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波塗鴨格

乳癌相關短文

月  

皮膚照護

2017.06.12

有姊妹在治療結束一段時間後,仍然在治療處感到搔癢,不過因為情況並不嚴重,所以並不以為意,後來發現其他姊妹也有相同的困擾。其實在治療結束後,皮膚還是會存有一些熱量,因此為了避免刺激,在剛做完治療半年,依然建議不要去泡溫泉,或者泡太熱的水,也就是不要讓皮膚更受熱。

用藥安全

2017.05.25

相信許多人都知道某些藥物和柑橘類水果不能合併著吃,可是還有哪些用藥安全是我們應該注意的呢?

面對

2017.02.06

許多病友,不論是初罹癌、復發或轉移,在聽到壞消息時的第一反應大多是一片空白,可能一直到離開診間,回到家中,才會開始思考接下來要面對的問題。病友首先要想的是:如何選擇。

如果化療不會掉髮

2016.05.01

許多化療藥物針對的是快速生長的細胞。當藥物注入體內後,藥物在血管內游動,對快速生長細胞展開行動,不過不幸的,除了癌細胞外,也連帶影響了包括了頭髮、皮膚與消化系統等細胞。掉髮、嘴巴潰爛、無食慾、嘔吐、噁心,種種副作用讓病人苦不堪言。

預防重於治療

2016.04.25

由於癌症對身體心理的衝擊,所造成家庭與社會的影響,因此一般大眾、政府、藥廠對於治療都給予較多的注目,而甚少將目光置於預防方面。醫療科技的持續進步,治療也愈來愈講究個人化與精準化,對病人來說固然是好消息,但是高昂的藥價,並非一般人可以負擔。況且,若是罹癌人口的持續增加,在治療與照顧的費用累積,即使是高收入國家也是個沈重的財政負擔。

何者為真

2016.04.11

有關乳癌研究報告或報導何其多,病友或家人經常不知如何分辨真假,如何取捨。一般人對研究報告的認識來自報章雜誌或者電視新聞報導,現在多了部落格或者網路來源。這些報導有時會互相矛盾,有時又過於簡化某些複雜的研究,有些甚至是對於乳癌成因、治療,或者科技突破或者神奇藥物的錯誤資訊。

有問題的時候

2016.01.18

常有姊妹打電話到專線,詢問一下有關治療與照護的相關問題。偶而他們也會抱怨:「每次去看診,都沒問到什麼問題就出來了!」 不論是姊妹,或者一般大眾,在發現生病的時候,心裡必定有許多疑問,不管是對診斷、治療或者照護方面。我們建議在看診前,可以寫下想要問的問題。面對緊縮的看診時間,另一個對策,則是根據重要性,排列出問題順序。先說出心中最大的疑問,然後如果有時間,再一一詢問其他問題。

放射線治療與心臟疾病風險

2015.10.13

李欣(假名)幾年前確診罹患乳癌,經過治療後預後情況一直很好,平日也非常注意飲食與運動。一日參加病友姊妹團體舉辦的健行活動,卻沒想到爬了一些階梯後,心臟突然感到不舒服,趕緊找了位表哥開車送至醫院,幸好最後平安無事。李欣怕會有類似事情發生,掛了心臟科想要了解自己的心臟狀況。在經過檢查後,心臟科醫師推論可能是李欣之前接受過放射線治療有關。李欣從來沒想過放射線治療居然會有如此後遺症,既驚奇又懷疑,跑回醫院問自己的外科與腫瘤科醫師。沒想到兩個醫師聽到李欣的陳述,都斬釘截鐵的說:不可能。這下李欣可迷糊,怎麼心臟科與腫瘤、外科醫師說的不一樣呢?到底哪個才對呢?

抗壓荷爾蒙與降低乳癌風險的關聯

2015.08.18

瑞典Lund University 的研究員發現,若女性體內的抗壓賀爾蒙的濃度較低,會增加乳癌的發生。

病人倡議

2015.06.25

2011年Alessandro Liberati,一位臨床研究統計學者,同時也是Italian Cochrane group的創始者,在他的多發性骨髓瘤復發後,企圖在網路搜尋相關的臨床實驗,但是卻一無所獲。他發現並沒有哪個臨床實驗直接比較兩種治療藥物或者策略,以便讓他或他的醫師決定何者是最好的治療。

  皮膚照護

放射治療是利用高能量的X光直接傷害細胞,進而造成細胞內部的功能異常,而誘發細胞死亡的效果。由於是高能量的x光,因此在進行治療的同時會造成皮膚的傷害。放射治療對於皮膚所造成的副作用包括潮紅、乾燥、發癢、破皮,與如曝曬過後的發炎現象,所以在治療期間可以冷敷,或者擦保養品而緩和症狀。等到治療結束後,副作用也會隨著時間而有所改善,皮膚也會恢復原來的顏色。

有姊妹在治療結束一段時間後,仍然在治療處感到搔癢,不過因為情況並不嚴重,所以並不以為意,後來發現其他姊妹也有相同的困擾。其實在治療結束後,皮膚還是會存有一些熱量,因此為了避免刺激,在剛做完治療半年,依然建議不要去泡溫泉,或者泡太熱的水,也就是不要讓皮膚更受熱。有人會問,那麼泡腳呢?那其實是可以的,因為並不是在治療區域或附近。

