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受癌因性疲憊困擾 雷射針灸改善

2017.12.20

一名69歲洪姓婦人,2年前確診為侵襲性乳腺管癌後,認真投入治療,但外科手術帶來的左肩膀和上臂痠痛,以及化療、放療、荷爾蒙治療後出現的口腔黏膜潰破、口乾、疲倦、暈眩和頭痛等副作用,讓原有的睡眠問題加重,疲憊不堪,直到去年接受的中醫輔助治療才逐漸改善,有更多的體力和精神繼續完成抗癌治療。

全球年輕癌患飆增近百萬人!平時這些動作警惕3種癌症

2017.12.18

據衛生福利部公布資料,近15年來我國20~39歲新增癌患的成長幅度約為15%,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資料也同樣顯示,若以2012年為例,全球年輕癌患約新增了98萬人,同年因為癌症死亡的20~39歲人口中,也有36萬人死亡,女性更是佔了2/3。顯示年輕人,特別是女性罹癌問題,在全球都日趨嚴重。

即使新研發的避孕藥也會增加女性乳腺癌的風險

2017.12.16

根據丹麥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使用荷爾蒙避孕方法(包括新型避孕藥以及宮內節育器和植入物)可能會略微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這項研究建立在早期將荷爾蒙式節育和乳腺癌聯繫起來的研究基礎之上,但是這項新研究將目光集中在了新的節育形式上,讓過去的研究得以與時俱進。

「華人基因資料庫」估乳癌復發率 準確達9成

2017.12.13

乳癌精準醫療現新曙光,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耗時17年研發以華人基因建構的乳癌復發風險評估工具,預測復發、轉移風險的準確率達九成,有助於醫師擬定癌友個人化的治療策略。成果陸續刊登在刺洛針腫瘤學( Lancet ) 、美國國家科學院研究彙刊(PNAS)等多個國際醫學期刊。

婦呼吸急促胸悶 竟是這種病惹禍!

2017.12.06

50歲吳姓婦人因呼吸急促加劇及胸悶掛急診,檢查時發現動脈血液輕度缺氧,確診是肺栓塞,肇因於乳癌。

  受癌因性疲憊困擾 雷射針灸改善

一名69歲洪姓婦人,2年前確診為侵襲性乳腺管癌後,認真投入治療,但外科手術帶來的左肩膀和上臂痠痛,以及化療、放療、荷爾蒙治療後出現的口腔黏膜潰破、口乾、疲倦、暈眩和頭痛等副作用,讓原有的睡眠問題加重,疲憊不堪,直到去年接受的中醫輔助治療才逐漸改善,有更多的體力和精神繼續完成抗癌治療。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中西醫療整合科醫師陳柏谷表示,依據美國癌症醫學會統計,所有癌症患者出現癌因性疲憊的機率有48%,其中有幾種癌症出現機率較高,例如:胰臟癌、乳癌、淋巴癌等,其中乳癌的患者出現癌疲倦的比率更高達58至94%;而接受輔助性化療的患者也有56至95%的比例被診斷有癌疲倦。

在台灣,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統計,有高達7成的患者深受癌因性疲憊的困擾,病理機轉仍不明確,常見加重因子有:針對癌症的放、化療、標靶治療及荷爾蒙治療;貧血、無法緩解的疼痛、營養不良、電解質不平衡、脫水、甲狀腺功能低下、荷爾蒙低下;一般藥物的副作用、鴉片副作用;心情不佳、睡眠障礙。

陳柏谷醫師表示,中醫輔助治療癌因性疲憊有顯著的效果,患者經過中醫師辨證之後,也可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痰、瘀等證型;目前國外有多篇期刊研究中醫治療癌因性疲憊,無論是使用傳統針刺治療,或者是使用雷射針灸,均有不錯的療效。

陳柏谷醫師表示,雷射針灸以功率低於500mW強度照射刺激穴位(見圖),藉雷射光束調整經絡以治療疾病。雷射針灸與傳統針灸有相同的使用規範,但相較於傳統針灸,雷射針灸具有非侵入性、無痛、安全、省時等優點,至今未有發現研究報告雷射針灸的副作用或併發症,非常適合小兒、身體虛弱、容易暈針等患者。

資料來源:HiNet新聞

  全球年輕癌患飆增近百萬人!平時這些動作警惕3種癌症

據衛生福利部公布資料,近15年來我國20~39歲新增癌患的成長幅度約為15%,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資料也同樣顯示,若以2012年為例,全球年輕癌患約新增了98萬人,同年因為癌症死亡的20~39歲人口中,也有36萬人死亡,女性更是佔了2/3。顯示年輕人,特別是女性罹癌問題,在全球都日趨嚴重。

45歲前癌症發生率女高於男,醫師:年輕罹癌更難治

雖然傳統上總認為男性比女性易罹患癌症,而且癌症死亡率也較高。但是民眾若查閱衛福部每年更新的癌症登記報告,可以發現若以年齡別發生率檢查,我國女性在45歲前的癌症發生率一直普遍高於男性。而日本更有統計指出,以30歲年齡層患者為例,女性癌患更是男性的2.6倍之多。

