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

不住院不理賠爭議何解?立委、民團辦「商保協同健保」公聽會 盼找出解方

2023.10.25

隨著新藥、癌藥與罕病用藥越來越貴,健保總額的增加追不上藥費的成長,且許多癌症已不需住院治療,在門診即可完成,衍生出許多理賠爭議。 立法委員吳玉琴、鍾佳濱、立法院厚生會、癌症希望基金會24日舉辦「危機化轉機?商保理賠爭議與協同健保政策討論」公聽會,邀集健保署、金管會保險局、壽保險商業同業公會、消基會、病友團體等相關單位,開啟商保理賠爭議的對話,並探討商保與健保未來合作的可能性。

規模歷年最大!500位乳癌病友參與 點亮雙色粉紅絲帶排字活動

2023.10.15

10月為「國際乳癌防治月」,乳癌病友協會今於台北市內湖區大湖公園舉辦「守護健康 掌握幸福園遊會」,號召全台超過500位乳癌病友共襄盛舉,進行連續舉辦20年的「點亮雙色粉紅絲帶」排字活動,規模歷年最大,象徵乳癌病友團結互助、相互扶持的精神,也呼籲全台女性都應注重自身乳房健康及早篩早治重要性。

迎接國際乳癌防治月,病友協會舉辦點亮粉紅絲帶活動,提醒國人關注乳癌議題

2023.09.18

根據世衛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數字,2020年全球常見癌症類型、導致死亡之癌症及癌症趨勢分析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女性好發的乳癌首度超過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的癌症。 在台灣,根據國健署公布109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乳癌發生個案數占全體惡性腫瘤個案數的12.51%,女性乳癌發生率排名為首位,死亡率則排名第2位,也就是說,不論在國內還是國外,乳癌都是女性最好發的癌症。

乳癌發生率再攀新高 權威醫:還有35%不曾篩檢!

2023.09.13

乳癌是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發生率從2000年的每10萬人口39.6人,飆升到2020年每10萬人口82.1人,20年來成長兩倍,根據衛福部統計,女性終其一生,每10人中就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乳癌專家今示警,乳房攝影可以揪出可疑的病灶,多數患者發現時都是早期,治癒率超過9成,然而我國45歲到69歲的發生高峰族群,仍有35%從未接受過乳房X光攝影。

完整的早期乳癌治療將有效降低死亡率 醫師病友盼健保加速審查給付

2023.09.05

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111年十大癌症死因,乳癌持續蟬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死亡率第三,未見下降趨勢。面對如何降低死亡率問題,專家表示,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歐美國家過去20年間乳癌死亡率降低了40%,其中完整的早期治療扮演關鍵因素,建議健保應完整納入相關藥物。病友端也指出,隨著年輕乳癌患者增加,多數難以負荷沉重的治療費用,呼籲健保針對早期乳癌資源不足面應加速審查流程及早給付,讓年輕女性可以重返家庭和職場,進而解決台灣社會缺工及少子化問題,創造三贏局面。

【粉紅危機5】罹患乳癌怎麼告訴孩子?學者: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提供支持

2023.09.05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於6月6日舉辦「搶救粉紅危機 乳癌病友困境專家座談會」,會中邀集醫界、學界與政府代表,針對乳癌早篩早療,以及病友在治療中遭遇的職涯、生育、社會支持等問題進行探討。 乳癌成為我國癌症死亡率之首,婦女在確診後,生活也將迎來改變,對此幼兒教育學系教授金瑞芝,在乳癌病友協會舉行的座談會中,分享確診者在罹患乳癌後將面臨的心理問題,並提到可提供乳癌家庭的可能幫助。