有的人會發現,例如運動過後,即使全身發熱,治療處並沒有留太多的汗。不太流汗的原因是,皮膚在經過x光照射,汗腺和油脂腺會遭到破壞,排汗的功能變得不好,而流汗就是幫助身體排熱的方式。在這個時候,可以用冷毛巾或者冷敷,可以讓熱能夠排出去。另外就是建議在挑選內衣時選擇比較透氣的材質或棉質,這樣才能讓體熱順利排出。

有姊妹曾經到護膚中心保養,美容師看到治療區塊黑黑的,就想說要幫忙處理,來個去角質,結果一搓下來就是掉了一層皮。在治療過後並不是不能去美容中心,或者去拔罐、針灸,不過在進行之前,最好先跟美容師或中醫師溝通,讓他們了解之前經歷的治療,如果出現了狀況就該立刻停止。由於大部分的人並不清楚自己原本的皮膚狀況,在經過治療又經歷了什麼改變,所以為了避免再度受傷,最好一開始還是謹慎為佳,免得再處理時反而更加麻煩。

治療後兩三年的皮膚還是需要注意,盡量不要曝曬,也可以擦乳液照護。有人會問到該如何選擇乳液。乳液或乳霜的選擇並不需要是有機或者價錢昂貴的,我們建議是選擇適合自己膚質的,例如有些人的皮膚並不乾燥,所以一般乳液即可,而不需要用到乳霜或者凡士林之類。什麼是適合自己的呢?簡單的選擇方式是讓皮膚容易吸收的。有的乳液或乳霜擦在皮膚上後,過了一段時間皮膚仍然感覺像是油油的,像是裹了一層東西似的,那麼這就表示沒有辦法吸收。因為乳液中有些成分類似於藥品,所以在用新的乳液或保養品時,最好先用試用品,確定自己不會過敏後再使用。

許多姊妹在治療過後仍有皮膚方面的問題,因為不嚴重而不會提出來。我們建議如果皮膚還是有狀況的,可以請教醫師做進一步的處理。

  用藥安全

在一次朋友聚餐,看到服務生送來的餐後水果葡萄柚,雖然肉多汁甜,可是朋友卻推辭不敏。

「我現在在吃藥,雖然可惜,可是不能吃啊!」

相信許多人都知道某些藥物和柑橘類水果不能合併著吃,可是還有哪些用藥安全是我們應該注意的呢?

首先,在拿到藥袋後,第一個要注意的是藥袋上是否是自己的名字,以及藥物名稱與數量是否與內容物相同。接著就要仔細閱讀藥袋上的藥物種類、每次服用的劑量、時間與方式:什麼時候吃、吃幾顆。當然並非所有的藥物都是口服的,有的會是塞劑,有的是用貼的,有的是用擦的,有的可能是像眼藥水一樣是用滴的,因此一定要了解正確的方式,才不會吃錯、用錯,不只無法達到效果,甚至可能危害身體健康。

有些乳癌病友可能有其他身體方面的問題,另如三高、心臟病或者糖尿病等。我們可能會在A醫院進行乳癌治療,在B醫院看心臟科,在C診所看一般感冒,那麼就要注意是否有藥物衝突,或者擔心合併使用多種藥物會有不良後果,因此可以在看診時詢問主治醫師。健保署目前建立的「雲端藥歷」,可以讓醫師從雲端了解每個病人的服藥歷史,不過並不是普及每間醫院、診所,因此還是建議病人在看病時,尤其是看新的醫師或者科別時,能夠主動告知醫師病史與用藥歷史。另一個可以諮詢的地方是,「社區藥師」,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是藥物過敏。有的人會對於蛋、花生、蝦蟹類等食材過敏,有的人會對於藥物,例如止痛藥、抗生素過敏。很多人並不清楚自己對什麼東西過敏,直到發生過敏狀況時,才有所警覺。如果發現自己對某種食材或者藥物過敏時,建議遠離這些食材或藥物,並且同樣的,必須主動在就醫時告知醫師。

任何一個藥物在使用前不可能知道是否會引起過敏反應,所以如果在服用、施打任何藥物時,如果身體出現立即反應,趕快跟主治醫師、護理師反應,立即停藥。

在打化療時候,基本上會在施打前都會打抗過敏的針,可是有些人還是會對藥物過敏,所以在施打第一劑化療藥物時都要特別小心。如果你是對藥物過敏,那麼一打下去,依個人過敏程度不同,身體就會立刻出現會喘、會癢、熱、脹、麻,嚴重的甚至會出現休克,因此只要出現不舒服,就應該立即與護士或醫師反應,進行適當的處置。

不論是化療、賀爾蒙藥物或標把藥物,或者是任何從未服用過的新藥物,出現副作用的狀態,也建議告知主治醫師,讓醫師評估是因為藥物副作用的緣故,或者是因為過敏反應;有些搔癢或許不是過敏引起的,而是副作用。如果是過敏,可能就要換藥,如果是副作用,就要看副作用的程度,看是要需要其他藥物來做輔助,還是降低藥量,還是換藥。

