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文章

三陰性乳癌的治療新曙光:免疫療法

2021.05.13

近半個世紀奪走數千萬人生命的癌症,未來可望在免疫療法控制下變成病症而不是絕症;癌症不再與死亡畫上等號。未來癌症將如同糖尿病、心臟病一樣,成為一種慢性病。過去治療癌症從外科手術、化療、放療都是從外去除腫瘤細胞,而免疫療法是運用人體內在免疫系統攻擊腫瘤細胞。這個治癌方法的重大突破,為許多原本無藥可治的癌症病人延長生命。

乳癌新知 - 由健保給付淺談遺傳性乳癌

2021.05.12

隨著2020年9月8日台灣各家媒體新聞稿露出,健保署將於11月1日給付四項癌症新藥,其中也包含了三陰性乳癌標靶治療的PARP抑制劑,也讓遺傳性乳癌再度受到關注,因為該口服標靶藥物正好與遺傳性基因BRCA1和BRCA2息息相關。

治療荷爾蒙接受體陽性轉移性乳癌的超強利器: 愛乳適(ibrance)、 擊癌利(kisqali)、捷癌寧(verzenio)三個藥有何不同?

2021.05.11

賀爾蒙受體陽性(HR+),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陰性(HER2-)乳腺癌約佔所有乳腺癌的三分之二, 內分泌療法(endocrine therapy)是目前的標準治療。然而,多數賀爾蒙受體陽性轉移性乳腺癌最終仍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抗藥性。抗藥性機轉之一為腫瘤細胞週期信號通路的啟動和改變。細胞週期素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s, CDK)為調節細胞分裂周期的重要蛋白質; CDK4/6抑制劑即是通過抑制細胞的分裂週期以抑制癌細胞的分裂複製˴ 延緩賀爾蒙抗藥性的出現。目前台灣衛福部已核准三個CDK4/6抑制劑, 分別是愛乳適(ibrance)、擊癌利(kisqali)、捷癌寧(verzenio)。今天讓我們從藥理學˴ 適應症˴ 藥物副作用˴ 及服藥療程與劑量調整四個面向來介紹三個藥物。

台灣乳癌母親之親職經驗

2020.02.11

本研究 承蒙乳癌病友協會的協助,及十六位乳癌母親的無私分享,才能將罹癌母親的生命經驗轉化成文字的力量,向世界發聲。研究結果已經通過國外期刊Cancer Nursing的審查,將在國際期刊發表。

重量訓練是青春的泉源(下)

2019.12.09

怕老、怕病是人的本性,古今皆然。從秦始皇的長生不老藥到藥妝店熱賣的保健食品,都反映出了人們對青春永駐的渴望。雖然醫學進步飛速,但至今科學家仍未找到停止歲月的秘方。 如果我告訴各位,有一種東西能夠延長壽命、延緩疾病發生、增進生活品質,它不需要昂貴的代價、也不用遠赴秘境探訪高僧,僅需每個禮拜花上1-2小時,各位會不會心動? 沒錯,這個東西就是重量訓練。

重量訓練是青春的泉源(上)

2019.11.20

怕老、怕病是人的本性,古今皆然。從秦始皇的長生不老藥到藥妝店熱賣的保健食品,都反映出了人們對青春永駐的渴望。雖然醫學進步飛速,但至今科學家仍未找到停止歲月的秘方。

淋巴水腫的症狀及影響

2019.11.08

治療的方法: 一般而言分為復健治療、藥物治療、與手術治療三種,發生時如果不處理,通常會慢慢增加。雖然以目前的醫療科技還沒有辦法完全治癒淋巴水腫,但是經由病人與醫師、治療師、護理師的密切合作,大多數的病人仍能達到減輕腫脹,預防惡化,以維持肢體功能及美觀的治療目的。

三陰性乳癌的治療新曙光:免疫療法

 
     
 

三陰性乳癌的治療新曙光:免疫療法 

黃其晟/台北榮總乳房醫學中心、外科部醫師

 
 
 
 

  

  近半個世紀奪走數千萬人生命的癌症,未來可望在免疫療法控制下變成病症而不是絕症;癌症不再與死亡畫上等號。未來癌症將如同糖尿病、心臟病一樣,成為一種慢性病。過去治療癌症從外科手術、化療、放療都是從外去除腫瘤細胞,而免疫療法是運用人體內在免疫系統攻擊腫瘤細胞。這個治癌方法的重大突破,為許多原本無藥可治的癌症病人延長生命。

  乳癌分類中,讓人聞之卻步的三陰性乳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過去主要的治療方法是化學治療,然而一旦化學治療產生抗藥性後,就容易造成生命威脅。隨著醫療發展的進步,目前針對三陰性乳癌已經發展出一種新的治療方式:免疫療法「癌自禦®」(Tecentriq®, Atezolizumab)根據臨床研究指出,高達六成的病人對於免疫療法有反應,其中10%達到完全反應,這也為三陰性乳癌病人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

 

什麼是三陰性乳癌?  

