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

【粉紅危機5】罹患乳癌怎麼告訴孩子?學者: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提供支持

2023.09.05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於6月6日舉辦「搶救粉紅危機 乳癌病友困境專家座談會」,會中邀集醫界、學界與政府代表,針對乳癌早篩早療,以及病友在治療中遭遇的職涯、生育、社會支持等問題進行探討。 乳癌成為我國癌症死亡率之首,婦女在確診後,生活也將迎來改變,對此幼兒教育學系教授金瑞芝,在乳癌病友協會舉行的座談會中,分享確診者在罹患乳癌後將面臨的心理問題,並提到可提供乳癌家庭的可能幫助。

【粉紅危機4】乳癌年輕化 生殖保存成病友重大議題

2023.09.05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於6月6日舉辦「搶救粉紅危機 乳癌病友困境專家座談會」,會中邀集醫界、學界與政府代表,針對乳癌早篩早療,以及病友在治療中遭遇的職涯、生育、社會支持等問題進行探討。 乳癌成為我國癌症死亡率榜首,乳癌年輕化與治癒成功率上升,也讓「生殖保存」成為重要議題。禾馨宜蘊生殖中心陳菁徽院長呼籲,30歲以上的婦女應定期做乳房檢查、有家族病史者更要提早到25歲開始定期乳房超音波。並分享針對乳癌患者生育的專業意見。

【粉紅危機3】乳癌病友新藥只能靠健保?民團提兩解方

2023.09.05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於6月6日舉辦「搶救粉紅危機 乳癌病友困境專家座談會」,會中邀集醫界、學界與政府代表,針對乳癌早篩早療,以及病友在治療中遭遇的職涯、生育、社會支持等問題進行探討。 在乳癌治療方面,台灣癌症基金會顧問陳尚斌認為,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癌症的威脅遠遠大於其他疾病,但現在健保給付的藥品,僅占總體的30.4%,但癌症在台灣的死亡率卻在持續成長。目前病友也遭遇到在制度上無法使用新藥的難題,對此,陳尚斌分析,現有制度下,藥品不行採用差額負擔。目前「新藥差額負擔」是健保署提出的解方之一。另外也有意另起基金項目,將負擔新藥的金額獨立於健保之外,是暫時性的過渡型支持機制。

【粉紅危機2】乳癌早篩挑戰多 確診後早期輔助性治療資源仍缺

2023.09.05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於6月6日舉辦「搶救粉紅危機 乳癌病友困境專家座談會」,會中邀集醫界、學界與政府代表,針對乳癌早篩早療,以及病友在治療中遭遇的職涯、生育、社會支持等問題進行探討。 在乳癌篩檢目前遭遇的挑戰上,康寧醫院婦女保健中心主任許居誠醫師指出,乳房篩檢經過醫學實證,40-74歲的女性,如果定期進行高品質的乳房攝影檢查,可以降低15-30%的死亡率。

【粉紅危機1】乳癌病友人數最多每人平均醫療費用卻最少 黃淑芳:照顧年輕乳癌病友可穩定社會與家庭

2023.09.05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於6月6日舉辦「搶救粉紅危機 乳癌病友困境專家座談會」,會中邀集醫界、學界與政府代表,針對乳癌早篩早療,以及病友在治療中遭遇的職涯、生育、社會支持等問題進行探討。

7 成乳癌病友對自費藥物感到沈重!乳癌是十大癌症中健保藥費人均給付最少

2023.09.05

乳癌發生率逐年攀升,為翻轉患者性命,近年新藥也加速發展,但乳癌權威醫師陳芳銘坦言:「台灣乳癌死亡率沒有像歐美大幅度下降,主要是早期乳癌輔助性治療不足,加上近十年皆無用於早期乳癌的健保給付新機轉藥物。」若想達到根治早期乳癌、控制晚期乳癌還需要更多單位共同努力,對此,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舉辦《乳癌病友困境專家座談會》,讓政府與專家對議題達到更好的討論。

台灣乳癌死亡率微幅攀升!女性幾歲該及早乳房攝影檢查及乳癌篩檢?