大部分的病人都很聽話,拿了一大包藥回家,吃了之後身體出現不適情況,不敢亂停藥,也不敢打電話問醫師。其實我們大可不必用這種「照單全收、來者不拒」的態度,因為只有自己清楚用藥後的反應,身體畢竟是自己的。

  面對

許多病友,不論是初罹癌、復發或轉移,在聽到壞消息時的第一反應大多是一片空白,可能一直到離開診間,回到家中,才會開始思考接下來要面對的問題。病友首先要想的是:如何選擇。

醫學進步,讓乳癌的治療方式也變得多樣化。是要選擇全切或者保留手術?是否需要先進行化療?是否需要進行乳房重建手術?是要立即重建或者延遲重建?是否可以接受標靶?哪些可以健保給付?

有的病友會想要聽聽第二意見,但是也有的人會害怕會因此延遲治療時機。其實尋求第二意見是病人的權利,病人可以帶著先前的乳房攝影、超音波報告、病理報告等,到其他醫院接受第二諮詢。通常第二諮詢是一次門診的時間,病人可以聽聽其他醫生對於病況的評估。建議在二個禮拜到一個月內完成第二諮詢,原因除了是不影響到治療時機,有的病人可能會因為時間拖久了,反而加重了逃避心態,更不願意進行就醫。

如何選擇與決定治療療程,除了醫師建議外,病人也需要清楚自己的需求。舉例來說,全切或許可以降低復發可能,但是對生活品質的影響較大。如果想要保留乳房,那麼可能要先進行化療,以便縮小腫瘤。或者如果可以使用標靶藥物,那麼是否可以在沒有健保給付的情況下能夠負擔。

曾經有位病友姊妹堅持全切,即便醫師認為只要部分切除即可。在詢問之下才得知,原來這位姊妹的母親也是乳癌患者,後來復發轉移,而她就是選擇局切,因為這位姊妹看到了母親的罹病過程,所以才會堅持將乳房拿掉,減低復發轉移的機率。由此例子可以看出,每個人的人生經驗也會影響到對於疾病的態度,以及治療的選擇。

選擇哪一家醫院就醫也是個重要的問題。有的醫院或許有很好的醫療設備,但是未必能即時的回應病人的需求。我們也曾經遇過姊妹因為醫師的臉色,或者說的一句話而感到心裡不舒服,但是為了治療而強忍下來,但是整個治療過程,姊妹的心情是鬱悶的,感覺不受到尊重。其實除了漫長難耐的治療過程,治療過後的後續追蹤也是一個重要環節,因此重要的是選擇一個信任的醫療團隊是。醫師、團隊與病人間首先要互相信任,如此才會有良好的溝通基礎,病人可以表達自己的需求,醫師可以從專業角度配合病人意願,才能讓治療有最好的結果。

我們常說要聽自己的聲音,了解自己的需求,不過不可避免的,仍然會有許多其他人的聲音會摻雜其中。有的人會建議自然療法,或者喝草藥、吃某種生鮮飲食,期待會因此讓腫瘤消失。許多病人或許是因為逃避,或許是因為不信任醫療體系、西方醫藥哲學,所以選擇自然或另類療法。不過,如果這類療法真的經得起考驗,我們還是建議每兩個禮拜或一個月後,仍然到醫院來進行檢查,確認腫瘤沒有變大。如果腫瘤持續生長,那麼就表示所謂的自然或另類療法無效,那麼應該儘快就醫。

乳癌,不像肺癌或肝癌在發病後的影響生活。一顆腫瘤藏在乳房裡,看不到也不會痛,有的姊妹可能就這麼假裝不存在,想要逃避處理就醫。我們在這裡還是要重申,因為科學進步,早期乳癌的五年存活率很高,所以如果發現乳房有腫塊,未必就是乳癌,不過最好檢查確認,而如果確定罹癌,也建議儘快就診才是上策。

  如果化療不會掉髮

許多化療藥物針對的是快速生長的細胞。當藥物注入體內後,藥物在血管內游動,對快速生長細胞展開行動,不過不幸的,除了癌細胞外,也連帶影響了包括了頭髮、皮膚與消化系統等細胞。掉髮、嘴巴潰爛、無食慾、嘔吐、噁心,種種副作用讓病人苦不堪言。

一項最新的分子傳送系統希望能讓化療命中目標,減少其他傷害。

多倫多大學的機械學教授Warren Chen已經花了近十年的時間,找出傳送化療藥物到腫瘤,而不會隨便趴趴走的方法。現在他的實驗室已經設計出一套與DNA鏈連結的奈米粒子,能夠改變形狀以進入癌細胞組織。

「你的身體就像一個個的空間。想像一間有著許多房間的超大房子。我們想要做的是如何讓房子外面的東西進入特定房間。我們必須發展出一張地圖,以及能夠在房子內移動的系統,另一方面進入特定房間的路徑會有各種不同的限制,例如高度與寬度。」Warren Chen教授說。