  乳癌的分型為賀爾蒙型ER(+)/PR(+)、HER2(+)型、三陽性乳癌ER(+)/PR(+)/HER2(+)、三陰性乳癌ER(-)/PR(-)/HER2(-),其中三陰性乳癌患者佔乳癌中15-20%。三陰性乳癌的特點有(1)乳癌細胞分化為高惡性;(2)好發於年輕女性;(3)過去研究發現三陰性乳癌與遺傳基因突變(BRAC)具一定相關性;(4)具高死亡率、高復發率,難以治療外,預後更是往往不佳。

  三陰性乳癌治療方式以手術方式切除乳房腫瘤及/或周邊哨兵淋巴系統,達到治療效果。但由於三陰性乳癌的高復發率的特性,手術治療前或後,還是要進行化療或放療,降低復發機率;局部放射線治療通常為輔助性治療,不論在術前術後、或以藥物治療,醫師會根據病情的不同安排適當時機進行放療,來達到較好的治療成效;化學藥物治療是經由停止癌細胞的生長或直接破壞癌細胞等手段來達成制癌的目地。局部晚期或轉移性三陰性乳癌的病患,通常會以紫杉醇類化學藥物做全身性治療為主,必要時會搭配鉑類藥物合併使用; 癌症的惡化及轉移,與血管新生有相關,利用抗血管新生的藥物(如:Bevacizumab等) 合併化療,可以有效消退現有腫瘤血管、抑制新血管生成、及降低微血管通透度,達到控制腫瘤生長。

  近年來,從乳房腫瘤組織中發現,三陰性乳癌有較多的腫瘤浸潤淋巴球細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及較高的PD-L1表現,這些特徵顯示三陰性乳癌能夠從免疫治療中獲得治療成效。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治療機轉

  癌細胞藉由偽裝達到免疫逃脫(Immune Escape)來躲避免疫系統的攻擊,而免疫逃脫其中的機制之一,便是藉由癌細胞發展出的PD-L1與免疫細胞表面的PD-1接合,開啟免疫細胞的煞車系統,讓癌細胞躲過免疫細胞的辨識與追擊。「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Pi)則是藉由與PD-1或PD-L1結合的特性,重新啟動免疫細胞的功能。近年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陸續突破了黑色素細胞癌、肺腺癌、腎細胞癌等癌別的治療困境後,在三陰性乳癌的治療成效早已備受關注與期待。目前,已上市的PD-1 抑制劑有  nivolumab 和 pembrolizumab;PD-L1 抑制劑則有atezolizumab、avelumab 和 durvalumab。其中,「癌自禦®」(Tecentriq®, Atezolizumab)是目前台灣唯一核准用於三陰性乳癌一線治療的免疫療法。

  免疫藥物伴隨性檢測,為評估病人是否適合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而三陰性乳癌病人是否適合以「癌自禦®」(Tecentriq®, Atezolizumab)來做治療,會先以SP142抗體來檢測腫瘤是否具PD-L1 (IC≧1%)表現,若PD-L1表現≧1%,則稱為PD-L1陽性族群,這群病患得以使用atezolizumab進行免疫治療。

三陰性乳癌免疫治療的臨床試驗 I Mpassion 130

  Impassion 130是一個多中心、國際性的大型臨床試驗,研究設計是採1:1隨機分配的方式,比較三陰性乳癌病患在術前給予化學治療藥物合併免疫治療藥物Atezolizumab,或化學治療藥物合併安慰劑的治療成效。結果顯示,化學治療藥物合併Atezolizumab使用,在PD-L1陽性族群中,可以顯著降低38%的復發風險,而且整體存活率可以提高至25個月,達到超過兩年的里程碑,為轉移性三陰性乳癌的治療帶來突破性的發展。
 

結語

  三陰性乳癌,佔乳癌中約15%-20%,其特點有高復發率、高死亡率且易轉移至其他器官。 以往三陰性乳癌患者,大多只能透過手術、化學治療、和放射線治療,但其預後往往不佳,且副作用大。

  如今,癌自禦® (Tecentriq®, Atezolizumab)已取得衛福部核准適應症於「無法切除之局部晚期(或轉移型) 」且「腫瘤具PD-L1表現」的三陰性乳癌患者,可以使用癌自禦® (Atezolizumab)合併化療(nab-paclitaxel) ,來降低疾病惡化風險,及提高存活率。

  三陰性乳癌的病人應積極主動與醫師溝通治療策略,尋求更多的治療選擇,及早接受相對應的治療方案,治療的效益越高,也有機會能夠找回生機,千萬不要輕言放棄。

 

本文出自於台灣同心緣乳癌關懷協會2020年刊

 
 

乳癌新知 - 由健保給付淺談遺傳性乳癌

 
     
 

乳癌新知 - 由健保給付淺談遺傳性乳癌 

曾令民/台北榮總乳房醫學中心、實驗外科主任

 
 
 
 

  隨著2020年9月8日台灣各家媒體新聞稿露出,健保署將於11月1日給付四項癌症新藥,其中也包含了三陰性乳癌標靶治療的PARP抑制劑,也讓遺傳性乳癌再度受到關注,因為該口服標靶藥物正好與遺傳性基因BRCA1和BRCA2息息相關。

 

  

  2013年美國《紐約時報》刊登性了知名好萊嗚女星安潔莉娜裘莉發表她進行預防乳房切除。因得知自己有BRCA1基因突變,2013年初接受預防性雙乳房切除手術,並考慮接著接受預防性輸卵管及卵巢切除。消息傳出,引起國際矚目,也登上《時代雜誌》封面頭條,更成為當年醫學界的討論熱門話題。
  

遺傳性乳癌

  多數癌症為偶發性(sporadic)基因突變發生,但是有一部分族群病人(約5-10%)(1),是因為帶有生殖細胞(germline)遺傳基因缺陷導致癌症發生。最著名的代表即為遺傳性乳癌與卵巢癌症候群(hereditary breast and ovary cancer syndrome),促成這個症候群最重要的兩個的基因就是是BRCA1與BRCA2。