【粉紅危機4】乳癌年輕化 生殖保存成病友重大議題

2023.09.05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於6月6日舉辦「搶救粉紅危機 乳癌病友困境專家座談會」,會中邀集醫界、學界與政府代表,針對乳癌早篩早療,以及病友在治療中遭遇的職涯、生育、社會支持等問題進行探討。 乳癌成為我國癌症死亡率榜首,乳癌年輕化與治癒成功率上升,也讓「生殖保存」成為重要議題。禾馨宜蘊生殖中心陳菁徽院長呼籲,30歲以上的婦女應定期做乳房檢查、有家族病史者更要提早到25歲開始定期乳房超音波。並分享針對乳癌患者生育的專業意見。

不住院不理賠爭議何解?立委、民團辦「商保協同健保」公聽會 盼找出解方

不住院不理賠爭議何解?立委、民團辦「商保協同健保」公聽會 盼找出解方
陳稚華2023-10-25 08:32小中大


立法委員吳玉琴、鍾佳濱、立法院厚生會、癌症希望基金會24日舉辦「危機化轉機?商保理賠爭議與協同健保政策討論」公聽會,盼找出解方。(攝影/陳稚華)
 

醫療科技的進步,是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好,還是造成更多理賠爭議?


隨著新藥、癌藥與罕病用藥越來越貴,健保總額的增加追不上藥費的成長,且許多癌症已不需住院治療,在門診即可完成,衍生出許多理賠爭議。

立法委員吳玉琴、鍾佳濱、立法院厚生會、癌症希望基金會24日舉辦「危機化轉機?商保理賠爭議與協同健保政策討論」公聽會,邀集健保署、金管會保險局、壽保險商業同業公會、消基會、病友團體等相關單位,開啟商保理賠爭議的對話,並探討商保與健保未來合作的可能性。


2成癌友自費金額超過100萬元


根據壽險公會資料顯示,民國84年國人平均持有健康險商品件數僅0.4件,但至108年國人平均持有健康險商品件數已達3.16件,可見民眾健康保障意識提升,並期待透過保險分攤未來風險。

然而近年隨著醫療科技發展,費用高昂的新式療法已成為癌症治療趨勢,但礙於健保財務未能全面收載,多數癌友在苦等新藥納入健保給付前,只能仰賴個人儲蓄或商業保險。

癌症希望基金會倡議發展部主任蔡士敏指出,根據2022年癌症希望基金會癌友自費調查,共300位癌友與照顧者提供自費數據,「其中2成癌友自費金額超過100萬元,但主計處統計一般家庭家戶儲蓄為27.4萬元,可見自費已成為癌友家庭不可承受之重。」

蔡士敏強調,「我們不是認為商保要去解決健保的所有問題,是民眾為自己健康做的投資,但很明顯這樣的投資現在出現了問題。」


實支實付保單爭議》如何認定是必要住院,還是非必要住院?


蔡士敏進一步指出,現在常聽到民眾不會買或買錯保單,「前2年各界要民眾多購買實支實付保單才能負擔健保以外的自費醫療,保險局也屢次發函澄清,如非健保給付的自費用藥範圍,若經醫師認定是治療所必須,仍會涵蓋在實支實付型醫療險之給付範圍。但現在因醫療科技發展進步,許多治療由住院改為門診,接著各方卻說民眾不該買實支實付,這本來就不是為了癌症設計的保單,應該買一筆給付金的保險,但其實當中也隱藏一些限制,如果前端未溝通清楚,後續還是很容易有爭議。」

實支實付的爭議包括,到底是用健保身分住院還是自費身分住院?如何認定是必要住院還是非必要住院?誰來認定?認定標準是什麼?

「我們要突顯商業保險對民眾很重要,但保險資訊都很難理解,造成保護在後續理賠上是處於非常弱勢的角色。」蔡士敏強調。


癌症希望基金會倡議發展部主任蔡士敏指出,保險資訊多數都很難理解,造成後續理賠出現許多爭議。(攝影/陳稚華)

癌症希望基金會建議未來保險公司應推出更能與時俱進、更精準掌握醫療科技發展趨勢,以及未來保單內容更符合醫療風險分攤的需求,且把醫療科技進步可能會有的高度替代性醫療可能性放入理賠考量。

