風或是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增加了42-64%。
  4. 癌症:除了上述的研究外,研究也發現,維生素D在體內可能透過減緩發炎反應、抑制血管新生、抑制癌細胞侵襲轉移及抑制細胞凋亡等功能來達到抑制癌細胞生長的效果。也有大型研究統計發現,體內維生素D含量較高的乳癌病人,在治療時有較好的預後結果。另有一說提到,維生素D幫助我們維持細胞染色體,可以避免基因突變及老化。

 

*維生素D的來源

  1. 植物性來源(維生素D2):菇類、黑木耳
  2. 動物性來源(維生素D3):鮭魚、秋刀魚、牛奶、雞蛋、豬肝
  3. 曬太陽後UVB刺激皮膚自行合成維生素D3(這也是為什麼維生素D又稱作『陽光維他命』):因此,不少人認為應該多曬太陽以幫助骨骼健康,在此也要提醒大家,台灣屬於亞熱帶地區,加上近幾年臭氧層的破壞,過量的紫外線曝曬可能會增加眼睛及皮膚的傷害,建議在10-15點間還是需要適度防曬並避免久曬(每天人體合成的維生素D量也是有上限的),選擇在清晨或傍晚曬30分鐘的太陽可能是比較好的選擇。

 

*維生素D的吸收及代謝

    維生素D屬於脂溶性,植物中的維生素D及自行合成或來自動物的維生素D3都會在小腸中與油脂和膽鹽結合後形成微脂粒,小腸細胞吸收後送進乳糜淋巴管,最後進到全身循環利用。無論何種來源或形式的維生素D都需要經過肝臟及腎臟的活化,才真正俱有生理作用。這也有可能是為什麼年長者或是慢性肝病、腎病病人容易有維生素D缺乏相關問題的原因了。

 

最後,我到底該不該補充?!

    目前醫學上並沒有特別建議乳癌患者必須補充維生素D,建議大家若真的有這樣的擔心,或許可以先到醫療院所做檢測(此為自費項目),血液中維生素D含量低於25-30 nmol/L(一般建議維持在 40-75 nmol/L ),可以進行適度的補充(補充劑形式目前沒有特定說法),建議補充劑量在800-1600IU(IU,國際單位)間。要提醒大家的是,維生素D長期過量攝取(20000IU)時,因為不會自動排出體外而造成中毒!建議大家使用前可以諮詢醫師或營養師比較安全。有了最新的知識及正確的建議後,大家一起快樂迎向陽光吧!

本文出自於社團法人台灣乳房重建協會會刊第14期

 

  誰都需要朋友

玉玲(化名)在生病前是以家庭為重,交友圈不廣,年輕時每天忙的就是照顧家人的起居生活。在治療期間加入了病友團體,認識了幾位年齡相仿的姊妹,又談得來,彼此鼓勵支持,之後又一起參加旅遊活動,生活反而過的比以前精采。玉玲的家人原本擔心疾病打擊是否會帶來負面的情緒影響,現在反而發覺玉玲變得開朗許多,更加充滿活力。

反觀美照(化名)原本很喜歡與社區鄰居聊天,確診後也說會告知朋友,結果等到要進行化療時,卻巧巧的跟個管師說想要打不太會掉髮的化療藥物。原來美照聽到了其他人在背後說的一些事情,不想讓自己成為八卦的話題人物,所以才會提出此要求。也因為怕聽到閒言閒語,美照變得退縮,常常待在家裡,即使完成治療後也不再到社區活動。

玉玲和美照都屬於高年齡病友,在情緒與同儕支持上和一般病友上有同樣的需求。其實高年齡病友因為本身的人格特質、對於疾病的概念、過往的經驗,再加上與同輩間的關係,都會影響到治療期間的情緒與結果。以前面的玉玲與美照為例,前者因為加入病友團體,認識了新的朋友,反而變得活潑;而後者卻因為鄰居對於疾病的不了解,讓玉玲覺得無法得到支持,形成了負面的結果。