沒有兩個腫瘤是相同的。相同的治療,早期乳癌的反應就會和胰臟癌或者晚期乳癌不同。那一種粒子能夠進入腫瘤內取決於許多因素,例如粒子的大小、形狀與表面化學。教授和他的團隊針對這些不同因素,研究他們如何指定小分子的傳送以及應用奈米技術到達腫瘤,並且已經利用模組奈米粒子設計出一種標把分子傳送系統,而這種模組奈米粒子可以依照特定DNA序列而改變形狀、大小與表面化學。

「能夠改變形狀的奈米粒子有點像是樂高積木,對不同的生物分子做出改變形狀的反應,就像鑰匙插進鎖孔一般。」Warren Chen教授說。這些變形者是上頭附著DNA鏈的微小金屬塊。Warren Chen教授想像這些奈米粒子不具傷害力的在血液中游動,直到DNA鏈與某個腫瘤標記相結合。結合之後,粒子會改變形狀,然後開始進行任務:針對癌細胞,將腫瘤細胞暴露於藥物分子,或者在腫瘤細胞上標上記號,或者其他Warren Chen教授想要奈米粒子想要完成的工作。

「這個研究的發想是來自於蛋白質改變組合的能力。不知為何,蛋白質能夠想出解決的方法,以減輕在身體內傳送物質的問題。我們想,如果我們能夠製造出在體外設定,且具有治療能力的奈米粒子,讓他們有如蛋白質一般?」,

運用奈米科技在醫學,特別是針對於藥物傳送,是一個相當新的概念,但是教授卻覺得有無限希望。真正的問題是如何運送足夠的奈米粒子,才能夠發揮足夠的治療作用。

「我們的想法是這樣:這就像是從溫哥華到多倫多,沒有人告訴你怎麼去,沒有人給你地圖、一張飛機票或者一輛車子;這就像是我們目前的狀況。將藥物直接送到腫瘤就像是想辦法到溫哥華。概念很簡單,但是如果沒有足夠資訊,怎麼去就不簡單了。」

「對於運用奈米傳輸科技在人體,我們只碰觸到一點皮毛而已,所以我們會持續研究腫瘤與其他器官如何允許或者阻止某些東西進入的原因與方式。」

Warren Chen教授和他的團隊計畫運用傳送系統在所謂的個人化奈米藥物,根據腫瘤的特定型態量身訂做他們的粒子以傳送藥物。

資料來源: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6/02/160219100318.htm?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sciencedaily%2Fhealth_medicine%2Fcancer+%28Cancer+News+--+ScienceDaily%29&utm_content=Google+International

  預防重於治療

由於癌症對身體心理的衝擊,所造成家庭與社會的影響,因此一般大眾、政府、藥廠對於治療都給予較多的注目,而甚少將目光置於預防方面。醫療科技的持續進步,治療也愈來愈講究個人化與精準化,對病人來說固然是好消息,但是高昂的藥價,並非一般人可以負擔。況且,若是罹癌人口的持續增加,在治療與照顧的費用累積,即使是高收入國家也是個沈重的財政負擔。

根據國際癌症研究組織(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縮寫 IARC),若單單利用現今對癌症的了解,即可預防全球至少半數的癌症人口。IARC的European Code Against Cancer (歐洲抗癌要點,暫譯) 將有關罹患癌症的暴露風險、媒介與行為等集結成為對大眾的12點防癌建議。歐洲抗癌要點首版於1987年,而2014年10月所出的已經是第四版。這12點建議的重點在於現知導致罹癌的因子以及最常暴露的風險,其中抽煙、飲食、運動、飲酒以及日曬是最常見的,其他也包括哺乳、疫苗與篩檢。這些具有科學根據的建議雖然針對的是歐洲民眾,但也可作為台灣的癌症預防的參考。

知識就是力量,知道如何降低罹癌風險即擁有拯救生命的力量。歐洲的科學家認為,如果民眾認真遵守這些原則與要點,對於癌症發生率將有極大的影響。由倫敦的Wolfson Institute of Preventive Medicine的一項2011年的研究發現,2010年英國的癌症人口中有34%是與香煙、飲食、酒精與體重有關;如果改善14項有關生活方式與環境危險因素的話,那麼有45%的男性患者,40%的女性患者皆可以避免罹癌。

有效的預防策略不但能降低死亡率,對於公眾荷包也有潛在的影響。在一份2014年癌症預防與控制的經濟報告中,國際癌症控制聯盟(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 ,UICC)指出,實施適當的預防策略,加上早期篩檢與治療,一年有2.4到3.7百萬人免於因癌症而死亡。如果中低收入國家能夠投資114億在主要預防策略上,就可以節省一千億在癌症治療上的支出。

 

歐洲抗癌重點

  1. Do not smoke. Do not use any form of tobacco.

不抽煙或任何形式的煙草

 


  1. Make your home smoke-free. Support smoke-free policies in your workplace.

讓你的家成為無煙場所;支持工作場所的禁煙政策。

 


  1. Take action to be a healthy body weight.

維持健康的體重。

 


  1. Be physically active in everyday life. Limit the time you spend sitting.

 


  1. Have a healthy diet:
  • Eat plenty of whole grains, pulses, vegetables and fruits.
  • Limit high-calorie foods (foods high in sugar or fat) and avoid sugary drinks.
  • Avoid processed meat; limit red meat and foods high in salt.
  • 健康的飲食:
  • 多吃全穀類、豆類、蔬菜與水果。
  • 限制高熱量食物(高糖與高脂肪食物)與避免含糖飲料。
  • 避免加工肉品;限制紅肉與高鹽食物

 


  1. If you drink alcohol of any type, limit your intake.

Not drinking alcohol is better for cancer prevention.