BRCA1/BRCA2與癌症

  BRCA1與BRCA2皆屬於抑癌基因,負責DNA損壞的修復。當細胞內雙股DNA損壞,細胞主要修復的方式稱為同源重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雙股DNA才可以正確無誤的修復。而 BRCA1與BRCA2職責就是參與的雙股DNA修復,因此,若發生突變,DNA受到傷害斷裂時,便無法正確修復,當細胞內DNA壞損累積到一定程度,則細胞就會發生癌變。

  帶有BRCA突變者,其乳癌等發生年紀較一般病人早(20-30歲即開始有乳癌風險),終其一生發生乳癌的機率約到達40-87% (至70歲估計),卵巢癌的機率約到達16-60%。這兩個基因中,BRCA1比BRCA2對乳癌相關性較高;若分開統計,BRCA1帶因者終其一生乳癌發生機率為65-80%,卵巢癌為39-62%;BRCA2帶因者終其一生乳癌發生機率為45-85%,卵巢癌為11-23%。(2)

預防

  對於BRCA1與BRCA2基因突變的帶因者,NCCN guideline建議(3),女性應從25歲開始接受乳房的篩檢,25到29歲期間,考慮每年核磁共振造影檢查;30歲之後(至75歲),應考慮每年接受乳房攝影與核磁共振造影檢查,在台灣目前的臨床實務,乳房超音波檢查,也是可以考慮的選擇。若是單側乳房已經得到乳癌,在該側乳癌接受切除與後續的輔助治療(例如化學治療)之後,對側乳房也應持續影像學追蹤,過去的研究顯示,帶因者接受對側乳房預防性切除,長期追蹤的結果,證實可以降低乳癌相關的死亡率。預防性雙側乳房切除與重建手術,研究證實可以降低乳癌相關死亡率,但是該預防措施,需與帶源者詳細溝通,帶因者充分了解,心理諮商後,才予以進行。藥物預防方面,研究(6)顯示,Tamoxifen可以降低BRCA2突變帶因者發生乳癌的風險(NSABP P-1 trial)

健保給付遺傳性乳癌治療

  帶有BRCA突變的轉移性乳癌,近年新的治療契機就是口服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可阻斷參與修復受損DNA的酶。通過阻斷這種酶,受損BRCA基因的癌細胞內的DNA無法被修復,導致癌細胞凋亡並可緩慢或停止腫瘤生長。2017年美國腫瘤醫學會ASCO發表的研究(5)證實PARP抑制劑Olaparib對於BRCA1/2突變,HER2-的轉移性乳癌病患,相較於隨選標準化學治療,能顯著延長無惡化存活期,降低42%復發風險。副作用也顯著減少,對於BRCA基因突變的三陰性乳癌病患來說,也可
擁有不需化療的藥物選擇。但是,PARP抑制劑治療費用相當昂貴,一個月動則20來萬的治療費用對於一般民眾來說,是一筆龐大的開銷,也造成許多病友望之卻步。
  好消息是,健保署公布2020年11月1日起,實施給付PARP抑製劑Lynparza於帶有BRCA1/2突變的轉移性三陰性乳癌,可謂患者的一大福音。轉移性三陰性乳癌病友,若透過基因檢測,確定生殖系BRCA突變,且先前曾經接受過化學治療,便符合健保給付條件申請,每次申請療程以3個月為限,再次申請必須提出客觀證據(如:影像學 Sonography , CT, PET)證實無惡化,才可繼續使用。

BRCA基因檢測選擇

  因應健保給付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後,必定面臨臨床醫師會建議合適病患做BRCA檢測,然而如何選擇合適的基因檢測公司則為重要的資訊。BRCA突變包含基因序列變異(sequence variants)以及大片段重組缺失(large genomic rearrangement deletion)(4),所以建議完整的BRCA檢測必須包含能夠分析以上兩項變異的基因檢測單位,才不會有所遺漏。

BRCA 1/2 基因突變檢測-台灣乳癌專家臨床共識

 

  近幾年歐美治療指引更新內容中,皆加入了基因檢測的規範。同時在亞洲鄰近國家也因應最新治療需求將基因檢測納入國家給付。乳醫學會這兩年的目標即是在臨床實務上,帶領台灣與最新的國際標準接軌,也在今年招集各個臨床專家招開基因檢測臨床共識會議,內文摘錄如下:
(1) 哪些病患適合接受 BRCA 基因檢測?
NCCN 指引針對所有≤ 45 歲之乳癌患者皆建議進行 BRCA1/2 基因檢測,不過亞洲族群之乳癌發病年齡明顯較早 ,故有將進行 BRCA1/2 基因檢測年紀設定下修的考慮。另與會專家醫師亦提及,台灣癌症登記報告中<35 歲之乳癌患者比率不到5%,因此若希望兼顧檢測效益與病人福祉,建議可折衷將檢測標準定於≤ 40 歲,惟此年紀之建議,仍待時間與大規模研究分析來檢驗是否適當。
(2)三陰性乳癌病患應於何時進行 BRCA1/2 基因檢測?
雖然NCCN 針對所有≤ 60 歲之 TNBC 患者皆建議進行 BRCA1/2 基因檢測,台灣還有待更多國內臨床證據確認
a. 在診斷時即檢測,若 BRCA1/2突變帶因者之合適治療方式與其他患者不同,便可及早調整治療策略。
b. 考量到檢測需花費時間且不見得會影響手術方式,亦可選擇於癌轉移時進行 BRCA1/2 突變檢測。