至於政府端,癌症希望基金會則建議提供更多醫療資訊,如健保資料庫、自費數據等,協助商保公司有更準確的精算基礎,未來研發新保單能更到位。



金管會:與健保署共同成立專案小組


面對近期住院理賠爭議,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提到健保署日前向金管會提出4大建議,包括:
1. 現有住院醫療險保單採協議條款或調整費率


2. 針對罹癌初期(0期或第1期)病患設計弱體保單


3. 設計自費治療項目新保單


4. 未來醫療險新保單落實實支實付原則

針對健保署提出的4項建議,蔡火炎表示金管會也有跟壽險公會做意見交換,但仍涉及到一些問題,「採協議條款或是調整費率的部分,因為原本保單設計既然是要用住院來做給付條件,當初在設計這個商品,就有把住院發生率算在裡面,如果要做一些調整,勢必要重新去精算費率。」

對於未來健康險精進方向及所需精算數據,蔡火炎表示,「未來設計健康險商品所需經驗統計資料須視精進方向、商品保障內容及統計資料可取得性而定,已由壽險公會先行研議討論,金管會將適時協助,以因應環境變化及滿足民眾未來多元醫療保障需求。」

他也提到,金管會保險局已與健保署共同成立「全民健康保險與商業保險合作案專案小組」,就完善健康保險之相關發生率經驗統計資料進行研究。


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表示已與健保署共同成立專案小組,就完善健康保險之相關發生率經驗統計資料進行研究。(攝影/陳稚華)

健保署擬「3方向」讓保單設計更符合醫療發展


關於商保理賠爭議的健保政策討論,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指出,根據健保署111年1月至112年6月統計,急、慢性病床申報案件中,住院案件共431.9萬件,按住院天數統計,住院一天的共50萬5,017件,當中有手術的案件僅佔27%、無手術的案件佔73%,就沒有手術的案件再拆分,當中有28.4%是做藥物治療,而藥物治療中有70.4%是做化療,「我們也想了解這70.4%的病人是否一定要住院。」

蔡淑鈴表示,「數據顯示這些門診化療移到住院進行,依照現行法規,理論上應該要立意抽審,讓醫院告知這些是否一定要住院治療。」她認為其實商保跟健保的問題,這些只是冰山一角。健保署也拜會金管會,並建議保單設計能更符合醫療發展趨勢,包括:


1. 商業保險實支實付型住院醫療險保單設計,應衡量健保給付與否,門、住診別提供不同保單設計。


2. 健保署持續推動新醫療科技及新藥品特材之給付外,正規畫「在宅急症照護方案」,特定疾病可改以醫師到宅注射抗生素等醫療服務,以降低病人住院來回奔波及不適。


3. 癌症病人醫療費用亦隨醫療科技進步,由住院逐年轉移至門診,91年重大傷病癌症醫療費用約有65%發生在住院,至111年已降至45%。於門診或居家接受治療已是現行趨勢,建議商業保險應與時俱進,不再以「住院」作為保單理賠之唯一依據。

蔡淑鈴也承諾明(113)年將與國衛院進行「健保協同商保─醫療保障更到位」論壇,加強收集國外及各界意見,並持續與金管會保險局研商未來合作事宜;「也會研議成立台灣衛生政策及經濟評估中心,作為醫療科技評估之專責單位,以精準給付,加速新藥之引進。並研議癌藥基金,以減輕病人經濟負擔。」


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指出,已拜會金管會,並建議保單設計能更符合醫療發展趨勢。(攝影/陳稚華)

一個月內針對「健保協同商保」政策,提出跨部會目標、時程


綜合討論時,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吳卉汝表示,若醫療保險無法善用,買保單又有何用處?希望金管會針對不合時宜的保單進行調整,未來也非僅針對新保單提出設計,舊保單看是否能做保單轉換,以保障癌友權益。

