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

病團:乳癌新藥給付門檻高 應推共同負擔

2021.12.21

研究:乳癌前期用標靶存活率提高三成七 「常有姐妹問我,是否只能等到病重,健保才會救我?」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副理事長黃淑芳說,乳癌用藥雖多,但腫瘤分型也多,健保給付常有限制,多等到晚期才給付,如果在還沒轉移前就用來降低復發,整體醫療花費反而更省。黃淑芳說,台灣的乳癌新藥引進速度太慢,健保給付又層層關卡,應考慮修法讓癌友共同負擔或差額給付,並效法英國設立「癌症藥品基金」,才能讓乳癌病友受到更全面的照顧。

三陰性乳癌惡性度高 健保給付不全病友難承受

2021.12.02

乳癌病理報告的複雜與困難度極高,不僅讓常病友手足無措、挫折感大增,若罹患的是「三陰性乳癌」,為高惡性,具高死亡率、高復發率,常被認為確診等於宣判死亡,但現今「免疫療法」可透過精準抑制癌細胞特定抗原,喚醒自身免疫力消滅癌細胞,有效提升整體存活期從13-18個月至超過兩年,然而,現今健保給付並不完全,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副理事長黃淑芳表示,「免疫治療一個月要價20幾萬,對於患者而言仍難以承受。」

乳癌之魔「三陰性乳癌」 活命3難題

2020.09.14

今年59歲從事財務工作的阿芳是大家眼中的鐵娘子,不管遭遇多大挫折,她從不退縮也不流淚,在她的經驗裡,遇到事情就面對它解決它,沒有過不了的坎,她是堅強的女漢子,也是家人的精神支柱。不過,老天爺卻在4年前給了她一道艱難的人生關卡。

母親節兼防疫,乳癌媽咪別拖延治療!調查:6成乳癌手術患者影響治療

2020.05.08

母親節到來,卻正逢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提醒為人子女應該守護媽媽的健康,尤其是患有乳癌的媽咪,別因為疫情影響甚至拖延!根據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進行一項「2020年COVID-19乳癌病友就醫及生活影響調查」發現,乳癌手術治療患者中,有6成因疫情影響療程選擇,有4成因疫情影響回診時間,令人擔心恐造成病情變化。

乳癌治療換用生物相似藥 醫提醒3潛藏危機

2020.05.07

「醫師說要換藥,這會影響療效嗎?」去年12月起,國內第一個癌症生物相似藥納入健保,乳癌患者首當其衝,最近乳癌病友協會就接到不少癌友求救電話,理事長黃淑芳說,癌友在治療過程中被換藥,這是很危險的,醫院不可因財務,而犧牲病友權益。

健康主題館/乳癌篩檢 應提前至35歲前

2019.12.05

因為篩檢,她意外發現乳癌,進一步檢查已有淋巴轉移,經過手術、化療、25次的放射治療,乳房切除與重建。當時她完全沒有存款,婚姻出狀況,一人帶兩個小孩。

病友排雙色粉紅絲帶 盼重視早期與轉移性乳癌雙族群

2019.10.02

為迎接10月國際乳癌防治月,乳癌病友協會號召近500位乳癌病友在大湖公園齊聚一堂,排出粉紅色絲帶,傳遞積極對抗疾病的決心。

病團:乳癌新藥給付門檻高 應推共同負擔

來源:2021-12-19 聯合報

【聯合報 記者林琮恩、許佳惠/報導】


乳癌病友若取得適當藥物治療,將可於職場貢獻社會。圖/123RF

乳癌病友若取得適當藥物治療,將可於職場貢獻社會。圖/123RF

研究:乳癌前期用標靶存活率提高三成七

 

「常有姐妹問我,是否只能等到病重,健保才會救我?」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副理事長黃淑芳說,乳癌用藥雖多,但腫瘤分型也多,健保給付常有限制,多等到晚期才給付,如果在還沒轉移前就用來降低復發,整體醫療花費反而更省。黃淑芳說,台灣的乳癌新藥引進速度太慢,健保給付又層層關卡,應考慮修法讓癌友共同負擔或差額給付,並效法英國設立「癌症藥品基金」,才能讓乳癌病友受到更全面的照顧。