如果飲酒 --任何酒類-- 應限制飲酒量。禁酒是最好的防癌。

 


  1. Avoid too much sun, especially for children. Use sun protection. Do not use sunbeds.

避免長時間日曬,特別是兒童。使用防晒油,不使用人工日曬。

 


  1.  In the workplace, protect yourself against cancer-causing substances by following health  and safety instructions.

遵守工作場所的健康與安全規定,保護自己接觸到致癌物質

 


  1. Find out if you are exposed to radiation from naturally high radon levels in your home.Take action to reduce high radon levels.

確定你是否暴露於住家內的高氡氣風險。減少家中高氡氣濃度。

 


  1. For women:
  • Breastfeeding reduces the mother’s cancer risk. If you can, breastfeed your baby.
  •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HRT) increases the risk of certain cancers. 
    Limit use of HRT.
  • 對於女性:
  • 哺乳能降低罹癌風險,如果可以,哺乳妳的寶寶。
  • 賀爾蒙補充治療增加罹患某些癌症的風險,因此限制接受賀爾蒙補充治療。

 


  1. Ensure your children take part in vaccination programmes for:
  • Hepatitis B (for newborns)
  •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for girls).
  • 確保妳的孩子接受疫苗注射:出生兒的B型肝炎注射,以及針對女孩的人類乳突病毒疫苗

 


  1. Take part in organised cancer screening programmes for:
  • Bowel cancer (men and women)
  • Breast cancer (women)
  • Cervical cancer (women).
  • 參與全面癌症篩檢計畫:
  • 大腸直腸癌(男性與女性)
  • 乳癌(女性)
  • 子宮頸癌(女性)
 

 

對於防癌,國人最關注的應該是與飲食有關。我們常聽到的問題,就是該吃什麼以及該怎麼吃。不論是防癌或抗癌,飲食的基本原則一直是均衡營養,六大類兼顧。所謂的六大類就是全榖根莖類、蔬菜類、水果類、奶類、豆魚肉蛋類與油脂堅果類,按照比例從這六類中均衡攝取,即可維持身體的健康。從許多的研究證實,尤其多吃全穀類、豆類、蔬菜與水果,限制高熱量食物(高糖與高脂肪食物)、紅肉、高鹽食物,與避免含糖飲料與加工肉品等,都可以降低罹癌風險。

 

foodpyramid.gif

 

大部分的人都知道酒精對肝臟或心臟的影響,但是未必意識到酒精也會增加罹癌風險。酒精中的乙醇會在體內會轉變成有害化學物質乙醛,而乙醛會破壞DNA,讓細胞無法進行修復,進而導致癌症的發生。身體組織必須仰賴氧化作用來完成新陳代謝,酒精經過氧化作用會產生「活性氧分子」自由基,破壞身體細胞DNA。另外酒精也會降低維生素 A ,B群,C,D,E,類胡蘿蔔素的吸收生成,導致癌症生成。而與乳癌有關的是會增加女性動情激素,增加乳癌風險。研究證實酒精會影響的癌症還包括口腔癌、喉癌、食道癌、肝癌與大腸直腸癌。

美國國家酒精濫用與酒癮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n Alcohol Abuse and Alcoholism)對於一杯酒的定義是14克的純酒精,相當於:

    12盎司的啤酒

        8 盎司的麥芽酒

    5盎司的紅、白酒

    1.5盎司或者一小酒杯40%酒精濃度的烈酒

那麼是否有一個「安全」的飲酒量呢?許多組織,包括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雖然建議女性一天飲酒不超過一杯,男性不超過兩杯,但是基本上還是飲酒量愈少愈安全。目前的研究只有指出飲酒量與罹癌的關聯,但是對於飲酒行為模式卻缺乏更進一步的分析,舉例來說,是一個星期每天的平均飲酒,或者短時間的狂飲較容易增加罹癌風險。

之前國民健康署公布了2013年的十大癌症排名,台灣的癌症人口持續增加,每5分18秒就有1個人罹癌。點入國民健康署網站,雖然在「癌症防治」下,有若干癌症防治的主題與活動,例如乳癌、子宮頸癌的「6分鐘護一生」與大腸癌的結直腸癌篩檢服務等,但是卻找不到一個如<<歐洲抗癌要點>>的系統整理。

雖然歐洲防癌重點只列出了12項,但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研究能找出其他的罹癌風險以及防癌建議。我們也期許政府能夠投入經費,針對國民的生活習慣、方式與環境,研究歸納出本土化的防癌原則與重點建議。與其讓各個癌症在預防上面單打獨鬥,若是有一全面性防癌知識的整理,讓國人更容易掌握基本防癌重點,進而達到健康行為的建立,對於個人、社會與國家才是真正的福音。