2023.09.05

乳癌是女性健康一大威脅,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年有超過 230 萬例乳癌新確診個案,是成人中最常見的癌症,且在 95% 的國家,乳癌更是女性死亡第一或第二大原因。」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特別舉辦《乳癌病友困境專家座談會》,從政府與乳癌領域專家從多面共同探討,乳癌早篩早療的迫切性。

【粉紅危機5】罹患乳癌怎麼告訴孩子?學者: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提供支持

【粉紅危機5】罹患乳癌怎麼告訴孩子?學者: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提供支持

 
 
 

【民眾網記者喬偉綱、鄭元毓/採訪報導】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於6月6日舉辦「搶救粉紅危機 乳癌病友困境專家座談會」,會中邀集醫界、學界與政府代表,針對乳癌早篩早療,以及病友在治療中遭遇的職涯、生育、社會支持等問題進行探討。

乳癌成為我國癌症死亡率之首,婦女在確診後,生活也將迎來改變,對此幼兒教育學系教授金瑞芝,在乳癌病友協會舉行的座談會中,分享確診者在罹患乳癌後將面臨的心理問題,並提到可提供乳癌家庭的可能幫助。

台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金瑞芝(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提供)

「罹患乳癌後,被分手、離婚的案例所在多有。」金瑞芝說,婦女在確診乳癌後,除了要面對家庭、孩子,回到職場後將面臨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她表示,在與患者的訪談過程中,發現如果孩子年紀小,大部分患者都不會跟他們說,頂多只會說「媽媽的胸部有蟲蟲,要請醫生幫忙」、「媽媽生病了」。

她表示,華人溝通的習慣比較不會直言,而是在生活的字裡行間告訴對方「孩子都會用眼睛觀察、感受媽媽的情緒、病況。」金瑞芝表示,孩子對未知的恐懼,遠遠大於了解事實的真相。很多家庭為了保護孩子,會告誡對方不要告訴其他人媽媽罹癌的情況。這些孩子的內在狀態,很可能出現退化行為(尿床、黏著母親、哭鬧、咬手)進而影響學習。

金瑞芝表示,這些問題可以從教育系統出發,首先,不論師生,都應該要有相應的健康教育,隨著擁有相關知識後,孩子的焦慮感也會隨之下降,而生命教育也很重要,孩子需要學會瞭解家庭的逆境,即使不是發生在自己的家庭,也能讓他們學著幫助病人。

教師方面,金瑞芝說,老師是幫助孩子適應的關鍵人物,因此希望教師研習中,也能導入「腫瘤心理學」的課程,讓教師因應孩子在母親罹患乳癌後的反應。也能及時告訴家長孩子的心理狀況,如此勢必能夠改善孩子的學習狀況。

台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金瑞芝(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提供)

金瑞芝表示,罹患乳癌除了自己的壓力外,也影響到整個家庭的活動,整體非常複雜、糾結「一旦確診感覺就與世界畫上界線。」很多患者覺得罹病後很難做回自己,希望政府可以挹注資源,讓患者有社會提供的支持系統,維持心理衛生。

原文請見:https://www.mypeoplevol.com/Article/53841?fbclid=IwAR0LgSTpXRHw4zH3VPfMIIiNaK7mCCos88VcyMxhprOkoLOSfTFb1DmqwHE

 

【粉紅危機4】乳癌年輕化 生殖保存成病友重大議題

【粉紅危機4】乳癌年輕化 生殖保存成病友重大議題

 
 
 

【民眾網記者喬偉綱、鄭元毓/採訪報導】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於6月6日舉辦「搶救粉紅危機 乳癌病友困境專家座談會」,會中邀集醫界、學界與政府代表,針對乳癌早篩早療,以及病友在治療中遭遇的職涯、生育、社會支持等問題進行探討。

乳癌成為我國癌症死亡率榜首,乳癌年輕化與治癒成功率上升,也讓「生殖保存」成為重要議題。禾馨宜蘊生殖中心陳菁徽院長呼籲,30歲以上的婦女應定期做乳房檢查、有家族病史者更要提早到25歲開始定期乳房超音波。並分享針對乳癌患者生育的專業意見。

禾馨宜蘊生殖中心陳菁徽院長(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提供)

陳菁徽說,2022年曾遇到一位印象很深刻的案例,一位不到30歲的個案,因為外婆、媽媽、阿姨接連在40歲上下被診斷出乳癌,她從20歲開始檢查,不幸近期也發現自己長出乳房腫瘤,切片後診斷為乳癌最早期,強烈的家族史讓她在很小的時候,就篩檢出自己帶有『BRCA1/BRCA2』的乳癌基因,也在手術切除後隨即來看診討論生殖保存、凍卵、冷凍胚胎的效益分析,還有利用前基因篩檢(PGT_M)胚胎著床前基因篩查,把她與先生結合的精卵胚胎切片送化驗,把這個駭人的基因從她與先生的後代開始,就消滅掉,而她現在已懷著一個健康寶寶,未來不需要跟她一樣,青少年時期就面對無形的焦慮緊張。