黃淑芳指出,HER2陽性乳癌患者復發率極高,但有標靶藥物後「效果絕對會好」。不過因藥費可觀且須長期使用,健保給付多以淋巴轉移或復發為門檻,初罹癌者若經濟無法負擔只能選擇基本化療,「但是復發風險就會提高」。

研究指出,患者若於乳癌前期就使用標靶作爲一線用藥,存活率可提高三成七。黃淑芳舉例,曾有位癌友在男友提親前兩天發現自己罹患第二期HER2陽性乳癌,當時她選擇自費標靶預防復發,後來順利結婚,五年多來生活如常。「乳癌年輕化,早期讓她們用對藥,就能回職場貢獻社會,即使晚期乳癌,也陸續有新藥問世,患者期待新藥救命的聲音,希望政府能聽到」。

黃淑芳坦言,國內引進新藥速度太慢,健保給付審查時間又冗長,平均要等四到五年,「癌藥是及時救命藥不能等,急需思考另類財源協助。」協會曾調查,癌友願負擔三成藥費,她建議,應修法由健保出七成藥費,讓癌友盡早用藥,或用差額給付觀念讓癌友選用新藥,只需貼補差額;協會亦倡議成立「癌症藥品基金」,藉藥廠、政府及病友等利害關係人共同負擔,減輕政府財務壓力、提高新藥可近性,才能讓癌患受惠。

黃淑芳強調,乳癌病友若取得適當藥物治療,將可於職場貢獻社會,經濟效益不容小覷;此外,台灣乳癌年輕化,更應選擇最適切的治療,讓患者往後人生有生活品質。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副理事長黃淑芳。記者林琮恩/攝影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副理事長黃淑芳。記者林琮恩/攝影

 

多數病人盼免負 取得共識才能修法

 

健保署最新資料顯示,健保年花490億元藥費照顧所有癌症病患,其中乳癌就佔83億元,約17%的支出。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健保對全民健康的照顧永遠不夠,他想給病人最好、最新的治療,但健保財務有限,希望可以省下不必要的浪費,把錢花在刀口上,他也樂見新藥問世,透過和藥廠良好對話,盡力給患者用藥機會。

談起乳癌,李伯璋感性地說「生命不能重來,醫學在進步,只要對病患有幫忙,我都要努力。」他表示,乳癌藥物給付包括化療、標靶和荷爾蒙治療等,其中以標靶佔44億元最多,「因為HER2陽性的人數多,會花錢,但這沒辦法。」

李伯璋強調,健保的錢就只有這麼多,應該把不必要的浪費省下來,留下有需要的、療效顯著的藥,這部分仰賴專家會議討論,健保署再據此和藥廠溝通,讓患者都能用到好的藥物。「有些好的癌藥,病患若控制得好,也可以考慮減量用,像移植病人一段時間後,調整抗排斥藥物一樣,但這需要研究支持和醫師耐心調藥,少量用藥或許有望放寬給付限制」。

對於病友團體呼籲癌藥共同負擔,李伯璋認為,癌症屬於重大傷病,依健保法規定就是免部分負擔,「大多數病人還是希望免負,所以要取得共識才能修法。」至於癌症藥品基金,財源由政府、藥廠、病友等共同挹注,他坦言,健保支付一體通用,不是只針對癌症,癌藥基金的政府預算要另外尋找,不能找健保。

此外,因乳癌年輕化,若活得不自在對家庭影響大,李伯璋也考慮將乳房重建手術納入健保給付,不過因涉及法條解釋,還需要和各界充分溝通。

李伯璋健保署署長 圖/李伯璋提供

李伯璋健保署署長 圖/李伯璋提供

 

原文請見: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29/5969408

三陰性乳癌惡性度高 健保給付不全病友難承受

來源:2021-12-02 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


乳癌病理報告的複雜與困難度極高,不僅讓常病友手足無措、挫折感大增,若罹患的是「三陰性乳癌」,為高惡性,具高死亡率、高復發率,常被認為確診等於宣判死亡,但現今「免疫療法」可透過精準抑制癌細胞特定抗原,喚醒自身免疫力消滅癌細胞,有效提升整體存活期從13-18個月至超過兩年,然而,現今健保給付並不完全,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副理事長黃淑芳表示,「免疫治療一個月要價20幾萬,對於患者而言仍難以承受。」