人類是群體動物,都需要與他人的互動,彼此取暖關懷。高年齡病友或許因為時間的歷練,面對人生轉折時能夠有智慧的面對,但是,不可諱言的,有時朋友圈也可能會變窄,朋友變少;或者因為原本的朋友們對疾病的認識不清,反而讓病友有了被排斥的孤獨感。不論如何他們仍然需要支持與同理,了解他們在疾病過程中在身體與心理上所承受的痛苦起伏。除了家人外,讓他們多多參與病友團體的活動也不失為個好辦法,因為病友團體除了提供講座、相關病友服務,也是個認識新朋友的好機會。

不論是在哪個年齡,我們都需要朋友的。

  老年與失智

曾經有位病人因為疼痛被送進了急診室。在醫療人員的協助下,首先控制了疼痛,再經過身體功能檢查後,居然發現乳房側有個傷口,後來確定為乳癌。深入追究原因後,才發現原來病人患有失智症,所以一直抗拒到醫院接受檢查,才會拖延至疼痛難耐之後,進入急診室後才處理。

年紀愈大,身體也會開始出現問題,可能會有心血管疾病,或高血壓,或糖尿病。那麼失智症呢?

失智症病人會得乳癌,同樣的,乳癌病人也可能得有失智,也可能因此而排斥接受檢查或者治療。如果同時患有乳癌與失智症,在治療方面並不會特別的棘手,而是所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在照護方面。以乳癌而言,我們知道在手術後,要注意的是傷口照顧;化療時,因為免疫功能差,所以關注的是預防性感染照護,與副作用的紓緩。如果病人同時患有失智症,那麼可能在自我照護能力就會較差,那麼照護的工作就會落在其他照顧者的身上,如家人、朋友等,照顧者的壓力就會變得較重。我們常說,由於醫學進步,乳癌已經可算是慢性病,失智症亦是一種慢性病。既然是慢性病,那麼就會是一種長期的照護。乳癌在經過治療後,生活品質可以回復,但是失智症相對來說,就必須要盡力控制,延緩功能喪失,若是病人已經無法言語,或者無法自行進食,後續則會有居家與安置問題,那麼就要投入更多的人力來給予照護了。

曾經有病友說過:「早知道這樣,我就會早點來看醫師。」每一位病人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過往的經驗或者情緒影響他們何時來就醫。每位走進診間,或者因為情況緊急而被送入急診室的病人,之前都有種種原因,例如失智症或者其他精神上的疾病,可能讓他因為害怕、焦慮或無知而抗拒。醫療團隊與照顧者都因此需要花費更多的精神、精力來面對與處理。過程雖然辛苦,不過相信每個人都希望能做的讓病人能夠面對現在,視階段接受治療,如此病人仍然有美好的未來。

一切雖然辛苦,不過相信終究都是值得的。

  請假?離職?

國外對於年輕乳癌的定義是在40歲以下,而35歲則稱為「極年輕乳癌」,我國大致上也35歲以下視為年輕乳癌。在這個年齡層的女性,有的剛邁入社會,有的已經是家庭的經濟支柱之一,有的可能正準備在踏上事業的另一個階段。這些女性在發現罹癌後,會針對職場方面做出何種的決定呢?

若是50或60多歲的女性罹癌,可能接近退休年齡,或者已經有了足夠的年資,所以當發現生病,很可能乾脆辦理退休,好專心在治療上面。可是年輕病友不但根本沒想到退休,還必須考慮治療如何影響工作。以手術而言,所需的時間並不會太長,而且若是只是局部切除,從外表上並不會看出有何不同。可是若是需要化療,那麼可能就需要多一點時間休息,尤其當副作用較大時。這個時候,許多年輕病友會考慮的是請假或離職,是否該告知主管、同事等等。

現今社會進步,資訊發達,雖然大家依然聞癌色變,但是癌症知識普遍,對於癌症病人較少歧視排斥的情形。另一方面,由於醫學進步,乳癌逐漸變成如同慢性病一般,因此病友姊妹其實可以在治療期間以請假方式處理,如此在治療結束後也可以重新回到職場。如果治療的很好或者期別很早,是有機會不會復發,那麼未來這麼長一段時間仍然可以在職場上有表現與升遷機會。至於是否要告知同事,決定權在自己,可根據所處的職場環境與人際關係決定,並非有一定的答案。

有的姊妹在身體恢復後,可能會改變對於工作與生活的態度。有的人會因為害怕復發而不敢做這,不能做那。當然也有的人會覺得身體恢復了,又回到過去「衝衝衝」的幹勁。其實不論復發風險多少,但是每人都有能力讓自己保持健康。治療結束後,固然不用因害怕讓疾病依然讓人綁手綁腳,但是也還是要注意不要壓力過大、熬夜,重要的是依然要維持飲食健康、持續運動,這樣人生才能過的豐富愉快!