  何者為真

有關乳癌研究報告或報導何其多,病友或家人經常不知如何分辨真假,如何取捨。一般人對研究報告的認識來自報章雜誌或者電視新聞報導,現在多了部落格或者網路來源。這些報導有時會互相矛盾,有時又過於簡化某些複雜的研究,有些甚至是對於乳癌成因、治療,或者科技突破或者神奇藥物的錯誤資訊。

作為讀者,或者病人、家屬,都必須學習分辨哪些是可靠的資訊,哪些又是為了搏版面,哪些是噱頭,哪些又是錯誤的。

許多最新研究報告的摘要不是過於悲觀,就是誇大的難以置信,但是事實通常是介於兩者之間。當考慮研究或者文章是否可信時,可以想想下面的問題:文章所引述的是否自專業科學刊物?研究資料的來源出自何處?是否提到參與研究的人數?文章是否誇大實際情況,不論是針對症狀或者疾病本身?

當閱讀到某個「科學」研究宣稱某某食物能夠增加或減少罹患某些疾病的風險,或者是所謂突破性治療新方法時,在假設是真的之前,可以先問一些問題與蒐集資料。第一步是客觀檢視所謂的醫藥「突破」、「警告」是否是客觀報導,或者只是主觀分享或者哪些第一人稱的敘述。

決定新治療方式是否有效,其過程與所參專家領域都不同。在閱讀相關的研究報導或報告時,要注意報告中的資訊是否來自客觀第三方的專家,或是來自利益相關的醫學專家或團體?此外,這些所謂的研究指的是人體研究還是動物研究?大部分的基礎研究都是在動物身上進行試驗,雖然有了某些重大結果,可是卻未必能適用人體。在人體臨床實驗確實完成前,動物臨床實驗仍然只是初級研究,其研究結果或許在未來可以對於人體有所影響。

所謂的觀察式的臨床實驗是針對過去的治療進行研究,或者觀察推測未來哪些人具有會得到某種疾病或症狀的條件。但是同樣的,因為有太多影響疾病發展的不可控因素,因此這類研究很難推斷出有效的應用資訊。

相對來講,隨機臨床實驗是測試新藥物與措施的最佳方式,因為參與者是隨機分配到控制組,而且大部分的偏差都是經過控制,也就比較判別其結果的可靠性,進而適用於其他類似的病人。

以治療為例,臨床試驗一共有四個階段:

・第Ⅰ階段試驗-目標為尋找副作用最少的新藥物最佳劑量。

・第Ⅱ階段試驗-評估該藥是否適用於特定癌症類型。

・第Ⅲ階段試驗-比較新藥物與標準治療。

・第Ⅳ階段試驗-將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允許新藥物使用在罹患不同類型癌症的多名患者身上。

現今已上市的藥物都出自某項新發現或新理論,可是必須經過多年的試驗,證實真的具有效益,且引起最少的副作用才得以批准上市。

獲知罹癌後,病人多會感到恐慌害怕,對於治療效果與預後情況的不確定,常讓病人犯了「病急亂投醫」的毛病。網路盛行的時代,一些小道消息或者聳動的頭條都可以得到瘋傳,不過在相信或轉傳這些報導之前,應該先仔細閱讀報導內容,蒐集資料交相檢視,以確定其內容的正確性。若有任何問題,可以詢問治療醫師與團隊,千萬不要以訛傳訛,讓自己的身體受到更多的傷害。

  有問題的時候

常有姊妹打電話到專線,詢問一下有關治療與照護的相關問題。偶而他們也會抱怨:「每次去看診,都沒問到什麼問題就出來了!」

不論是姊妹,或者一般大眾,在發現生病的時候,心裡必定有許多疑問,不管是對診斷、治療或者照護方面。我們建議在看診前,可以寫下想要問的問題。面對緊縮的看診時間,另一個對策,則是根據重要性,排列出問題順序。先說出心中最大的疑問,然後如果有時間,再一一詢問其他問題。

在看診時,尤其是有問題時,最好帶著紙筆抄下醫師的答案。不要過於信任你的記憶力。其實很多時候很多人的經驗是一走出診間,已經忘了一半醫師說的話;原因可能是緊張,也可能是不完全理解醫師所說的內容。有的時候為了專心聽醫師說話,而會忘了寫下來,那麼建議帶位家人或朋友一起進入診間,一個人專心聽,另一個人則負責記錄;有時候第二雙耳朵也可以幫忙聽到你遺漏的重點。

不過時間再緊迫,重要的、應該讓醫師知道的事情還是一定要說出來。例如疼痛,或者其他身體的不舒適。我們都知道治療有許多副作用,例如疼痛、腹瀉、嘔吐等。我們或許無法避免副作用,可是卻有辦法減輕副作用的影響。對於大部分的副作用,醫師都可以開立藥物減緩。近來我們推動抗痛資訊就是最好的例子。許多人會認為疼痛是治療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忍忍就可以。可是實際上,忍受疼痛會消耗我們的能量與體力,因為當忍耐疼痛時,可能會讓我們無法好好睡,也吃不好,如此就會影響代謝,影響營養的吸收。與其浪費精力去忍受疼痛,倒不如儲存精力專心在治療上。另一方面,疼痛是主觀的感覺,如果我們不說出口,醫師怎麼會知道?又如何能幫助我們?因此我們才會說「有痛、有講、有治療」。