  各醫師可根據個別患者或醫院的處置策略是否受到BRCA1/2檢測結果而改變 (例如手術方式、化療選擇、PARP 抑制劑使用、MRI 乳房篩檢 ),以決定何時進行檢測。
 

總結

  遺傳性乳癌雖然是乳癌病患中的一小族群,但是由於健康帶因者具有高罹癌風險,因此不容忽視。可以經由病患的家族或是病理特徵,及早發現及預防,若罹病患者透過基因檢測確認,然後應與專科醫師討論,及早設定合適治療策略,疾病的惡化及死亡率可以大幅改善,不需再懼怕遺傳性癌症。

1.Høberg-Vetti et al. Eur J Hum Genetic, 2016; Gomes et al. Breast Cancer Res Treatment, 2007; Hernandez JE et al. Hered Cancer Clin Pract, 2014; Bu et al. Int J Cancer 2016 139, 1091–=-1097; 5. Abugattas J et al. Clin Genetics, 2015; Kim R et al SABCS 2017 poster P5-08-28

2.SEER Stat Fact Sheets: Breast cancer. http://seer.cancer.gov/statfacts/html/breast.html; 2. SEER Stat Fact Sheets: Ovary Cancer. http://seer.cancer.gov/statfacts/html/ovary.html; 3. Balmaña J, et al. Ann Oncol 2011;22(Suppl. 6):vi31–vi34

3.Daly MB, Pilarski R, Berry M et al. NCCN Guidelines Insights: Genetic/Familial High-Risk Assessment: Breast and Ovarian, Version 2.2017. J Natl Compr Canc Netw 2017; 15: 9-20.

4.Wallace AJ. Eur J Hum Genet, 2016. 24 Suppl 1: p. S10-8.

5.Robson et al. N Engl J Med. 2017; 377:523-533; 2. AZ data on file (2017)

6.King MC, Wieand S, Hale K et al. Tamoxifen and breast cancer incidence among women with inherited mutations in BRCA1 and BRCA2: National Surgical Adjuvant Breast and Bowel Project (NSABP-P1) Breast Cancer Prevention Trial. JAMA 2001; 286: 2251-2256.

 

本文出自於台灣同心緣乳癌關懷協會2020年刊

 
 

治療荷爾蒙接受體陽性轉移性乳癌的超強利器: 愛乳適(ibrance)、 擊癌利(kisqali)、捷癌寧(verzenio)三個藥有何不同?

 
     
 

治療荷爾蒙接受體陽性轉移性乳癌的超強利器: 愛乳適(ibrance)擊癌利(kisqali)、捷癌寧(verzenio)三個藥有何不同? 

趙大中/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_藥物治療科醫師

 
 
 
 

  賀爾蒙受體陽性(HR+),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陰性(HER2-)乳腺癌約佔所有乳腺癌的三分之二, 內分泌療法(endocrine therapy)是目前的標準治療。然而,多數賀爾蒙受體陽性轉移性乳腺癌最終仍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抗藥性。抗藥性機轉之一為腫瘤細胞週期信號通路的啟動和改變。細胞週期素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s, CDK)為調節細胞分裂周期的重要蛋白質; CDK4/6抑制劑即是通過抑制細胞的分裂週期以抑制癌細胞的分裂複製˴ 延緩賀爾蒙抗藥性的出現。目前台灣衛福部已核准三個CDK4/6抑制劑, 分別是愛乳適(ibrance)、擊癌利(kisqali)、捷癌寧(verzenio)。今天讓我們從藥理學˴ 適應症˴ 藥物副作用˴ 及服藥療程與劑量調整四個面向來介紹三個藥物。

 

CDK4 & 6 抑制劑的結構式與藥理學特性

 

CDK4 & 6 抑制劑的結構式與藥理學特性

  從藥理學的觀點而言, 愛乳適(ibrance)和擊癌利(kisqali)的化學結構式非常相近, 相對而言捷癌寧(verzenio)具有延伸的苯環及兩個氟原子, 此結構式的差異可能與藥理學的觀察結果有關。 臨床前研究證據指出, CDK4與乳房組織的發育與癌變較有關˴ 而CDK6則主導血球生成的功能。三種CDK4/6抑制劑對其標靶CDK4與CDK6均有相當的效力(on-target potency), 但是捷癌寧(verzenio)在CDK4的效力較CDK6來得高(IC50越低代表效力較高)。另外因為結構式的特殊性, 捷癌寧(verzenio)亦被證實具有穿過血腦屏障˴ 而進入腦組織及腦轉移腫瘤的能力。

CDK4 & 6 抑制劑療效

  三種CDK4/6抑制劑均經由全球性大型臨床試驗證實可以合併芳香環轉化酶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或fulvestrant(法洛德注射劑, 一種雌激素受體拮抗劑)作為內分泌初始治療或於內分泌治療後發生疾病進展時, 顯著增加腫瘤反應率以及延長無疾病進展存活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其中對於接受內分泌治療作為輔助性治療或第一線治療時發生疾病進展的病人, 加上捷癌寧 (verzenio)跟單用fulvestrant相比甚至證實可以顯著延長病人的整體存活期。除了合併內分泌治療外, 捷癌寧 (verzenio)亦被證實對於已經接受過內分泌治療及化學治療的病人具有單用療效, 在三種CDK4/6抑制劑中是唯一被台灣衛福部核准作為具有內分泌治療抗性腫瘤的治療選項。