  為何癌症找上我?

當小寧(化名)聽到醫生告訴她確診罹癌時,她很鎮定的聽著醫師的分析說明。可是當她到了隔壁房間,和個管師討論後續的細節安排時,她開始哭了,沒辦法停止眼淚的哭了。

「怎麼辦?」她重複問著。

癌症,對一個年輕女人來說,是一個多麼事不關己的字眼,是屬於媽媽婆婆輩才要煩惱的麻煩,不是嗎?

小寧就如有些年輕病人,才剛出社會,根本還沒什麼錢,再加上保險都還來不及買,所以一生病後,經濟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小寧要選擇全切手術,那麼她可能需要重建,但是又因為沒有健保給付,所以沒有這筆錢支付。接下來小寧就想要不要跟男朋友繼續下去,會不會拖累人家呢?還是乾脆早點放手?治療好了後會不會復發呢?那要不要結婚,可不可以生小孩?小寧就這麼一直問個管師:「我是不是一定會好?」

國民健康署希望降低乳癌發生率,能夠因為早期檢查而早期治療,所以滿40歲有家族史的民眾,滿45-69歲的一般民眾可以兩年一次免費檢查。一般來說,當我們年紀到達40、50歲的時候,多少會自覺到身體已經不似從前,可能會出問題了,所以會習慣性的排一些身體檢查,若是身體真的出了些狀況,趁還只是輕微時治療或者處理。年輕人就不會想到這麼多,因此都是有了症狀才來,期別也相對會比較高一點。

若是從病理報告來看,有些年輕病人的ER、PR接受體可能是陰性的,那麼跟陽性的比較起來,預後就會比較差一些;若Her2接受體是陽性的,跟陰性的比起來,又差了一些。不論如何,現今的治療都是屬於量身訂做,都會依照病理報告來決定治療療程,是否需要化療、賀爾蒙治療或標把治療。由於年輕病人年紀輕,身體狀況比較好,沒有其他共病,因此醫師多會進行較積極的治療與預防復發。

許多年輕病人會更加擔憂復發,畢竟他們的人生才剛開始。乳癌,真的不是一個小病,不過是一個有機會治癒,甚至可以控制的很好的疾病。治療雖然很辛苦,但是醫師與醫療團隊、病友團體都會在問題發生時,共同協助介入照護。至於是否會復發的問題,在經過完整的治療來降低復發之外,再來就是要靠病人自己的免疫功能,而如何維持好的免疫功能,就跟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包括健康的飲食、持續規律的運動、正面積極的心態等。

在經過初始的驚慌不安後,小寧在醫療團隊的治療照護下逐漸恢復了健康。在她面前或許仍有許多挑戰,但是透過團隊與新認識的其他年輕病友,她不再感到無助。目前在臉書與Line,都可以找到許多年輕乳癌病友的的群組,大家因為年齡相近,生活經驗相似,所以相對來說溝通較為容易。不論是走過治療路的有經驗病友,或者才剛開始啟程的,彼此可以藉由網路抒發情緒,或者尋找答案與資源。

康復之路或許難行,但是令人慰藉的是,希望與支持永遠不會少的。

  年輕病人的焦慮

台灣每年年輕病人數逐年增加,以103年癌登為例,一年就有一萬一千七百多個新乳癌病例,其中大約有二千多個人是在44歲以下的患者,將近佔了總人數的2成,比率不可謂不高。

在發現罹病後,年輕病人所感到的焦慮,必定與五十多歲或者八九十歲的病人不同。年輕病人會感到較大的衝擊,是因為他們不會想到自己會生病:「我這麼年輕怎麼會生這麼嚴重的病?」因為從未預想過自己會罹病,當然對於疾病的認識理解較少,加上周遭的朋友圈也少有罹病案例,所以等到確診後會相對更加恐慌。接下來擔憂的是,則是會不會正因為年輕反而有較差的預後,治療又會如何影響生活。