台灣的醫療水平相較許多國家是高出許多,但是醫療人力不足也是亟需解決的問題。為了消化相當高的病人數,許多醫師不得不言簡意賅的說明重點,而忽略了病人的感受。正是因為面對醫師的時間短,身為病人更應該把握時間。自己要先做好功課,把該問的問題、表達身體狀況等,先做個整理。如果醫師真的沒有時間處理,那麼可以告訴護士或者個管師,請他們幫忙解答。我們的愛波專線志工都是病友,或許也可以打電話詢問,志工們可以提供自身的相關經驗。

下次去看診前,可以先做好功課,準備問題單,才能夠充分利用時間。

  放射線治療與心臟疾病風險

李欣(假名)幾年前確診罹患乳癌,經過治療後預後情況一直很好,平日也非常注意飲食與運動。一日參加病友姊妹團體舉辦的健行活動,卻沒想到爬了一些階梯後,心臟突然感到不舒服,趕緊找了位表哥開車送至醫院,幸好最後平安無事。李欣怕會有類似事情發生,掛了心臟科想要了解自己的心臟狀況。在經過檢查後,心臟科醫師推論可能是李欣之前接受過放射線治療有關。李欣從來沒想過放射線治療居然會有如此後遺症,既驚奇又懷疑,跑回醫院問自己的外科與腫瘤科醫師。沒想到兩個醫師聽到李欣的陳述,都斬釘截鐵的說:不可能。這下李欣可迷糊,怎麼心臟科與腫瘤、外科醫師說的不一樣呢?到底哪個才對呢?

刊登於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預測,接受放射線治療確實會增加心臟疾病的風險。罹患乳癌女性在接受放射線治療後會增加心臟病發作或者其他主要心臟狀況的風險約0.5%到3.5%,尤其左邊胸部接受放療者風險最高,可想而知正因為是心臟的所在位置。根據刊登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的一份歐洲大型研究顯示,最早心臟問題出現跡象是在治療後的五年。研究同時發現每增加1戈雷(輻射吸收劑量的國際單位)的輻射,女性的心臟則增加7.4%的風險。

但是不能因為增加心臟疾病的風險而放棄接受放射線治療,那會是一種本末倒置。研究者認為避免的方法是盡可能減少心臟的輻照。在JAMA的研究,研究者發現讓女性俯臥可以減少幅照。另外也有醫師使用一種稱之為憋氣的方式。憋氣能夠擴張肺部,進而將心臟推出輻射路徑。這個方式可對不同的心臟結構降低約54%到96%的風險。

質子治療,一種相當新型的放射治療,利用的是粒子而非傳統的x光,能夠降低女性的輻照,可是很少醫學中心提供這種治療,同時價格高昂,並非一般人可以負擔得起。

對於乳癌姊妹來說,在進行放射線治療前,除了和腫瘤醫師,也應該和心臟科醫師討論保護心臟的問題。姊妹可以詢問腫瘤醫師有關放射的劑量,以及在治療過程如何保護心臟,同時與心臟科醫師討論你原本有的心臟風險,以及如何減輕風險。雖然因為癌症治療,姊妹無法全然保護心臟,但是仍然可以控制其他與生活習慣有關的心臟疾病風險,例如膽固醇、血壓與C反應蛋白低等。

放射線治療是乳癌治療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如何預防心臟疾病的風險,是姊妹們應該了解與注意的。另一方面,醫療團隊也應該開始重視這個問題,共同保護姊妹心臟的安全,不要讓已經嘗到乳癌之苦的姊妹還要為心臟健康而擔心受怕。

  抗壓荷爾蒙與降低乳癌風險的關聯

瑞典Lund University 的研究員發現,若女性體內的抗壓賀爾蒙的濃度較低,會增加乳癌的發生。

腦素(Enkephalin)是一種自由在血液中循環的賀爾蒙,這種賀爾蒙通常與降低焦慮與疼痛程度有關。Enkephalin同時也擔任身體內免疫反應的角色。

這篇刊登在這個月的”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的研究報告,調查超過1900位中年女性中enkephalin的濃度,並且追蹤並記錄是否罹患乳癌。研究結果是出乎意外的明顯:enkephalin含量低的女性,有相對三倍的機率罹患乳癌。研究者表示,這是第一次在人體內檢視enkephalin在乳癌發生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是目前為止最為強力的證據。

有意思的是,當重新複製相似的研究,在1500名更年期後女性中,低濃度的enkephalin與乳癌風險之間的關係更加明顯。

這些結果證實先前研究者在動物中找到enkephalin和乳癌風險間的關聯。之前的動物實驗指出enkephalin能夠幫助免疫系統針對癌細胞,同時也有直接阻止癌症增長的效果。

由美國國家乳癌基金會National Breast Cancer Foundation資助的一項研究,Erica Sloan醫師檢視身體的壓力反應對乳癌擴散的影響。Sloan醫師利用尖端造影科技來追蹤壓力途徑,並且觀察神經傳導物質-身體壓力信息的傳導者-如何影響乳癌腫瘤的生長。