不過壽險公會副秘書長金憶惠認為,舊契約處理難度仍很高,表示需要數據精算成本等,才能提出解套方案。

最後委員要求健保署、金管會要在一個月內針對「健保協同商保」政策,提出跨部會目標、時程。而保險局、壽險公會應針對癌症高度性替代治療原則進行討論;至於病友團體提出應由行政院層級、政委進行跨部會協調,立委吳玉琴也答應會向行政院院長說明。

原文請見: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43061

 

規模歷年最大!500位乳癌病友參與 點亮雙色粉紅絲帶排字活動

規模歷年最大!500位乳癌病友參與 點亮雙色粉紅絲帶排字活動

 
乳癌病友協會今舉辦「守護健康 掌握幸福園遊會」,而今年「點亮雙色粉紅絲帶」排字活動,號召全台超過500位乳癌病友共襄盛舉,規模歷年最大。圖/乳癌病友協會提供
乳癌病友協會今舉辦「守護健康 掌握幸福園遊會」,而今年「點亮雙色粉紅絲帶」排字活動,號召全台超過500位乳癌病友共襄盛舉,規模歷年最大。圖/乳癌病友協會提供
 

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女性乳癌為國人10大癌症排名第4,每年新增個案超過1.5萬人,平均35分鐘就多1名乳癌患者,乳癌標準化發生率更是連續18年蟬聯冠軍。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說,關注乳癌是不分男女都應關注的議題,20年來協會對乳癌防治及病友權益爭取有許多成果,包含爭取男性乳癌患者在健保藥物補助與女性相當,以及乳房篩檢、新藥納保及凍卵補助的長期努力。

 

10月為「國際乳癌防治月」,乳癌病友協會今於台北市內湖區大湖公園舉辦「守護健康 掌握幸福園遊會」,號召全台超過500位乳癌病友共襄盛舉,進行連續舉辦20年的「點亮雙色粉紅絲帶」排字活動,規模歷年最大,象徵乳癌病友團結互助、相互扶持的精神,也呼籲全台女性都應注重自身乳房健康及早篩早治重要性。

 

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表示,協會自2004年舉辦首屆點亮粉紅絲帶活動,至今已邁入第20屆,本次隨著疫情結束,規模不同以往,有許多中南部姊妹包車北上參加,可說是歷年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期望活動能提高大眾對乳癌疾病的認識,同時為病友提供支持與鼓勵,並藉此呼籲乳癌早篩早治的重要性。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指出,乳癌對全台女性國人確實是個很大的危險,每年有1.5萬人罹患乳癌,因乳癌離世更有2000多人。在提早預防上,國外研究數據顯示有透過飲食、運動、生活習慣可以減少三分之一罹患乳癌機率。

 

在及早發現上,林莉茹說,台灣乳癌年齡中位數為56歲,比歐美年輕約7 、8歲,目前政府補助45歲以上女性免費篩檢,而有家族病史的則提早到40歲;最後提早治療的部分相關藥物的進步也非常的快,如果能遵照醫師指示來做治療,後續療效也會非常好。期望能透過民間、企業以及民代的努力為婦女的健康共同努力。

 

原文請見: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507069?fbclid=IwAR0Wplj9G3P6Vj9qK8hc4HlAC1LiZF8Sa8G7Cvz4ly7pq3Px5mjfkNvKlk4

 

 

迎接國際乳癌防治月,病友協會舉辦點亮粉紅絲帶活動,提醒國人關注乳癌議題

迎接國際乳癌防治月,病友協會舉辦點亮粉紅絲帶活動,提醒國人關注乳癌議題

根據世衛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數字,2020年全球常見癌症類型、導致死亡之癌症及癌症趨勢分析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女性好發的乳癌首度超過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的癌症。

 

在台灣,根據國健署公布109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乳癌發生個案數占全體惡性腫瘤個案數的12.51%,女性乳癌發生率排名為首位,死亡率則排名第2位,也就是說,不論在國內還是國外,乳癌都是女性最好發的癌症。

 