陳菁徽說,臨床上時常與年輕尚在生育年齡乳癌患者接觸,她呼籲,30歲以上請定期做乳房檢查,有家族病史者更要提早到25歲開始定期乳房超音波,也因為對此議題的倡議與關注,她指出,隨著乳癌的年輕化與治癒後的成功率逐漸上升,生殖保存勢必成為一項重要議題。每位生育年齡的乳癌患者皆有『知』的權利,在治療前詳細評估且告知其對日後生育功能的影響,根據最新研究,只要掌握適當的時間與用藥,生殖保存並不會增加癌症復發風險。

禾馨宜蘊生殖中心陳菁徽院長(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提供)

陳菁徽說,乳癌患者在心理與生理上均承受許多壓力,盼望政府及相關單位,能夠給予適當支持/諮詢/與補助,植入前基因篩檢,利用人工生殖科技,能夠在懷孕前診斷胚胎乳癌基因,終止後代繼續發病,是許多帶因者的福音。隨著我國乳癌發生率逐年攀升,加上乳癌發生年齡下降目前篩檢政策的不夠即時全面,讓發現時機太晚。

陳菁徽說,新藥給付尚未獲得財政支持,也讓在面對生命衝擊時,還必須檢視自己的荷包,她也指出,期待加速乳癌防治政策,增進醫療系統的可用性與可近性,確保病友獲得完善的治療和照護,年輕病友生育保存的及時方案。

原文請見:https://www.mypeoplevol.com/Article/53840?fbclid=IwAR1tqQ5IfTVE7vnmRtbJxMKdoZAwEgwUZjvxnCl488mwqgj0beNS8bNcKCg

 

【粉紅危機3】乳癌病友新藥只能靠健保?民團提兩解方

【粉紅危機3】乳癌病友新藥只能靠健保?民團提兩解方

 
 
 

【民眾網記者喬偉綱、鄭元毓/採訪報導】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於6月6日舉辦「搶救粉紅危機 乳癌病友困境專家座談會」,會中邀集醫界、學界與政府代表,針對乳癌早篩早療,以及病友在治療中遭遇的職涯、生育、社會支持等問題進行探討。

在乳癌治療方面,台灣癌症基金會顧問陳尚斌認為,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癌症的威脅遠遠大於其他疾病,但現在健保給付的藥品,僅占總體的30.4%,但癌症在台灣的死亡率卻在持續成長。目前病友也遭遇到在制度上無法使用新藥的難題,對此,陳尚斌分析,現有制度下,藥品不行採用差額負擔。目前「新藥差額負擔」是健保署提出的解方之一。另外也有意另起基金項目,將負擔新藥的金額獨立於健保之外,是暫時性的過渡型支持機制。

台灣癌症基金會顧問陳尚斌(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提供)​​​​

由於癌症新藥導入十分困難,近年有很多癌症病友團體,在積極建議加強健保「使用者付費精神」回歸《健保法》第43條,檢討重大傷病免部分負擔之合理性、全年部分負擔總金額之上限,依被保險人經濟能力,涉定量能部分負擔年度上限等。

重新思考藥品差額負擔

陳尚斌分析,包括癌症患者在內的重大傷病患者就醫時,相關用藥就是免部分負擔的,由健保署吸收,但在參考價之上的金額,就需要民眾自行負擔,但現在《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禁止藥品差額負擔,僅限於病房、醫療器材可以。且參考價不論高低,都可能對健保署、患者造成財務壓力。陳尚斌說,就算將參考價格畫在中間,讓民眾、健保署各負擔一半「如果癌症療程要300萬,民眾還是得負擔150萬的巨額費用。」

因此,長期來說若可推動藥品差額負擔或部分負擔差異化,可以因醫療迫切需求,加速許可因健保財務無法納入給付的新藥,透過制定差額負擔,並訂定負擔上限,提高新藥納保來減輕民眾的壓力,可以縮短「健保新藥與病友的距離」。