經由她的研究,Sloan醫師能夠界定壓力活化途徑在癌症中所扮演角色。這些研究結果建議現用於治療血壓藥物-貝他阻斷劑-可能可用來限制乳癌的擴散。目前已有臨床計畫測試這個理論。

Sloan醫師的研究也發現更多有關壓力經由淋巴系統影響到乳癌的擴散。這些發現也促使Sloan醫師與其他研究者合作,檢視如何經由淋巴系統進行化療的最佳方式。除了壓力途徑外,Sloan醫師也研究是否有其他潛在區域,可用來發展出減少乳癌擴散的治療。

參考資料來源:http://www.nbcf.org.au/Newsroom/News/Press-Releases/August-2015/Anti-stress-hormone-linked-to-reduced-breast-cance.aspx

  病人倡議

2011年Alessandro Liberati,一位臨床研究統計學者,同時也是Italian Cochrane group的創始者,在他的多發性骨髓瘤復發後,企圖在網路搜尋相關的臨床實驗,但是卻一無所獲。他發現並沒有哪個臨床實驗直接比較兩種治療藥物或者策略,以便讓他或他的醫師決定何者是最好的治療。他的文章刊登至英國腫瘤期刊Lancet,主張學術研究者應該針對第三期的臨床實驗進行一對一比較,而並非為了爭取第一期臨床實驗的經費而彼此競爭。他同時建議重新界定臨床實驗計畫,加入病人的觀點,利用合作方式納入所有利益相關者,並且開始客觀的分析正在進行中的臨床實驗。

事實上,在Liberati投書前兩年,Lancet即已刊出一篇報告, 作者為Iain Chalmers, Cochrane Collaboration的創始者,以及Paul Glaziou, 當時領導Oxford Centre for Evidence-based Medicine。他們指出85%的臨床實驗並不能讓我們更能了解何者是最好的治療策略或照護。他們以膝蓋關節炎為例,超過80%的隨機臨床實驗是與藥物評估有關,但是只有約9%的病人覺得藥物評估是重要的,絕大部分的病人對於物理復健與手術更感興趣。

Richard Morley是英國約克大學的專家,專長領域在於病人與公共的研究參與。他認為一般研究計畫都是藥廠或者研究者本身感興趣的,如此的作法無可厚非,但是未必是病人或者醫療專業人士所需要的。Morley多年來擔任James Lind Alliance Priority Setting Partnership的主持者。James Lind Alliance Priority Setting Partnership主動開始整合病人、照顧者與研究人員,共同界定什麼是研究計畫中最重要、最需要回答的問題。

讓病人倡議者參與研究過程並非創舉,但是傳統上,病人倡議者的角色被限制在草擬知情同意書,等到研究者徵詢病人意見時,大部分較為重要的決定早已底定。研究者經常低估招募志願者的困難,他們也不了解參與臨床研究對於病人會是什麼樣的負擔。所以到底是什麼會讓病人有動力參與臨床實驗?也許是因為病人必須相信臨床實驗可以為他們帶來一絲機會,或者可能在未來可以改善情況?對病人來說,重要的是好的研究計畫,而不是沒有意義的計畫。若是計畫專注於與病人相關,如何讓病人更好,那麼招募自然就容易許多。因此,與其如何正確的做事,倒不如做正確的事情。

在英國National Cancer Research Institute正在做正確的事,在那裡病人倡議參與已建立在其結構體系內。NCRI讓從事癌症研究的公共與慈善團體成為策略性的合作夥伴。NCRI的優勢在於能夠推動合作性portfolio的方式,來制定臨床研究的規劃與內容,並且訓練與指導病人倡議者在整個過程核心扮演重要角色。讓病人參與,也就代表病人能夠指認出所需要研究的問題,並且在研究發展皆能夠持續發聲。

另一方面,European Academy on Therapeutic Innovation正致力於增加病人倡議者的能力,使他們能夠更有效的參與臨床研究,不論是在倫理委員會或者程序監控。

能力培訓計畫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是教育與培訓100位病人專家有關臨床研究的複雜程序,從基本的分子發展到後市場與健康科技的評估。第二階段的訓練是各國的病人倡議者能夠使用網路資源,在自己的國家幫助病友團體學習有關臨床研究。這些資源有七國語言,並且根據參與的12國家做區域性的調整。第三個階段的目標是100,000位民眾。知識工具包、新聞故事等,幫助一般大眾了解與使用各自的醫療體系。

知識即是力量。想要成為病人專家,需要長時間的學習與建立信心。但是即使病人倡議者擁有有關臨床實驗的知識,並不表示研究者即會為他們敞開大門。研究者需要調整心態,願意傾聽病人的聲音,而不侷限在知識的白色巨塔中。

有人將這類的改變稱為革命,而且革命的號角既已響起,就沒有回頭的可能。這些在歐洲所進行的改變,是否也能在台灣看到?除了臨床實驗,病人又有何處可以發聲?這些都是我們值得深思的問題。

備註:此文章的資料來源為刊登於Cancer World第66期,”Welcome to the Revolution! Researchers and patient advocates are finding better way to work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