病友團體感同身受,陪伴度過抗癌療程

正因為乳癌是女性好發癌症的第一位,罹患乳癌的人數多且持續成長,年齡層涵蓋得相當廣,當每一位患者被宣判罹患乳癌的當下,內心一定很恐懼,乳癌病友協會的適時介入,協助病友對抗乳癌,

 

協會從提供首次罹癌病友指引的「認識乳癌之旅」,到針對晚期復發的「ABCAdvanced Breast Cancer)工作坊」,以及協助病友心靈沉澱的「好心情工作坊」與充實醫病知識的「智慧病人講座」等,從各個面向讓病友順利完成抗癌療程。

 

針對早篩、早治提出四大訴求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TBCA)理事長黃淑芳表示,隨著10月國際乳癌月即將到來,協會長期站在第一線陪伴乳癌病友抗癌,近期也積極進行病權倡議,針對早篩、早治提出四大訴求,期望能從各種不同面向幫助更多乳癌病友。

 

其中的四大訴求包含將乳癌及早治療納入國家第五期國家癌症計畫、乳房攝影下修至40歲、早期新藥加速納保,以及應將持續增加的年輕乳癌病友所衍生的婚育問題納入少子化對策等,期盼政府及社會能夠察覺趨勢,確保醫療環境符合病友的實際需求。

 

 

 

10月是國際乳癌防治月

每年的10月是國際乳癌防治月,乳癌病友協會將依照慣例舉辦點亮粉紅絲帶排字活動,於1015日在台北市大湖公園舉辦「點亮雙色粉紅絲帶 守護健康 掌握幸福園遊會」,現場除了衛教宣導和表演活動之外,也向大眾展現面對癌症的樂觀心態及行動力。

 

黃淑芳說明,點亮粉紅絲帶排字活動從2004首次舉辦以來已邁入第20年,今年活動隨著疫情結束將擴大舉辦,也從以往的點亮粉紅絲帶進階成「點亮雙色粉紅絲帶」,意涵著同時關注早期乳癌與晚期乳癌的雙重意義。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原文請見:https://www.ttvc.com.tw/a-34307.html?fbclid=IwAR1FKyNT8PigribcFjcOCnJa-yczetaocS_xl0WfANGFu3vnlFTVwf_2m7k

 

乳癌發生率再攀新高 權威醫:還有35%不曾篩檢!

乳癌發生率再攀新高 權威醫:還有35%不曾篩檢!

2023/09/12 15:50

乳癌病友協會黃小姐、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國健署署長吳昭軍、台北榮民總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曾令民、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醫師賴亦貞、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左至右)呼籲女性朋友定期受檢。(國健署提供)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乳癌是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發生率從2000年的每10萬人口39.6人,飆升到2020年每10萬人口82.1人,20年來成長兩倍,根據衛福部統計,女性終其一生,每10人中就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乳癌專家今示警,乳房攝影可以揪出可疑的病灶,多數患者發現時都是早期,治癒率超過9成,然而我國45歲到69歲的發生高峰族群,仍有35%從未接受過乳房X光攝影。

51歲的黃小姐分享,她45歲開始接受乳房攝影,每兩年接受1次檢查,前次檢查時發現乳房有纖維囊腫,去年健檢後發現乳房有異狀,拿報告到醫院確診乳癌2期,隨即手術治療,經基因檢測後發現化療對她無顯著幫助,所以做了20次放療後就重返工作崗位,「以前覺得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只是口號,當發生在身上時才覺得非常重要!」

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指出,乳房X光攝影可用來偵測乳房的鈣化點或微小腫瘤,定期篩檢可以降低30%晚期乳癌發生率,並減少41%的死亡率。只要年齡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婦女、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但具乳癌家族史(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的婦女,每2年可以接受1次免費的乳房X光攝影檢查。

台北榮民總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曾令民說,女性乳癌即便是第2期後的存活率都較高,乳房X光攝影檢查不需花費太多時間即可完成,檢查4步驟包括換衣服、聽解說、拍影像、等報告,如果檢查結果異常,也不必慌張,儘速接受醫學處置,就能搶得治療先機。