台灣癌症基金會顧問陳尚斌(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提供)​​​​

結合民間力量成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

另外,台灣癌症基金會也有意提出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解決新藥獲得給付前的高價問題,TmCDF是一種暫時性過度的支持機制,透過政府、企業、慈善團體、個人捐款成立,讓癌友在面對醫師建議採用健保尚未給付之癌症新藥治療建議時,所需自費負擔得底控制在一般癌症家庭可承受範圍內。必由政府、企業、慈善團體、個人捐款等多元參與共同負擔。

換言之,在健保體制外設置額外財源來支持癌症新藥,除了能讓癌友早日使用到新藥,也降低癌友的經濟負擔,而這些新藥在使用一段時間後,同時進行成本效益分析,證明有用再納入健保給付。如此便可加速民眾使用新藥,得到較好的治療。

原文請見:https://www.mypeoplevol.com/Article/53839?fbclid=IwAR0LgSTpXRHw4zH3VPfMIIiNaK7mCCos88VcyMxhprOkoLOSfTFb1DmqwHE

【粉紅危機2】乳癌早篩挑戰多 確診後早期輔助性治療資源仍缺

【粉紅危機2】乳癌早篩挑戰多 確診後早期輔助性治療資源仍缺

 
 
 

【民眾網記者喬偉綱、鄭元毓/採訪報導】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於6月6日舉辦「搶救粉紅危機 乳癌病友困境專家座談會」,會中邀集醫界、學界與政府代表,針對乳癌早篩早療,以及病友在治療中遭遇的職涯、生育、社會支持等問題進行探討。

在乳癌篩檢目前遭遇的挑戰上,康寧醫院婦女保健中心主任許居誠醫師指出,乳房篩檢經過醫學實證,40-74歲的女性,如果定期進行高品質的乳房攝影檢查,可以降低15-30%的死亡率。

康寧醫院婦女保健中心主任許居誠醫師(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提供)

我國目前對於乳癌篩檢的補助年齡為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之婦女,每2年1次;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且其母親、女兒、姊妹、祖母或外祖母曾患有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

乳癌早篩夠早嗎?

對於是否該擴大將40-45一般歲民眾納入篩檢範疇?許居誠表示,現在的科學顯示,所有40歲以上女性皆可進行篩檢,但效益則較為普通,因為相較大於50歲的女性,要篩檢更多婦女才可減少一位乳癌個案的死亡,且40-49歲年齡層乳腺緻密度較高,可能增加「假陽性、假陰性」的個案。

但許居誠也強調,40-49歲應接受篩檢,理由在於若確診乳癌,其腫瘤較具有侵略性、生長快速,罹病也對社會與家庭的經濟衝擊性較大,若因乳癌死亡,壽命損失年也較高。根據研究顯示,該年齡層也是乳癌發生的年齡高峰期,亞洲婦女罹患的高峰期也較早,及早治療才能降低不適且增加成效。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副院長陳芳銘(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提供)

確診乳癌後醫療資源接不住病友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副院長陳芳銘則分析,台灣因篩檢擴大會發現許多早期乳癌的案例,但死亡率卻不像歐美國家一樣慢慢下降,是因為我國早期的輔助性醫療管道不足。

對於早期發現的乳癌確診者,是否有一個完整的療程?陳芳銘說,近年乳癌新藥發展快速,眾多標靶藥物接連上市,翻轉乳癌病患生命,實為病患之福音,預算應考量增加使用範圍,讓病患接受治療機會。

陳芳銘建議,目前早期乳癌健保給付藥物尚不足,疾病復發及死亡率無法改善,應盡快納入新一代藥物讓病患獲得完整治療,治癒疾病,亦可減少復發至轉移性乳癌造成長期且龐大的醫療支出。針對較惡性疾病進程快速的高風險乳癌,治癒疾病應為首要治療目標,新一代藥物應盡早納入早期乳癌給付範圍。

除了增加健保財源外,陳芳銘也建議,每個疾病的流行病學、醫療科技發展和預後特性等都不相同,應通盤考量有效支配總額,降低不必要的健保資源浪費。應重新檢討療效不明的藥物及低價值的治療項目,並檢討 《健保法》明訂「不給付」的指示用藥,也須盡早實施「藥品差額負擔」機制,讓新藥新科技盡早納入健保,使台灣醫療接軌國際。