確診三陰性乳癌等於被判死 乳癌病友協會陪伴度危機

21年前罹患乳癌的黃淑芳,對於病友抗癌過程的辛苦是心有戚戚,黃淑芳表示,當病人拿到病理組織切片報告時,因為太複雜,常常聽不懂而感到心慌。萬一確診的是令人聞風喪膽的三陰性乳癌,在病友與家屬心中幾乎等於判處死刑,更加深對治療的無助和絕望感。為此,協會固定舉辦乳癌的小班制講座,讓新病友可以踏上認識乳癌之旅,了解病理報告內容,或是後續治療方針介紹,以及問題解答。

黃淑芳表示,現在網路資訊爆炸,仍充斥負面不正確的資訊,使病友備受打擊,認為自己沒藥醫、救不活了,或產生狐疑,不知網路上資訊何者為真,而好發族群通常是年輕女性,許多病友還需照顧小孩、人生規劃一夕之間通通被打亂,對他們而言極度挫折沮喪。每當遇到病友手足無措時,黃淑芳都會鼓勵:「儘管三陰性乳癌很難纏、可怕,但現在藥物越來越進步,很多患者也是活得很久,因此一定要配合醫生治療。」協會也有志工關懷的諮詢專線,病友任何的困境、心事,都可透過一通電話訴說。

1個月20萬治療費用難負擔 盼早日通過健保

三陰性乳癌相當難纏,不僅惡性度高,以往是以化療、放療為主,但副作用強,大大影響生活品質,且易復發、預後差,讓患者抗拒治療,但現在多了新的治療武器,標靶藥物及免疫療法,患者進行基因檢測後,若帶有BRCA基因變異,可利用口服PARP抑制劑,能準確標靶三陰性乳癌,治療效果佳;患者若檢測PD-L1呈陽性,可使用免疫療法,精準抑制癌細胞PD-L1特定抗原,喚醒自體免疫系統能力,進而殲滅癌細胞,不僅提升存活率,副作用也大幅降低,使生活品質回升,是一大福音。

但黃淑芳語重心長強調,「免疫療法沒有健保給付,一個月要價20多萬。」現行健保給付制度裡,不僅針對三陰性乳癌所使用的免疫療法無給付,而PARP抑制劑雖有健保給付,但基因檢測也得自費,一次要價2-3萬,等於給付不完全,難以承受的高額治療費用,對病友而言就像原本充滿一絲希望,卻又無情給了重重一擊。

台灣三陰性乳癌案例只佔乳癌的1-2成,等同於每年約1千至2千位,處於相對少數的族群,黃淑芳呼籲政府別再忽略病友,期盼能夠通過健保給付,曾有患者無能力負擔免疫治療費用,退而求其次進行化療、放療,仍撒手人寰,家屬悲痛表示,「如果可以使用免疫治療,或許現在還活著。」突顯病友對於無力負擔費用治療的迫切需求。黃淑芳也以過來人角度鼓勵病友,務必進行基因檢測,選擇最適合的藥物,讓治療更加精準,且治療期間要「醫病互信」,遵醫囑治療,並結合家人、病友團體的力量,陪伴度過人生轉折,堅強走下去。

原文請見: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034

乳癌之魔「三陰性乳癌」 活命3難題

來源:2020-09-12 三立新聞網

【三立新聞網/記者陳戈報導】


今年59歲從事財務工作的阿芳是大家眼中的鐵娘子,不管遭遇多大挫折,她從不退縮也不流淚,在她的經驗裡,遇到事情就面對它解決它,沒有過不了的坎,她是堅強的女漢子,也是家人的精神支柱。不過,老天爺卻在4年前給了她一道艱難的人生關卡。

阿芳意外發現自己罹患乳癌,而且是較為棘手的「三陰性乳癌」,一開始阿芳信心滿滿,認為自己可以戰勝癌症,也積極配合各種治療,不過接連2次復發,打垮她的自信,讓她一度想放棄。看到兩個貼心的女兒,堅強的阿芳也忍不住偷偷流淚,她只想陪著孩子們長大,更想繼續當孩子們的靠山。

回想發現罹癌的過程,阿芳表示是在乳房攝影時發現硬塊,當時醫師研判是良性腫瘤,持續追蹤就好,但半年後她自我檢查感覺硬塊變大,開刀拿掉之後,想不到一化驗就是三陰性乳癌。