粉紅10月是國際乳癌防治月,根據國健署2020年癌症登記資料及衛福部2022年的死因統計,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位及死亡率第3位,最新新診斷乳癌的5年期別存活率顯示,早期(0+1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約100%,第2、3期分別約95.1%、79.7%,但第4期(晚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僅有約36.2%。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目前全國共有222家醫療機構可提供乳房X光攝影服務,今年截至8月中旬已有約73萬人受檢;每年透過篩檢發現的乳癌個案中有60.8%為早期(0+1期)乳癌,相較於未透過篩檢所發現的早期乳癌多27.4%,呼籲女性朋友別忘定期受檢。

原文請見: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425912?fbclid=IwAR3GDR8WG1JyaQ3pFEA2yW7vtM2bfBmURrrbzgcNTSiiQWOmwTHVHuRutRo 

 

完整的早期乳癌治療將有效降低死亡率 醫師病友盼健保加速審查給付

完整的早期乳癌治療將有效降低死亡率 醫師病友盼健保加速審查給付

錢亮均 2023年06月20日 20:49:00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副院長陳芳銘指出,歐美國家過去20年間乳癌死亡率降了低40%,其中完整的早期治療扮演關鍵因素,建議健保應完整納入相關藥物。(乳癌病友協會提供)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副院長陳芳銘指出,歐美國家過去20年間乳癌死亡率降了低40%,其中完整的早期治療扮演關鍵因素,建議健保應完整納入相關藥物。(乳癌病友協會提供)

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111年十大癌症死因,乳癌持續蟬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死亡率第三,未見下降趨勢。面對如何降低死亡率問題,專家表示,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歐美國家過去20年間乳癌死亡率降低了40%,其中完整的早期治療扮演關鍵因素,建議健保應完整納入相關藥物。病友端也指出,隨著年輕乳癌患者增加,多數難以負荷沉重的治療費用,呼籲健保針對早期乳癌資源不足面應加速審查流程及早給付,讓年輕女性可以重返家庭和職場,進而解決台灣社會缺工及少子化問題,創造三贏局面。

 

歐美乳癌死亡率降低主因為完整早期治療 專家認為台灣仍有努力空間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副院長陳芳銘指出,根據美國研究分析顯示,歐美國家20年來乳癌死亡率能有效下降40%的原因,其中早期診斷篩檢佔了4成,而完整的早期治療佔了6成左右。WHO去年公布的全球乳癌倡議也建議,除早期診斷篩檢外,包含完整的早期治療涵蓋率應達到80%以上,可有效降低乳癌威脅。

 

陳芳銘提到,台灣雖從2014年開始推廣乳癌篩檢,近年透過早期診斷明顯增加了乳癌5年存活率,但如追蹤到10年以後,可以發現死亡率仍持續存在,主要來自於早期乳癌的復發。陳副院長進一步指出,以比例最多的賀爾蒙陽性乳癌患者為例,即使是第一期的早期乳癌,在追蹤20年後,竟有高達15%的患者復發,顯見台灣對於防範早期乳癌復發的治療並不足夠,導致台灣與歐美相比乳癌死亡率未見下降趨勢。

 

雙標靶等早期輔助治療有助降低復發風險 但健保並未給付

針對要如何降低乳癌復發風險進而降低死亡率,陳芳銘認為健保應要提供完整的早期輔助性治療藥物,增加完整早期治療的涵蓋率,才是最終解方。目前國際針對乳癌已有許多療效更佳的新藥納入治療指引,但健保並未納入。

 

陳芳銘補充,以惡性較高的HER2型乳癌為例,對於具有高風險的族群,使用健保給付的單標靶藥物輔助治療後,10年復發風險高達25%。而如使用雙標靶藥物,臨床研究顯示與單標靶相比可進一步降低30%左右的復發風險。然雙標靶藥物自費高昂,使許多患者因為財務考量而只能使用健保藥物,降低了完整早期治療的涵蓋率。