原文請見:https://www.mypeoplevol.com/Article/53838?fbclid=IwAR0hQbsmFYOL96jcFPS6LkLS_piT9zN3a5ZhF-9VCcDj1ZHN7Iu9Gd4OUwg

 

【粉紅危機1】乳癌病友人數最多每人平均醫療費用卻最少 黃淑芳:照顧年輕乳癌病友可穩定社會與家庭

【粉紅危機1】乳癌病友人數最多每人平均醫療費用卻最少 黃淑芳:照顧年輕乳癌病友可穩定社會與家庭

 
 
 

【民眾網記者喬偉綱、鄭元毓/採訪報導】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於6月6日舉辦「搶救粉紅危機 乳癌病友困境專家座談會」,會中邀集醫界、學界與政府代表,針對乳癌早篩早療,以及病友在治療中遭遇的職涯、生育、社會支持等問題進行探討。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提供)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21年初表示,乳癌已經取代肺癌,成為世界上最常見的癌症,全世界每年新增癌症患者中,有12%罹患乳癌。台灣的乳癌發生率,也高於其他居次的癌症(大腸癌、肺癌)將近2倍以上。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指出,協會於2021年進行千份問券調查,僅17.2%的病人,有自費使用藥物,但其中又有70.1%的病人認為自費藥物效果好、副作用小,69.1%的病人認為自費藥物的負擔非常大。47.1%病友罹癌後,職涯發展中斷,41%年輕病友罹癌後,婚姻計畫中斷,43.6%年輕病友罹癌後,生育計畫中斷。

黃淑芳說,台灣30-39歲女性勞動參與率超過八成,更處於結婚及生育首胎的階段,但收入偏低。該年齡層乳癌患者,若是有得到妥善的保障,對社會、家庭都將帶來穩定的效果。

國民健康署癌症防治組林莉茹組長(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提供)

針對早期篩檢,與會的國民健康署癌症防治組林莉茹組長則表示,若調降乳癌篩檢年齡,其偽陽性及過度診斷問題可能會提高,並稱我國乳癌的發生年齡目前並無年輕化趨勢。林莉茹表示針對調整乳癌篩檢年齡後續會依專家建議持續關注、蒐集乳癌相關國際科學實證,並持續研議評估擴大乳癌篩檢對象之可行性,對下修乳篩年齡態度相對保守。

健保署許明慈專委(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提供)

另外,健保署許明慈專委表示,103-111年癌藥費用平均成長率10.2%,乳癌的健保醫療支出排名第二,針對癌症新藥引進,2018年起新增藥品給付協議(MEA)機制,在法規授權下運用多元協商議價機制,與藥商取得共識,加速引進好的新藥,讓病患能獲得更及時的治療與照顧。

原文請見:https://www.mypeoplevol.com/Article/53836?fbclid=IwAR09aGpcWH8eTo9bvDLnOodQTUnsP3kCkgxGk0vSO5rhAN2HOLuaA81m0hY

 

7 成乳癌病友對自費藥物感到沈重!乳癌是十大癌症中健保藥費人均給付最少

7 成乳癌病友對自費藥物感到沈重!乳癌是十大癌症中健保藥費人均給付最少

乳癌發生率逐年攀升,為翻轉患者性命,近年新藥也加速發展,但乳癌權威醫師陳芳銘坦言:「台灣乳癌死亡率沒有像歐美大幅度下降,主要是早期乳癌輔助性治療不足,加上近十年皆無用於早期乳癌的健保給付新機轉藥物。」若想達到根治早期乳癌、控制晚期乳癌還需要更多單位共同努力,對此,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舉辦《乳癌病友困境專家座談會》,讓政府與專家對議題達到更好的討論。

乳癌藥費健保支出為十大癌症排名第二 人均給付卻最少

總體癌症人數不斷攀升,2014 年癌症患者數為 61 萬人,相隔不到十年,2022 年人數已達 83 萬,相對癌藥費用也會隨之增加,健保署許明慈專門委員表示:「癌症醫療花費在民國 111 年已經達到 1334 億元,佔了健保總額的六分之一。」

進一步細看數據發現,111 年各類癌症健保十大支出中,乳癌就排名第二多,但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坦言:「因為乳癌病人數最多,其實每個人平均醫療費用最少。」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在 2022 年做的問卷調查發現,近 70% 乳癌病友對於自費藥物感到負擔沈重,更不用說有將近一半的病友罹癌後職涯發展被迫中斷,新藥迫切性與該如何給付仍有許多討論的空間。

7成乳癌患者對自費藥物感到沈重?/圖片來源:pexels

癌症新藥僅三成納健保!有哪些方向可能成解方?