遇上乳癌中的「惡霸」兩度復發 肺部「滿天星」

阿芳說,她知道三陰性乳癌在乳癌分類裡是最難治療的,而且沒有特別的藥物可以用,她自己上網查了許多資料,也曾擔心如果藥效不好該怎麼辦。「自己是比較不幸的那個,但也算幸運,因為早期發現。」阿芳說,她的腫瘤約2公分,沒有淋巴感染,開刀後做了6次化療,她很積極也很努力抗癌,每天運動爬山,走路一萬步,每次治療都詳細記錄。豈料才過5個月,癌細胞就轉移到肺部,「整個肺部滿天星」,復發後她進行化療,而且改喝蔬果汁,一開始效果不錯,但1年多後再度復發,肺部又長出1公分的腫瘤,讓她十分沮喪。

「本來想說會好,所以一開始很勇敢,但腫瘤每次治療都很快消又很快長出來,讓我越來越不勇敢。」第二次的復發,差點擊垮阿芳的意志,她一度想放棄治療,但想起照顧癌末婆婆的經驗,當時雖採症狀控制,婆婆過世前2個月卻很受苦,治療也不輕鬆,她自問:「放棄會不會比治療更痛苦?」

為了自己也為了最愛的家人,阿芳決定振作起來,在醫師的建議下選用化療加上免疫治療,目前治療3個月,腫瘤已經消失。當醫師在診間宣布這項好消息時,阿芳雖然心裡很高興,卻還是不敢太樂觀,因為復發的陰影實在太大了。阿芳說服自己轉念,不要去想會不會復發,只要把握當下過好每一天,活一天賺一天,之前為了養生會打蔬果汁,但現在已經不在乎,想喝才喝,也不敢太期待免疫治療的效果,雖然她對免疫治療反應很好,但還是害怕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挺過一關又一關,阿芳只希望自己可以活得久活得好,因為醫學發展日新月異,她要撐到新的療法出現,等到三陰性乳癌被治癒的那一天。「雖然三陰性乳癌不好治,但是只要撐過5年不復發,之後復發率就很低,我要積極治療等待後援!」阿芳這樣鼓勵自己。

阿芳說她最大的心願就是想等體力好一點之後出去走走,罹癌至今4年多,都沒有出門旅遊,就連花蓮娘家也已經4年沒回去。現在她每週仍要接受化療,只能等療程結束,「台灣很美,去哪裡都很好,我只想多看看,希望不用等太久」。

三陰性乳癌3致命特性:易復發、易轉移、預後差

乳癌是台灣女性好發癌症之首,每年新增約1萬4千名個案,相當於每37分鐘就有1名女性新確診乳癌。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表示,並非所有乳癌都是一樣的,依荷爾蒙受體ER、PR和HER2基因的不同表現型態,乳癌大致可分為管腔細胞A型、管腔細胞B型、HER2陽性類型以及三陰性乳癌等4種類型,其中三陰性乳癌因過往的治療武器較少,整體存活期表現較差。

台北榮民總醫院乳房醫學中心教授曾令民長期研究國內三陰性乳癌,他曾針對北榮2000~2016年收治的4145位乳癌病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占比僅12.4%左右的三陰性乳癌,初次手術後3年內復發和轉移的機率特別高,且術後5年內局部復發的風險較其他種類乳癌高4.1倍,遠端復發高2.3倍、死亡風險多出2.5倍。

即便如此,三陰性乳癌並非無藥可救,病友應積極面對治療。雖然三陰性乳癌不像其他類型乳癌,有相對應的荷爾蒙藥物或標靶藥物可用,但大部分患者仍可藉化療藥物控制病症。但曾令民也提醒,部分使用傳統化療失效的患者,預後特別差,是三陰性乳癌中較棘手的類型,癌細胞特別容易轉移。而這群對傳統化療失效的患者中,90%病症已發展至第4期,隨著轉移部位的不同,惡性也有高低之分。