  除了賀爾蒙受體陽性(HR+)˴ 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陰性(HER2-)晚期或轉移性乳腺癌, 在不久的將來CDK4/6抑制劑亦極有可能在早期乳腺癌治療上發揮角色。依據日前發布的醫藥新聞得知, 在一項針對高復發風險的早期賀爾蒙受體陽性(HR+)˴ 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陰性(HER2-)乳腺癌的臨床試驗, 證實於內分泌輔助治療基礎上再加上捷癌寧 (verzenio)可顯著延長病人的無侵襲性疾病存活期(invasive disease-free survival) 。另外由臨床試驗的初步證據, 捷癌寧 (verzenio)併用內分泌治療及抗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藥物對於三陽性(賀爾蒙受體陽性(HR+)˴ 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陽性(HER2+))的乳腺癌患者, 作為後線治療與過去以抗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藥物加上化學治療相比, 可以加倍腫瘤反應率˴ 並顯著延長無疾病進展存活期 。

CDK4 & 6 抑制劑衛福部核准適應症

CDK4 & 6 抑制劑副作用

  一般而言三種CDK4/6抑制劑耐受性良好,常見的副作用包含嗜中性白血球降低、感染、腹瀉、噁心、疲勞等。愛乳適 (ibrance)及擊癌利 (kisqali)有較明顯的血液相關副作用,建議定期抽血監測血球,而捷癌寧 (verzenio)則是腸胃道副作用較常見,如腹瀉,視需要可使用止瀉藥品以緩和症狀。這些副作用相較於化學治療,就程度而言都屬於較輕微而且大部分可透過降低藥品劑量和給予支持性治療而控制改善。

CDK4 & 6 抑制劑治療引起之嚴重( 第三級或以上 )不良事件

  三種CDK4/6抑制劑均為口服, 服用劑量與方式各有不同。由於愛乳適 (ibrance)與擊癌利 (kisqali)在第一期研究中的劑量限制性毒性(dose-limiting toxicity, DLT)都是血球低下, 以致於這兩種藥物都在服用三周後必須休息一周, 以避免血球嚴重低下; 捷癌寧 (verzenio)由於在CDK4與CDK6抑制效力上有相對的選擇性, CDK6抑制能力相對輕微, 抑制血球的毒性較愛乳適 (ibrance)與擊癌利 (kisqali)來得輕微, 是目前唯一可持續服藥的CDK4/6抑制劑。

CDK4 & 6 抑制劑追蹤建議

CDK4 & 6 抑制劑服藥途徑及劑量調整


結語

  CDK 4/6抑制劑經臨床試驗證實的療效及相對輕微、可處理的副作用,改變了荷爾蒙受體陽性乳腺癌的治療現況,除了延長無疾病惡化存活期,亦可以延緩化學治療介入的時間點,進而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因應臨床上各式的疾病嚴重程度與共病狀況, 三種CDK 4/6抑制劑在藥理學˴ 適應症˴ 與副作用不盡相同,  將能幫助臨床醫師針對每一個病人達到個人化的最佳治療策略。

 

本文出自於台灣同心緣乳癌關懷協會2020年刊

 
 

台灣乳癌母親之親職經驗

 
     
 

台灣乳癌母親之親職經驗

金瑞芝/臺北市立大學幼教學系教授

 
 
 


 

研究發現有五個主題
 
(一) 母親傾向做有限度的疾病溝通,然容許孩子從日常生活中獲得疾病相關的訊息
1. “知道,但不想給太多”是母親的意圖。有些母親會提到癌症、乳癌等病名,但不會做太多的解釋。”生病、不舒服”是母親常用來跟孩子溝通的語言,接著告知孩子一些可能有所改變的事物,或具體會影響孩子生活的事項。
例如,某位媽媽跟學齡兒子說,「媽媽得到癌症,雖然他們不知道癌症是甚麼?但我也不多做解釋,而是跟孩子說媽媽的頭髮會掉」
另一位母親則是跟學前幼兒說,「媽媽生病了,去開刀(並指著包著紗布的胸部),以後沒辦法抱你了,媽媽沒有力氣」
2. 雖然母親提供的訊息有限,但會讓孩子從日常生活中參與母親的治療歷程,例如讓孩子一起到醫院,或在洗澡、共眠、換衣服的時候,讓孩子看到身體治療的痕跡。學齡前孩子會問,「媽媽你的奶奶為何不一樣?」「媽媽你的奶奶怎麼不見了?」。母親會回應孩子的提問,如「奶奶受傷了,醫生幫我開刀」「奶奶壞掉了,醫生幫我切掉」。一位媽媽則說,「和十歲女兒一起洗澡,女兒一直盯著我的胸部看,甚麼話也沒說,臉上有著奇特的表情,但不是害怕」。
3. 母親會讓孩子從日常生活中,自然地獲取疾病相關的訊息。這種作法緣起於母親兩個信念: (1)母親認為十歲(小學高年級)以前,孩子不會想太多,所以不會過度擔心。但四、五年級之後,孩子變得比較敏感,到那個年齡再以健康教育的角度來談疾病就好,孩子還太小無法了解乳癌。(2)母親認為自己面對疾病的態度,會影響孩子對疾病的感受。有母親反應,希望「像正常日子一般過,沒有甚麼特別需要改變的,不要把生病看太重,就當自己需要休息一下,當治療結束,休息也就結束」「如果你認為這病很糟糕,你如何讓孩子感覺不糟糕?然後你又開始對於孩子的擔心感到焦慮?我覺得孩子沒那麼脆弱,你擔心使得孩子跟著你擔心」。讓疾病就當生活裡的一個事件,不大也不小,就是一個共同經歷的事件,這樣的心態才不會讓孩子過度擔心。
4. 少數母親會跟孩子討論到死亡,而討論的動機,大多希望孩子能為無常做準備。而母親對自己預後的不看好,包含認為自己細胞特性是很兇猛的,還有主動停藥所隱含的憂慮,促使母親做這些討論。
(二) 身體傷痕不再是傷痕,而是親子親密互動的媒介
走過乳癌治療歷程,身體都會有些軌跡,例如開刀疤痕、乳房不對稱或少一側、掉髮、人工血管等。孩子會藉這些身體特徵,和母親做一些親暱的互動,例如有母親分享她會和孩子一起玩機器人遊戲,人工血管就是開關,孩子按一下人工血管,媽媽就假裝機器人開始動起來。也有孩子會拿媽媽的光頭開玩笑,摸摸光頭說自己的頭髮比媽媽多。而母親也會趁機以親暱、好玩的方式回應孩子,增進親子關係。這些身體特徵不再代表著傷痕,而是一個親子心靈互通、對母親經歷互相理解的證明。
 