台灣癌症基金會曾估算,癌症新藥僅 3 成納入健保,一個新藥從廠商申請到審查通過後,平均需要 24.3 個月,台灣癌症基金會顧問陳尚斌指出:「健保與患者有兩大距離,一個是時間距離、一個是健保所涵蓋的距離。」

如何在有限的財政下做最有效的分配,陳尚斌提出兩個未來可能執行方向:

  • 推動藥品差額負擔、部分負擔差異化:研議藥品差額負擔有機會提升新藥可及性
  • 研議新藥獨立基金或預算:在健保體制外設置額外財源支持癌症新藥基金,盼癌友早日用到新藥

上述方向在執行時仍有許多法規上問題,像是《全民健保法》不允許藥品的差額負擔,許明慈提到:「尤其是癌症新藥最大挑戰在於價格昂貴外,有些藥物僅針對特定基因別。臨床試驗資料證據力相對缺乏,評估上得花更多時間。」

健保署最常接獲病友及協會反應,為什麼乳癌新藥得等到病況嚴重時才給付晚期患者,許明慈澄清:「癌症藥品多數研發時都針對晚期,給付適應症會隨著研究實證,慢慢往前擴大到增早期乳癌患者。」

乳癌權威醫師:早期乳癌輔助性治療不足

新藥如雨後春筍出現,雖然常有療效的爭論點,不可否認在新藥幫助下治療已有新進展,像實證醫學便發現早期乳癌的輔助治療能有效降低復發機率,但在乳癌的四個類型中,不同類型對於輔助性治療也有不同效果。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副院長、台灣乳房醫學會秘書長陳芳銘舉例:「2-3 成乳癌患者為 HER2 陽性,標靶治療對其就有很好的療效,早期乳癌婦女若在手術前先施打標靶,6 成病人有機會術後達到癌細胞完全消失,藉由早期輔助治療提升患者存活率,達到 3、5 年的存活率都是 9 成以上。」

抑或是針對高風險早期的三陰性乳癌也可以搭配免疫療法,盡可能消滅手術後殘存的癌細胞外,也能降低復發率、提升整體存活時間,各國在國際治療指引中早已納入輔助療法療運用於早期乳癌。

早期乳癌常見以手術切除為主,但癌症還是會有肉眼看不見的微小轉移,過往統計早期乳癌患者 15-20 年後仍有 13% 比例會再次復發,藉由「早期輔助治療」才算是達到完整的治療策略,不論是化學、標靶、免疫搭配下才能有機會根治早期乳癌,也期盼此類型輔助治療能及早納入健保中。

WHO 預估 2050 年癌症發生率還會上升,需要藉由規律性地乳房篩檢揪出早期乳癌病人,「下一步如何讓早期乳癌病人不要復發,有效的輔助治療便非常關鍵,朝著早期根治、晚期控制的目標努力。」陳芳銘如此勉勵著。

文、王芊淩/圖、巫俊郡

原文請見:https://heho.com.tw/archives/280880?fbclid=IwAR3kSj9e2TCO_XNPIx5ThHNKZqafLOpyNNHgj3ltKkvx3SLWnlnhp8YapWQ

 

台灣乳癌死亡率微幅攀升!女性幾歲該及早乳房攝影檢查及乳癌篩檢?

台灣乳癌死亡率微幅攀升!女性幾歲該及早乳房攝影檢查及乳癌篩檢?

乳癌是女性健康一大威脅,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年有超過 230 萬例乳癌新確診個案,是成人中最常見的癌症,且在 95% 的國家,乳癌更是女性死亡第一或第二大原因。」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特別舉辦《乳癌病友困境專家座談會》,從政府與乳癌領域專家從多面共同探討,乳癌早篩早療的迫切性。

 

乳癌發生率高鋒還沒到!還會有更多乳癌病友

乳癌風暴像是海嘯席捲全球,發生率上升的浪潮還沒看到盡頭,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副院長、台灣乳房醫學會秘書長陳芳銘坦言:「乳癌發生率還會持續上升,也代表未來得面對越來越多乳癌病人。」