另一份2013年結合北榮、台大、高醫和長庚等4家醫學中心的早期研究也顯示,三陰性乳癌患者發生肺轉移比例約20%,中位存活期約16.6個月;骨轉移比例22.9%、中位存活期約16.3個月;肝轉移比例13.7%、中位存活期8.9個月;肋膜轉移比例8.8%、中位存活期7.5個月;腦轉移比例6.8%,中位存活期最差、僅約4.3個月。

台北長庚紀念醫院乳房醫學中心顧問級主治醫師陳訓徹指出,三陰性或荷爾蒙陽性合併2處以上轉移,2年內快速復發,稱為「高惡性乳癌」。根據長庚醫院的經驗,乳癌轉移後2年內的死亡危險因子,包括病患年齡大於70歲(78.8%)、三陰性乳癌(66.8%)、轉移部位超過3處(75.3%)、轉移至肝(71.3%)或腦(77.0%)。這項發現也和國外研究結果大致相同。

「精準治療」時代來臨 免疫治療助延命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管腔細胞A型乳癌,三陰性乳癌患者發生腦轉移的風險高4.2倍,影響健康和生命甚鉅。因此,如何突破化療易失效的治療瓶頸,成為科學家努力的方向,尤其「精準治療時代」來臨,找「靶」更成為治療三陰性乳癌的重要課題。

陳訓徹指出,近年三陰性乳癌的藥物研發出現重大突破,一掃過去20年沒有新藥可用的陰霾。目前可透過精準抑制癌細胞特定抗原,喚醒自身免疫能力來消滅癌細胞,並且抑制乳癌細胞的生長與複製,進而達到疾病治療和控制的效果。

陳訓徹還說,免疫治療建議搭配化療使用,因為化療在殺死癌細胞的過程中,會釋放一些訊息,一方面讓免疫細胞更清楚辨識敵人及其所在地,另一方面也能更精準地進行攻擊。研究發現,晚期三陰性乳癌患者中,約4成屬於PD-L1陽性族群,適用於免治療法,且併用化療可延命超過2年,降低近4成疾病惡化和死亡的風險。

 

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E4%B9%B3%E7%99%8C%E4%B9%8B%E9%AD%94-%E4%B8%89%E9%99%B0%E6%80%A7%E4%B9%B3%E7%99%8C-%E5%AD%98%E6%B4%BB3%E6%8C%91%E6%88%B0-074041605.html

母親節兼防疫,乳癌媽咪別拖延治療!調查:6成乳癌手術患者影響治療

來源:2020-05-08 華人健康網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報導】


母親節到來,卻正逢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提醒為人子女應該守護媽媽的健康,尤其是患有乳癌的媽咪,別因為疫情影響甚至拖延!根據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進行一項「2020年COVID-19乳癌病友就醫及生活影響調查」發現,乳癌手術治療患者中,有6成因疫情影響療程選擇,有4成因疫情影響回診時間,令人擔心恐造成病情變化。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分析,乳癌高居女性罹癌之首,在2016年新發病例達1萬2,672人,45歲以下佔18%,將近2成乳癌患者來自輕熟女,為青年女性罹癌最大宗。

調查:乳癌手術患者有6成因疫情影響療程選擇

統計結果也發現,疫情對治療中的患者造成影響,且以選擇手術或外科治療的乳癌患者影響較大,手術治療患者中,有6成(60%)因疫情影響療程選擇,有4成(40%)因疫情影響回診時間,亦有近8成(78%)因疫情影響住院陪伴者安排。

擔心乳癌患者為了防疫卻忽略就醫回診的重要性,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呼籲,對於還在治療期間的乳癌病友,疫情期間仍要定期回診治療,並且考量防疫檢疫政策的資源安排及行政規定,提早做好相關治療準備,遵循醫囑,以維持健康。

調查:防疫期間,週增23.5小時在家時間,24%表示「家人感情增溫」

調查也發現,疫情期間,乳癌患者平均一週在家時數增加23.52小時,在家時間增加,每4人就有1人,與家人感情變好,不過平均一週運動時數降低,減少11.53小時,改變原因可能因病友多數運動方式以郊外散步爬山,因疫情減少外出導致運動時數降低。

這項調查是由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在母親節前夕自4月23日至5月3日止,針對疫情進行「2020年COVID-19乳癌病友就醫及生活影響調查」,以網路調查共回收604份乳癌病友意見,受訪年齡79%介於51~70歲,罹病期別91%屬於早期乳癌。