(三) 母親暫時性的缺席對幼兒和學齡兒童的影響
1. 母親對幼兒的反應相當敏銳,能覺察幼兒行為的改變,主要表現在分離焦慮,例如晚上睡覺時啼哭、情緒起伏大、佔有慾強(一定要睡在母親旁邊、握著母親的手)、獲得母親的關注。然也有些幼兒是將對母親的依附,轉向家中其他成人,包含爸爸、奶奶、阿姨等。更有一位母親注意到女兒變得敏感、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而會附和成人或哥哥的反應,與原本個性不同。
2. 在學齡兒童方面,母親也能覺察孩子細微的轉變,例如有母親發現孩子會咬指甲、一回到家立刻開電視、會常跟家裡的寵物說話等;這些都反映出學齡兒童內在的焦慮與寂寞。相對地,孩子對母親行為的轉變也能敏銳地觀察,例如孩子都知道當媽媽房間準備了臉盆和毛巾,就代表媽媽隔天要去化療;或孩子覺察媽媽情緒起伏大、而不敢太靠近等。親子之間對於彼此行為的轉變,都是相當敏銳的。
 
(四) “我們是一家人”的力量
1. 家庭是乳癌母親最大的支柱,大多數母親都認為照顧孩子和維持家庭生活,是支持她們活下去的動力。例如,「家是一個圓,缺一角就不是一個圓了,所以我要打敗疾病」,「在我化療期間,我會寫卡片給孩子和先生,代替我去陪伴他們,我希望他們知道我是和他們在一起的」。而家庭的支柱,也包含娘家、父母或手足的支持。例如有位母親提到不能讓父母白髮送黑髮人,讓她更堅強地面對疾病。
2. 家庭的力量傳遞的是一種支持,也是一種互相了解,所以也有母親表示,由於孩子對媽媽生病情形不夠了解,母親會主動把帽子脫下,讓孩子看到媽媽光頭的樣子,想讓孩子了解媽媽的病況,因為「我們是一家人,我的事情還是要讓你們知道」。
 
(五) 簡單並為自己而活的生命體悟
1. 多數母親在走過乳癌治療之後,對於生命和生活都有一番體悟,包含簡單過生活、凡事不要看太重。例如,「我現在的生活就只有三天: 昨天、今天、明天,這是所有我記得的事情…所有的事物都是輕鬆過,不用放在心裡」,「我現在對生活有不一樣的想法…我會故意不要把事情看得太清楚,事情發生了,就讓它過,只要你知道下次該怎麼做」。
2. 另外有些母親反應,自己與家人互動方式的改變,傾向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或需求,展現為自己而活的態度。例如「因為這個病,我終於有了呼吸的空間…過去我都不敢說我要出去,因為我先生是長子,我跟公婆同住…現在我變勇敢了,會去一天的旅遊」,「過去我都會配合別人,委屈自己,但現在我比較會直接表達我的想法,以較溫和的方式…變得脾氣比較壞了…哈哈」。

 

結語

  上述五個主題,充分展現台灣乳癌母親的親職經驗內涵,以及她們堅韌的生命力,在歷經癌症治療後,仍持續為孩子和家庭完整而努力。與此過程中,也看到家庭帶給母親的力量,以及華人文化底蘊所帶給母親的影響。

 

 
 

重量訓練是青春的泉源(下)

 
     
 

重量訓練是青春的泉源(下)

王思恒/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醫師

 
 
 
 

  怕老、怕病是人的本性,古今皆然。從秦始皇的長生不老藥到藥妝店熱賣的保健食品,都反映出了人們對青春永駐的渴望。雖然醫學進步飛速,但至今科學家仍未找到停止歲月的秘方。

  如果我告訴各位,有一種東西能夠延長壽命、延緩疾病發生、增進生活品質,它不需要昂貴的代價、也不用遠赴秘境探訪高僧,僅需每個禮拜花上1-2小時,各位會不會心動?

  沒錯,這個東西就是重量訓練。

 

如何進行重量訓練? 