現今還無法有效地降低乳癌發生率,但醫界們努力將乳癌死亡率壓低,英、美、歐洲多國從二十年前乳癌死亡率巨幅下降 40 %,重點分享而台灣在乳癌治療進展大幅躍進,死亡率卻無法顯著下降,標準化死亡率甚至呈現微幅上升趨勢。陳芳銘點出關鍵兩大原因:「研究資料顯示最關鍵就是『篩檢』以及『早期有效的輔助性治療』,台灣資料來看兩者都還需要再努力。」

實證醫學證實 40-74 歲婦女定期接受乳房攝影篩檢,死亡率就能減少 15-30%,曾篩檢族群比未篩檢族群能發現更多早期乳癌。現今政府補助 45 歲以上未滿 70 歲婦女,及 40 歲以上至未滿 45 歲且其二親等以內血親曾患有乳癌之婦女每 2 年 1 次乳房 X 光攝影篩檢費用,但越來越多專家認為篩檢年齡應再往下調降。

婦女定期接受乳房攝影死亡率減少15-30%/圖片來源:pexels
乳癌篩檢年齡該下修嗎?常見兩大爭議論點

乳癌篩檢年齡該不該下修?政府與專家最常爭論以下兩點:

一、診斷偽陽性、偽陰性及過度診斷

國民健康署癌症防治組林莉茹組長認為:「若調降乳癌篩檢年齡,偽陽性、偽陰性及過度診斷問題會提高。」主要是 40-49 歲的族群在篩檢效益下,與大於 50 歲族相比確實發生率較低,要篩更多的婦女才能減少一位乳癌個案的死亡,加上年輕女性乳腺較緻密,增加了假陰性、假陽性的機率。

多年跟著乳房攝影車跑遍各鄉的康寧醫院婦女保健中心許居誠醫師則有不同觀點:「40-49 歲女性也應及早接受篩檢,主要亞洲婦女罹患乳癌年齡的高峰期較早,一旦罹病對社會、家庭經濟衝擊較大,但若能早期發現治癒率接近 100 %,加上歐美各國乳癌篩檢指引也包含到 40-49 歲族群。」

面對假陰性、假陽性的問題並不是沒有方法可應對,許居誠說:「利用數位斷層攝影,同時搭配超音波,同時增加乳癌偵測率外,也能減少假陽性率,對緻密型乳房更有優勢。」應讓民眾知道自身有這些檢查選擇權。

二、台灣乳癌患者年齡較年輕

台灣乳癌患者年齡比歐美國家年輕約十歲,到底有沒有年輕化趨勢?林莉茹表示:「癌登資料顯示民國 91 年時乳癌發生中位數是 49 歲,在 109 年中位數則為 56 歲,乳癌發生年齡是有延後傾向。」

但臨床醫師則從不同角度看待,陳芳銘說:「每個年齡層婦女乳癌的發生率都在上升,尤其是在停經前的婦女、40 歲前的婦女發生率也在上升,目前沒有很好的政策跟方法,幫助年輕婦女早期發生乳癌。」陳芳銘支持將篩檢的年齡下修到 40 歲就開始,幫助年輕婦女早期發現乳癌。

 

「規律性」篩檢更具有效性

若是將乳癌篩檢年齡下修勢必衝擊財政,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給予另一個方向及建議,她說:「40-44 歲篩檢族群可以差額負擔,若能及早發現得到及早治療,避免衝擊到更多經濟問題。」

另外,除了要及早篩檢之外,「規律性」篩檢比不定期篩檢更有優勢,除了能偵測早期無症狀乳癌之外,也能提升治療成效,讓患者維持更好生活品質。

但台灣乳癌篩檢率僅 4-7 成,相較歐美國家 8-9 成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很多女性是因為怕痛不敢做乳房攝影,許居誠提到:「攝影時放射師會做壓迫是為了照更清楚、降低輻射劑量,但如果已經造成不適是可以主動告知放射師,找到雙方都可接受的範圍內。」到底未來該不該從 40 歲以上婦女公費篩檢乳癌,需要更多專家意見匯集,是台灣面對下一波乳癌浪潮時的重要的一大挑戰。

 

文、王芊淩/圖、巫俊郡

原文請見:https://heho.com.tw/archives/280671?fbclid=IwAR2wPCH6IV5yJ-Z44yhWfbxMCn08TSBaMdGRLreDT1cZJM7xoWka4APSZB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