預防乳癌定期篩檢不可少,有乳癌家族史更不可輕忽

預防乳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很重要!呼籲婦女們平時應養成定期篩檢的好習慣,目前國民健康署補助45至69歲婦女及40至44歲具乳癌家族史(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只要攜帶健保卡至國健署審查通過之醫療機構受檢,或逕洽各地衛生局(所)或健康服務中心,就能夠進行乳房X光攝影檢查。


網址: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81688

乳癌治療換用生物相似藥 醫提醒3潛藏危機

來源:2020-05-07 聯合報

【聯合報/記者李樹人報導】


「醫師說要換藥,這會影響療效嗎?」去年12月起,國內第一個癌症生物相似藥納入健保,乳癌患者首當其衝,最近乳癌病友協會就接到不少癌友求救電話,理事長黃淑芳說,癌友在治療過程中被換藥,這是很危險的,醫院不可因財務,而犧牲病友權益。


對於國內核准及給付第一個癌症生物相似藥,乳癌病友協會與乳癌防治基金會均表樂觀其成,癌友及醫療院所多了一種選擇。


但使用中的藥物突然被換成生物相似藥,看似簡單無害,背後卻潛藏許多危機。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點出三大風險,首先,部分癌友換用生物相似藥物,可能體內產生對於原廠藥的抗體,中和之後,導致藥效解離,療效變差。


他說,其次,乳癌治療並非單一用藥,有時常合併兩種標靶藥物,如果其中一項換成生物相似藥,也可能影響療效。第三則是,在缺乏嚴謹臨床試驗情況下,貿然將生物相似藥適應症外推至其他癌症,這相當危險,例如,作用機轉一樣,用於乳癌的生物相似藥,竟也外推至胃癌。


張金堅表示,原廠藥或生物相似藥均有不錯的療效,但蛋白質單株抗體類生物製劑,屬於四次元結構,極為複雜,只能做到相似,正在使用原廠藥物的乳癌病友,如果一下子換成生物相似藥物,實在很難保證療效。


到底單株抗體類生物製劑的四次元結構有多複雜?張金堅以交通工具為例,一開始是腳踏車,接著機車、汽車、直升機,最後進化到了噴射機、太空梭,正因結構極為複雜,可能造成療效不相似的疑慮。


對於癌友來說,原廠藥換成生物相似藥,可能是一次賭注,具有一定風險,張金堅說,為了避免醫療糾紛,醫師務必向病患及家屬解釋清楚,分析利弊得失,落實醫病共享決策。


「務必做一個勇於提問的聰明病人」,張金堅說,傳統醫療提供者總給人高高在上的感覺,與病人互動時,大多被動,但現在講究以病人為中心,應該尊重患者權益,善盡告知的責任,而病人如有疑慮,就應表達想法。


黃淑芳則建議,癌友應該多練習與醫師如何有效溝通,勇於提問,例如:換藥後,可能面臨哪些風險?應該注意哪些事情?病人可以選擇嗎?如果真的要換藥,是否可以採用「二二」原則?


黃淑芳指出,先進國家換藥時,均採高規格的「二二原則」,原廠藥走完兩次療程,接著生物相似藥也用兩次療程,接著再換回原廠,重複三次,等確定風險及療效後,再換成生物相似藥。


張金堅呼籲,醫療院所在採購藥物時,不能只求低價,在癌症用藥上,雖然換藥後的藥效差異,並非立即顯見,但攸關人命,更需謹慎,提供多樣性選擇。


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4545909?fbclid=IwAR2y0tx7AJVvzUh_v3NYsyG1a-1YtK1hJ9FI_RdZFXBF4P6tqI0cNs1PFp0

健康主題館/乳癌篩檢 應提前至35歲前

來源:2019-12-04 聯合報

【聯合報/記者韋麗文報導】


因為篩檢,她意外發現乳癌,進一步檢查已有淋巴轉移,經過手術、化療、25次的放射治療,乳房切除與重建。當時她完全沒有存款,婚姻出狀況,一人帶兩個小孩。「留待晚上再哭,先把事情處理好,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事。」她積極治療,持續服藥與復健,現在宛若新生。