  一講到重量,許多人腦中會聯想到健身房裡大聲嘶吼的猛男,總讓普通人感到難以靠近。其實,重量訓練並不是一定要在健身房裡,也不一定需要複雜、昂貴、或是沉重的器材。只要是能夠增加肌肉力量、質量的運動,其實都能被稱為「重量訓練」。

  在這邊為大家介紹兩個基本的重量訓練動作,可以涵蓋到整個下肢的大肌群。不過還是要提醒各位讀者,最好的方式還是在健身房經教練的指導下,以正確的動作逐漸增加負重。這篇短文僅能作為低危險性、簡易的入門指引。

深蹲

  每個人都應該會做深蹲,也每天都在做深蹲,只是自己不自覺而已。因為說穿了,坐椅子、蹲馬桶,其實就是深蹲的動作。

 

起始點

結束點

  • 搬一張椅子,雙腳與肩同寬站在椅子前一小步。
  • 屁股往後找椅子,想像自己要坐下來一樣,同時上半身往前傾。
  • 膝蓋慢慢打彎,讓屁股與上半身都開始下降。
  • 當屁股稍微碰到椅子時,屁股與大腿用力,讓自己恢復直立站姿。
  • 依照個人能力訓練,如果做到屁股大腿很酸,開始發抖,沒有信心能再完成一下時,即可休息,算完成了一組。
  • 一開始建議一周三天,每次三組。
  • 如果覺得太簡單,可以將椅子拿掉,改為徒手深蹲。如果還是太簡單,則要開始考慮以啞鈴、槓鈴負重,此時最好有教練的指導。
     

硬舉

  硬舉說穿了就是彎腰撿東西,也是一個大家熟悉的動作。許多人懼怕彎腰會「閃到」,不如用硬舉這個動作來練習正確姿勢、強健背部肌肉吧!

  

起始點

結束點

  • 與硬舉一樣,雙腳與肩同寬,手裡抱著裝滿水寶特瓶或是任何方便手持的重物。
  • 屁股先往後,讓上半身慢慢傾斜,手中重物慢慢下降。與深蹲的差別在於,硬舉的膝蓋僅會微微彎曲,深蹲時的膝蓋彎比較多。
  • 大重點:硬舉全程都應該保持背部打直。
  • 當手中的重物接近地面時,收緊臀部,讓上半身恢復直立,如此就完成了一下。
  • 一樣照個人能力訓練,如果做到屁股大腿很酸時即可休息,算完成了一組。一開始建議一周三天,每次三組。
  • 硬舉如果不負重,對多數人來說是過於簡單的。因此如果上述動作熟悉後,可以開始考慮使用大一點的重量,也最好能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

 

結語

  重量訓練能延長壽命、增進生活品質、延緩疾病產生、甚至對精神健康、腦部認知也有幫助,說它是「青春的泉源」,一點也不誇大。

  重量訓練絕不是猛男、或是年輕人的專利,男女老幼、健康甚至是疾病的族群,都能從訓練中獲得許多好處。「我覺得爬樓梯變得更輕鬆了」、「腰酸背痛的問題不見了」、「膝蓋酸痛不藥而癒了」是許多朋友訓練後的反應。

  筆者建議大家可以在家嘗試看看以上兩個簡單的動作,可以的話,在專業教練的指導下進行會更安全且有效。有特定疾病史的患者,或是不確定自己身體狀態是否適合的朋友,則建議至復健科門診給醫師評估後再開始重量訓練,如此才能運動得更安心喲!

 

醫師小檔案:

王思恒醫師有感於坊間健身、減重觀念充斥太多的迷思,以「史考特醫師」為名,著手撰寫網誌「一分鐘健身教室」,將生硬的科學文獻化為簡單明瞭的內容,讓讀者輕鬆獲得健康、減重、運動新知。


本文出自於台灣乳房重建協會No.15會刊

 
 

重量訓練是青春的泉源(上)

 
     
 

重量訓練是青春的泉源(上)

王思恒/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醫師

 
 
 
 

  怕老、怕病是人的本性,古今皆然。從秦始皇的長生不老藥到藥妝店熱賣的保健食品,都反映出了人們對青春永駐的渴望。雖然醫學進步飛速,但至今科學家仍未找到停止歲月的秘方。

  如果我告訴各位,有一種東西能夠延長壽命、延緩疾病發生、增進生活品質,它不需要昂貴的代價、也不用遠赴秘境探訪高僧,僅需每個禮拜花上1-2小時,各位會不會心動?

  沒錯,這個東西就是重量訓練。

 

肌肉、力量與壽命的關係

  到診所醫院看病,往往都要先到櫃台量血壓吧?血壓能告訴我們心血管系統的狀態,也能方便醫生判斷病患是否需要服藥、往後發生疾病的機率高不高。量血壓對許多人來說是稀鬆平常的事,只是大家可能沒想到,握力的強弱也是評估健康狀態的重要指標呢!

  2015年發表在重量級醫學期刊”The Lancet”上的研究發現,在17個國家共14萬人裡,握力越差者,日後發生心臟病的機會也越高。握力每增加5公斤,風險就會降低16%。握力預測心血管疾病的能力,竟然比傳統的血壓計還強!