 

復發轉移後每位病患藥費高達四百萬 治癒早期乳癌為財務衝擊解方

陳芳銘表示,如患者因沒有接受積極早期治療而不幸復發轉移,每位患者所花費的藥費可能高達300到400萬。因此,陳芳銘認為,避免乳癌復發所帶來的效益,遠大於治療乳癌轉移後的治療成本,若要有效降低台灣女性乳癌死亡率,健保應投入更多醫療支出,用於預防乳癌復發及轉移風險的治療。

 

病友盼加速乳癌早期藥物加速納保 重返社會創造三贏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表示,近年來乳癌年輕病友的人數持續增加,根據去年針對乳癌病友及家屬進行調查,有47.1%的病友表示在罹癌後無法繼續工作;41%的年輕病友在罹癌後中斷原本的婚姻計畫,更有43.6%年輕乳癌病友的生育計畫中斷,顯見罹患乳癌對於年輕病友的影響。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呼籲,健保針對早期乳癌應加速審查流程及早給付,進而解決台灣社會缺工及少子化問題,創造三贏局面。(乳癌病友協會提供)

 

黃淑芳指出,這些年輕族群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力,但往往因平均收入較低而更難負擔醫療費用。除呼籲健保針對早期乳癌資源不足面加速審查流程及早給付外,政府也需考量更方便的施打劑型,如皮下注射的雙標靶藥物,以加速乳癌姊妹可以盡速重返家庭和職場,進而解決台灣社會缺工少子化,創造三贏局面。

 

原文請點這裡

 

【粉紅危機5】罹患乳癌怎麼告訴孩子?學者: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提供支持

【粉紅危機5】罹患乳癌怎麼告訴孩子?學者: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提供支持

 
 
 

【民眾網記者喬偉綱、鄭元毓/採訪報導】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於6月6日舉辦「搶救粉紅危機 乳癌病友困境專家座談會」,會中邀集醫界、學界與政府代表,針對乳癌早篩早療,以及病友在治療中遭遇的職涯、生育、社會支持等問題進行探討。

乳癌成為我國癌症死亡率之首,婦女在確診後,生活也將迎來改變,對此幼兒教育學系教授金瑞芝,在乳癌病友協會舉行的座談會中,分享確診者在罹患乳癌後將面臨的心理問題,並提到可提供乳癌家庭的可能幫助。

台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金瑞芝(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提供)

「罹患乳癌後,被分手、離婚的案例所在多有。」金瑞芝說,婦女在確診乳癌後,除了要面對家庭、孩子,回到職場後將面臨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她表示,在與患者的訪談過程中,發現如果孩子年紀小,大部分患者都不會跟他們說,頂多只會說「媽媽的胸部有蟲蟲,要請醫生幫忙」、「媽媽生病了」。

她表示,華人溝通的習慣比較不會直言,而是在生活的字裡行間告訴對方「孩子都會用眼睛觀察、感受媽媽的情緒、病況。」金瑞芝表示,孩子對未知的恐懼,遠遠大於了解事實的真相。很多家庭為了保護孩子,會告誡對方不要告訴其他人媽媽罹癌的情況。這些孩子的內在狀態,很可能出現退化行為(尿床、黏著母親、哭鬧、咬手)進而影響學習。

金瑞芝表示,這些問題可以從教育系統出發,首先,不論師生,都應該要有相應的健康教育,隨著擁有相關知識後,孩子的焦慮感也會隨之下降,而生命教育也很重要,孩子需要學會瞭解家庭的逆境,即使不是發生在自己的家庭,也能讓他們學著幫助病人。

教師方面,金瑞芝說,老師是幫助孩子適應的關鍵人物,因此希望教師研習中,也能導入「腫瘤心理學」的課程,讓教師因應孩子在母親罹患乳癌後的反應。也能及時告訴家長孩子的心理狀況,如此勢必能夠改善孩子的學習狀況。

台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金瑞芝(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提供)