以乳癌為例,進入治療後,第一個要面對的就是身體的變化。以目前醫療程序與觀念,醫師都會與病人討論重建部分。重建,能夠盡可能的維持或者建立新的乳房全貌,但是乳房,對女性來說,是最明顯的性別象徵,而這一刀,除了身體的疼痛,更像是割裂了女性意識的完整,所以即使有了重建,切下去的那一刀,對於病人來說,仍會有難以抹滅的影響。

除了身上的疤痕,化療的副作用如掉髮,不論何種年齡層的女性都會產生程度上的焦慮。另一方面,目前台灣社會普遍流行晚婚,有的年輕病人得病時還沒有結婚;有的則正準備生孩子,所以因為治療的緣故而可能會被迫暫緩生孩子,甚至擔心無法正常生育,都是年輕病人要面對的焦慮。

一般新的年輕病友會先專注在治療本身,至於心理層面的問題,通常會在後續的就診當中會提到,不過當然也有的病友不願意多說。專業的醫事人員並不是每個人都很敏感,加上工作繁重,所以未必都能夠及時看出病友的不安與憂慮,所若病友有疑問時,一定要主動說出,這樣不論是醫師、護士,或者是個管師才能夠依照的病況、年齡、家族史等提供可能的答案或者選擇。病友如果不表達自己的憂慮的話,相對來說會比較辛苦,因為唯有對疾病越了解,越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做這樣的治療,會得到什麼樣的效果,那麼看到的未來才會越清楚,相對的對未來也會越有信心。

  照顧者的角色

疾病衝擊的不單是病人本身,也會波及到家人。我們常看到家屬非常心疼病人,但是卻不知道該如何陪伴,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有的家屬心裡難過卻又不敢在病人面前表露,怕病人受不了;也有的家屬是比病人還慌,哭的比病人還厲害,反而還要病人去安慰:「不要哭啊!現在醫藥很發達,不用擔心啦!」

曾經有個媽媽由兒子陪同來看診。媽媽一直很辛苦的撫養兩個孩子長大,兒子也很孝順,希望媽媽的老年生活能夠過的舒服無憂,沒想到卻在這時罹患乳癌。大兒子除了擔心媽媽要面對的一連串治療與復發轉移的問題,更不希望媽媽這麼快離開,所以當他得知媽媽生病時,他自己是很慌,一直上網去查資料,然後與醫療團隊討論,問媽媽可不可以吃這個,或者可不可以用那個。媽媽看在眼裡,雖然知道孩子的心意,但是心情更加慌亂,尤其是發現兒子出現壓力大的問題,只得私下託醫護人員,看是否能跟兒子稍微溝通一下。醫院個管師與大兒子深談,提供文獻數據,讓他了解到媽媽治療過程,才讓他心情恢復穩定。

以這個例子來看,媽媽和兒子雙方都有情緒的困擾,兒子擔心媽媽的病情,既要工作,又要陪伴媽媽,幫媽媽找出最好的照護方式,另一方面,媽媽卻擔心兒子蠟燭兩頭燒,怕兒子累壞了,內心更感到愧咎。兩人都是關心對方的,可是反而因此不知道該怎麼說,才能讓對方了解自己的想法。

做為病友家屬,在面對親愛的家人生病時,不論是媽媽、妻子或女兒,首先要做的是將情緒穩住。大部分的家屬的第一反應也是慌張、慌亂、緊張、傷心,有的也是會哭的很厲害。在這個時候,不妨先讓情緒宣洩一下,等平靜後才能夠開始了解未來治療的流程。如果一直情緒非常激動,那麼可能會聽不清楚,或者不能理解醫師的解說,反而造成醫病之間溝通的困難。另一種可能則是鑽牛角尖,陷入某種問題或情境,這樣情緒不但無法得到紓解,也不利幫助病人面對治療衝擊。

有的照顧者會覺得不知道該如何陪伴,該說什麼,該怎麼說。有的人會覺得應該要逗病人開心,所以拼命的想笑話,希望能搏得對方一笑。病人與家屬在生病前就已經有了互動的模式,所以不用因為疾病而刻意的改變。其實有時候安靜的坐在一旁,或者握著病人的手,也是很好的陪伴方式。