  筆者在考慮,是不是應該把診間的血壓計丟了,改放握力計呢?(純粹玩笑話)

  握力能預測的不僅有心血管疾病,握力也與壽命、中風、老年失能密切相關。簡單來說,不管是中年或老年人,肌肉力量越強者往往活得更久,發生疾病的機會更低,也更能獨立照顧自己生活起居。

  

為什麼肌肉力量對於健康這麼重要呢?以下幾個是科學家推測的原因:

  • 肌肉不僅能幫助我們移動四肢、更是重要的代謝器官,負責調節身體的脂肪、糖份代謝。因此肌肉量少的人也更容易產生代謝疾病,進而引發後續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等問題。
  • 老年人失能有一部分與肌肉量不足有關,也就是最近很夯的「肌少症」議題。在年輕時如果擁有足夠的肌肉量,即使隨著年齡而流失了些力量,也不至於妨礙日常生活起居所需,生活也得更有品質。
  • 肌肉力量其實也反映出一個人的運動習慣,而運動能預防各種疾病,已經是為科學界所廣為接受的事實。

 

重量訓練如何預防及治療疾病?

  在上面我們談到肌肉力量與壽命間的關係,但就算重量訓練讓我們活到100歲好了,如果這100年裡疾病交加,生活品質低落,那這樣的人生又有甚麼意義呢?

  還好,重量訓練不僅能為生命增加歲月,也能替歲月增添生命。

  筆者將台灣十大死因列出來,並蒐集了不少科學研究的結論,來證明這些可怕的疾病,竟然大都能以重量訓練來預防及治療。就我所知,這是目前最廣效,最接近長生不老仙丹的「藥物」。

  覺得難以置信嗎?請看下表。

       

本文出自於台灣乳房重建協會No.15會刊

 
 

淋巴水腫的症狀及影響

 
     
 

淋巴水腫的症狀及影響

連珮如/臺北榮總乳房醫學中心個管師

 
 
 
 



1. 肢體外觀較對側粗及腫。
2. 淋巴水腫的肢體本身會有酸痛及腫脹感。
3. 感染﹕有淋巴水腫的肢體,會因液體的堆積妨礙血液循環,影響氧氣的供應造成傷口癒合不良。而富含蛋白質的淋巴液,更是細菌生長的溫床。因此有淋巴水腫的肢體,要小心保護皮膚,避免傷口的感染。
4. 淋巴水腫的肢體,會因液體的堆積而增加其重量與體積,造成肩頸部肌肉的額外負擔,久之會引起局部酸痛。
5. 由於肢體腫脹、造成關節僵硬、活動不便、影響日常生活功能及工作能力。
6. 皮膚病變、包括角質化、長出疣狀顆粒、或紅紫色結節等。
7. 影響美觀。
8. 影響情緒,造成心理上的困擾。
 

  • 治療的方法:

  一般而言分為復健治療、藥物治療、與手術治療三種,發生時如果不處理,通常會慢慢增加。雖然以目前的醫療科技還沒有辦法完全治癒淋巴水腫,但是經由病人與醫師、治療師、護理師的密切合作,大多數的病人仍能達到減輕腫脹,預防惡化,以維持肢體功能及美觀的治療目的。
 

  • 治療簡介於下:

1. 復健治療:復健治療的原則是藉由各種加壓的方法,以減少淋巴液的產生,並促進其回流。復健治療是目前輕度及中度淋巴水腫的治療主流,但是因為耗時費事需要病人的良好合作才能達到好的效果。復健治療的方法有下列幾種:

(1) 分段式加壓循環器:將患側肢體放入一個像長手套一樣的加壓器中,再由肢體遠端向近端分段加壓,促進淋巴回流。
(2) 表淺式淋巴按摩:這是一種特殊的按摩手法,藉由運動及對皮膚的輕觸,促進淋巴管收縮,使淋巴導向附近仍有功能的淋巴系統,如頸部對側的腋下淋巴結及同側的腹股溝淋巴結等。許多研究指出表淺式淋巴按摩的療效不錯,但是必須由受過特殊訓練的治療師執行之後還要配合下述 (3),(4) 方法才會有更好效。
(3) 穿戴壓力手套或用繃帶纏繞壓迫:按摩完後將類似彈性襪材質的壓力手套穿戴在患肢上可以增加組織壓,減少淋巴液的產生。另外手套也可以保護皮膚避免蚊蟲叮咬或不慎的外傷。通常建議每天穿戴20 小時以上,只有洗澡及洗後一小時脫下,每 3 至6 個月要換新一次,以保持適當的壓力。比較嚴重水腫,睡覺前可以在手套上再纏繞沒有彈性的繃帶以減輕水腫,白天把繃帶拿掉才不會影響外觀及日常生活。它的副作用是有些人可能會產生接觸性皮膚炎, 或因天氣炎熱、流汗而覺得很不舒服。
(4) 治療性的運動:穿戴壓力手套或用繃帶纏繞壓迫後,做藉由側肢循環促進淋巴液回流運動。治療性運動應由復健專業人員詳細教導後,在家時經常練習。

2. 手術治療:用於嚴重的淋巴水腫,且保守療法失敗的病人。應由外科醫師評估個案的情況,再決定最適當的手術方法。

 

結論

  預防勝於治療。由於癌症手術後的病人是產生淋巴水腫的高危險群。所以要小心保護患側的肢體,但也不需因此什麼事都不做。只要避免患肢受傷,再加上適度的運動,規律的生活,良好的飲食習慣,仍然可以過正常的生活。肢體的淋巴水腫絕非一天造成的,手術後的復健運動是預防淋巴水腫發生的主要方式;而早期發現的治療效果是最佳的。所以,乳癌術後一定要確實執行復健運動,並注意觀察患側是否有腫脹的情形;若出現淋巴水腫的情形,請立即與醫師或物理治療師聯絡,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效果為佳。

 

本文出自於台灣同心緣乳癌關懷協會2018年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