只要活著 就有新的治療機會
另一個她,11年前僅36歲,洗澡時發現腫瘤,當時腫瘤已五公分大,手術後發現有骨轉移,判斷是第四期,極度擔心害怕,當年資訊與醫藥不發達,覺得生命隨時會告終,她積極治療,「只要活著就有新的治療、新的機會」。

年輕型乳癌泛指更年期前罹乳癌,病患不僅面臨疾病威脅,正值人生輝煌期,還要直視婚姻、親子、失業、復發的威脅。乳癌病友協會、台灣諾華、聯合報為關心年輕型乳癌病患,於乳癌防治月舉辦「擁抱粉紅希望-年輕徬徨的妳面對乳癌該知道的事」論壇,從身心靈關懷乳癌病患。

增加健康識能 癌友更能掌握治療方向
政府補助乳癌篩檢為45-69歲婦女每兩年一次乳房攝影檢查;40-44歲婦女,二等親內具乳癌家族史者亦提供篩檢服務。根據論壇中問卷調查發現,70%受訪者認為,乳癌篩檢年齡應提早至35歲前。

年輕型乳癌病患通常較一般病患更積極接受資訊與治療,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治醫師謝佩穎建議,增加健康識能,可以更了解治療方向,乳癌細胞與一般癌細胞,會受到荷爾蒙刺激而加速生長,因此建議乳癌患者了解荷爾蒙受體含量,若是荷爾蒙受體陽性(ER+/ PR+)用抗荷爾蒙治療,第二類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陽性(HER2+)可用標靶治療、三陰性(ER-/PR-/ HER2-)用化學治療。

低於40歲乳癌患者 國內占8%
台北榮總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蔡宜芳指出,根據國健署的癌症登記資料,國內一年被診斷出乳癌且低於40歲的乳癌患者占8%,約有一千人,且年輕乳癌中,又以三陰性、HER2,比率較高,因為缺乏篩檢機制、乳房組織較緻密、也因年輕忽略乳癌風險,發現時期別通常比較晚。

勿被疾病綁架 還有值得關愛的人與事
長庚醫院一般外科及乳房外科主治醫師郭玟伶在現場帶領Zumba舞蹈,她說,國外運動風氣很盛,她取得Zumba間歇性有氧舞蹈健身運動教師資格,回台後帶領病友Zumba,透過運動讓身心靈健康,也能重建女性自信心。

研究也發現,積極運動對乳癌存活者,可顯著降低乳癌死亡風險,改善生理與免疫功能,促進代謝指標例如胰島素和類胰島生長因子的正常化。

蔡宜芳說,乳癌病患常徬徨無助,陷入憂鬱與焦慮中,擔心復發,她鼓勵病友注意復發是好的,但還是要回到常軌,不要被疾病綁架,人生還有許多值得關愛的人與事,上天讓我們存活下來,一定有其意義。


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11318/4205908

病友排雙色粉紅絲帶 盼重視早期與轉移性乳癌雙族群

來源:2019-09-29 聯合報

【聯合報/記者楊雅棠報導】


為迎接10月國際乳癌防治月,乳癌病友協會號召近500位乳癌病友在大湖公園齊聚一堂,排出粉紅色絲帶,傳遞積極對抗疾病的決心。

台灣乳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根據國健署2018年的癌症登記報告,乳癌患者中50歲以下婦女占34.4%,更有將近一成的患者不到30歲。由於年輕女性乳房組織較為緻密、易呈現結節狀,且受生理周期影響,自我及臨床乳房檢查不易,診斷上除了乳房攝影外,更要依賴乳房超音波檢查。

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表示,根據統計,透過篩檢及時發現乳癌並配合治療的病人,5年內存活率高達9成。婦女們平時應養成定期篩檢的好習慣,國健署補助「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偵測出乳房鈣化點或微小腫瘤,發現無症狀的0期乳癌,在擴散之前就能夠有效遏止,降低2至3成的乳癌死亡率。

這次活動以「愛的禮物-家庭日」為主軸,並以園遊會方式讓病友家庭同樂。歌曲「好膽你就來」播放時更帶起一波高潮,代表病友們不畏病魔威脅,對乳癌下戰帖。現場病友們更排出雙色粉紅絲帶,希望各界更重視早期乳癌與轉移性乳癌的雙族群,傳遞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罹病並不可怕的觀念。


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4075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