金瑞芝表示,罹患乳癌除了自己的壓力外,也影響到整個家庭的活動,整體非常複雜、糾結「一旦確診感覺就與世界畫上界線。」很多患者覺得罹病後很難做回自己,希望政府可以挹注資源,讓患者有社會提供的支持系統,維持心理衛生。

原文請見:https://www.mypeoplevol.com/Article/53841?fbclid=IwAR0LgSTpXRHw4zH3VPfMIIiNaK7mCCos88VcyMxhprOkoLOSfTFb1DmqwHE

 

【粉紅危機4】乳癌年輕化 生殖保存成病友重大議題

【粉紅危機4】乳癌年輕化 生殖保存成病友重大議題

 
 
 

【民眾網記者喬偉綱、鄭元毓/採訪報導】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於6月6日舉辦「搶救粉紅危機 乳癌病友困境專家座談會」,會中邀集醫界、學界與政府代表,針對乳癌早篩早療,以及病友在治療中遭遇的職涯、生育、社會支持等問題進行探討。

乳癌成為我國癌症死亡率榜首,乳癌年輕化與治癒成功率上升,也讓「生殖保存」成為重要議題。禾馨宜蘊生殖中心陳菁徽院長呼籲,30歲以上的婦女應定期做乳房檢查、有家族病史者更要提早到25歲開始定期乳房超音波。並分享針對乳癌患者生育的專業意見。

禾馨宜蘊生殖中心陳菁徽院長(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提供)

陳菁徽說,2022年曾遇到一位印象很深刻的案例,一位不到30歲的個案,因為外婆、媽媽、阿姨接連在40歲上下被診斷出乳癌,她從20歲開始檢查,不幸近期也發現自己長出乳房腫瘤,切片後診斷為乳癌最早期,強烈的家族史讓她在很小的時候,就篩檢出自己帶有『BRCA1/BRCA2』的乳癌基因,也在手術切除後隨即來看診討論生殖保存、凍卵、冷凍胚胎的效益分析,還有利用前基因篩檢(PGT_M)胚胎著床前基因篩查,把她與先生結合的精卵胚胎切片送化驗,把這個駭人的基因從她與先生的後代開始,就消滅掉,而她現在已懷著一個健康寶寶,未來不需要跟她一樣,青少年時期就面對無形的焦慮緊張。

陳菁徽說,臨床上時常與年輕尚在生育年齡乳癌患者接觸,她呼籲,30歲以上請定期做乳房檢查,有家族病史者更要提早到25歲開始定期乳房超音波,也因為對此議題的倡議與關注,她指出,隨著乳癌的年輕化與治癒後的成功率逐漸上升,生殖保存勢必成為一項重要議題。每位生育年齡的乳癌患者皆有『知』的權利,在治療前詳細評估且告知其對日後生育功能的影響,根據最新研究,只要掌握適當的時間與用藥,生殖保存並不會增加癌症復發風險。

禾馨宜蘊生殖中心陳菁徽院長(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提供)

陳菁徽說,乳癌患者在心理與生理上均承受許多壓力,盼望政府及相關單位,能夠給予適當支持/諮詢/與補助,植入前基因篩檢,利用人工生殖科技,能夠在懷孕前診斷胚胎乳癌基因,終止後代繼續發病,是許多帶因者的福音。隨著我國乳癌發生率逐年攀升,加上乳癌發生年齡下降目前篩檢政策的不夠即時全面,讓發現時機太晚。

陳菁徽說,新藥給付尚未獲得財政支持,也讓在面對生命衝擊時,還必須檢視自己的荷包,她也指出,期待加速乳癌防治政策,增進醫療系統的可用性與可近性,確保病友獲得完善的治療和照護,年輕病友生育保存的及時方案。

原文請見:https://www.mypeoplevol.com/Article/53840?fbclid=IwAR1tqQ5IfTVE7vnmRtbJxMKdoZAwEgwUZjvxnCl488mwqgj0beNS8bNcK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