治療過程是漫長的,照顧者也承受到很大的壓力,因為不但要照顧病人,準備吃的用的,往返醫院等等,可能本身還要工作,所以也需要有喘息的機會。我們常告訴病友不要什麼苦都要往自己的肚子裡吞,同樣的,照顧者也不需要什麼事都要由自己的肩膀上扛。或許有的人覺得不需要別人幫助,或者不想要示弱,但是照顧不應該是一個人的責任,可以找家人朋友輪流,如此在體力上不會透支,精神情緒也不過超載。如果需要的話,照顧者也可以申請喘息服務,而我們協會也提供居家陪伴的服務,都可以讓照顧者有點自己的時間,稍微充電一下,才有再續能力與病人共同面對治療期間的種種。同樣的,如果出現情緒方面的問題,那麼也可以考慮尋求專業的協助,例如:諮商師、社工師。

照顧者的角色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所以一定要先顧好自己啊!

  運動

對許多人來說,罹癌後,生活習慣多少都會做些改變,運動應該就會是其中一項,尤其研究數據顯示運動會降低乳癌復發風險。從原來沒有運動習慣的,也會找時間讓自己動一動。不過,若是不喜歡運動的病友又該如何選擇?

首先必須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什麼是適合自己的運動呢?有一個很簡單的定義,那就是自己喜歡的,因為如此才能夠每天都去做的。跑步是很好的運動,可是如果跑了一兩個星期後就覺得懶了,無聊了,放棄了,或者跑了一段時間後就連著三個月不做,那麼跑步就不是個適合的運動。

有的病友看到國外的報告數據,例如一個星期一定要運動幾個小時,心跳要多少下,或者所謂的運動333(每週運動三次,每次30分鐘,心跳達130下)等等,就開始緊張了,覺得就算勉強自己也一定要做到。事實上,對不常或者不喜愛運動的人來說,想要一下子達到類似的目標是困難的。若是勉強自己,則很可能因此而受傷,或者感到氣餒而放棄。

運動,就像是任何其他活動一樣,也應該是讓人開心舒服。我們可以給自己設定目標,但是並不表示必須在短時間內達成。也許一開始因為體力不濟只能跑個15分鐘,不過經過一個星期之後可以多增加三分鐘,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慢慢加強自己的體力與信心,看到運動後的效果,找到運動的樂趣,如此才容易建立起運動的習慣。

雙和醫院內科部暨血液腫瘤科主任趙祖怡指出,預防復發最好的方法就是需要有均衡飲食、正面思考、規律運動,而唱歌是最簡單且不必擔心造成運動傷害的運動。唱歌?或許有人會懷疑,可以算是一種運動嗎?真的會有幫助嗎?國外科學家曾將20名老歌手與不經常唱歌的同齡人進行對比,發現歌手的胸壁肌發達、心肺功能好,而且心率緩慢,結論出唱歌的好處不亞於跑步、游泳、划船等。唱歌需要用到胸腔呼吸,運用到胸部肌肉,除了唱歌本身能夠讓人心情舒暢外,也能夠幫助身體代謝,有助於提高人體免疫力。

運動固然好,但是最怕的是運動傷害。曾經有病友姊妹做預防淋巴水腫的手掌開合動作,竟然也因此受了傷。一般來說,術後為了預防淋巴水腫,手掌開合動作是復健項目之一,每次做三下,一下約5秒鐘。可是這位病友姊妹卻連續做了半個小時後,結果整個手臂酸痛,後來熱敷休息後狀況好轉,可是嚇的這位姊妹再也不敢做。很難想像單單一個手掌一張一合,就可以造成短期的傷害,因此在運動時更要特別注意運動的項目與時間長短。

有的姊妹會選擇到健身房運動,但是在使用健身器材前,最好還是與專業健身教練溝通。在溝通時可以告知病史、關切的問題(淋巴水腫、膝蓋健康、其他身體疾病),以及想要達成的目的,例如:運動的目的是減重、塑身、或者增加肌耐力等等,然後再請教練推薦適合的健身器材以及每次使用的時間。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適合自己體能的步調朝設定的目標前進,如此才可能享受到運動的樂趣,並且不會造成傷害。

走路、游泳、瑜伽、騎單車都是很好的運動,無論是哪種運動,重要的是選擇適合自己,從而建立起運動習慣。運動好處多多,但是還是要切記不要心急求快,若是造成運動傷害那可就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