而日本更因今年6月時,知名女主播小林麻央乳癌病逝,年僅34歲。造成社會譁然,開始更為重視癌症年輕化的議題。

我國則因為接連爆出的食安危機、空氣汙染嚴重等致癌污染物增加,使得每年罹患腸癌、肝癌、口腔癌及甲狀腺癌的年輕患者數都在不斷攀升。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王輝明,在日前受訪時曾表示,年輕人罹患癌症比年長者更難治療,這是因為年輕人普遍免疫力較年長者強,除非免疫力已經嚴重弱化,否則不太可能罹患癌症。而年輕癌症患者則因本身免疫力低落,治療也顯得更為困難。

日醫師:乳癌、宮頸癌發病年齡低 年輕女性癌患自然多

日本東京大學醫學部附設醫院放射科副教授中川惠一醫師表示,由於女性好發癌症中,乳癌以及子宮頸癌的罹患年齡層都在逐年降低,因此癌症年輕化的同時,女性癌患的增加率也比男性更為明顯。

衛福部資料:腸癌不分男女 發病年齡都在降低

若依照衛福部資料來看,年輕女性易罹患的前三名癌症中,除了乳癌之外,甲狀腺癌及大腸癌等易受外在環境影響而引發的癌症亦是名列前茅。而年輕男性部分,則多以抽菸、飲酒等不良習慣引發的口腔癌、肝癌,以及與女性同為第三名的腸癌患者佔了最多。

日醫師:平日多觸診、定期檢查乳房、子宮、甲狀腺

而中川副教授便表示,乳癌細胞由於易受女性荷爾蒙影響而快速增殖,過往數據都顯示鄰近更年期的45~50歲女性最易罹癌,隨著經期結束、更年期正式到來,乳癌機率才會逐漸降低。

另一方面,同為女性好發癌症的子宮頸癌,則多因性交媒介為刺激,當身體感染人類乳突病毒後,就有可能引發子宮頸癌。

而近代日本則因為社會壓力大、初次性行為發生時間提前,讓許多30歲左右的女性癌患,主要以乳癌、子宮頸癌、甲狀腺癌佔了多數。

其中中川副教授更以女性罹病人數大幅高於男性的甲狀腺癌為例,指出兒童期、青春期若曾接受頭頸部放射線治療者,自然會較容易在20年內罹患甲狀腺癌。

而近年來的醫療調查發現,亞洲年輕女性正因好發橋本氏甲狀腺炎、甲狀腺機能亢進等多種甲狀腺疾病,治療過程中就讓罹癌機率也跟著提升了不少。

但是中川副教授也以過分積極對抗甲狀腺癌的韓國醫療界為例,指出許多韓國醫師會在患者健檢後,發現小面積癌症就快速安排甲狀腺整體切除手術。這會讓患者終其一生都必須服用荷爾蒙補充藥物,不但影響到了患者的生活品質,過度的藥物治療也會讓患者罹患其他癌症的機率提高。

所以他也呼籲,民眾若是在健檢時發現自己的甲狀腺有異常,或是觸摸脖頸食發現有明顯硬塊、腫瘤,都應該鎮定就診,按照醫師建議來緩慢治療,也要多尋求第二、第三醫囑建議,才能決定自己的甲狀腺問題該如何改善。

而中川醫師則以乳癌、子宮頸癌等另外兩種年輕女性好發癌症為例,建議民眾要每月觸診乳房,也要定期健診來確認乳房、子宮等部位健康,即便是醫藥資源發達的日本,女性整體乳癌、子宮頸癌的癌患就診率也僅達40%,顯示多數民眾缺乏了保護身體的危機意識。

男性別太高興!不良生活習慣讓口腔癌、肝癌、消化系統癌大增!

但是中川醫師也提醒,男性患者也別高興太早,由於近年來空氣汙染嚴重,再加上年輕男性多半好飲酒,或有抽菸習慣。這些不良生活因素都會使口腔癌、肝癌、胃癌、大腸癌等,易因感染疾病病變成的癌症罹患率大幅提高。

不分男女都該定期健檢 重視生活習慣才是抗癌根本之道!

所以年輕男性更應重視自身的生活習慣,也不要將甲狀腺癌是為女性才會罹患的婦女癌。而且不分男女,都應在每年健診時特別注意,上述臟器是否健康,才能確保自身健康,若是數值開始出現異常,就要馬上尋求醫師協助,改善生活習慣,才能打造遠離癌症的健康體質。

資料來源:Yahoo奇摩新聞

  即使新研發的避孕藥也會增加女性乳腺癌的風險

根據丹麥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使用荷爾蒙避孕方法(包括新型避孕藥以及宮內節育器和植入物)可能會略微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這項研究建立在早期將荷爾蒙式節育和乳腺癌聯繫起來的研究基礎之上,但是這項新研究將目光集中在了新的節育形式上,讓過去的研究得以與時俱進。

該研究囊括了丹麥約180萬名婦女,研究人員發現,那些使用激素避孕方法的女性在11年期間患乳腺癌的可能性比那些從未使用過激素避孕措施的女性高出20%。不過,雖然如此,女性朋友們也不用太過擔心。雖然患病風險是有,但是可能性依舊不高。研究人員估計,每100,000名使用荷爾蒙避孕藥的女性中會有13人患乳腺癌。

當研究人員檢查了許多不同的用於控制生育的激素製劑時,他們發現所有的製劑都會差不多相同程度的增加乳腺癌的患病風險。

荷爾蒙避孕與乳腺癌之間的聯繫其實並不新鮮。幾十年來的研究也都已經表明,控制生育荷爾蒙可能會增加患乳腺癌的風險。但是,這些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於較老的避孕藥上,這類避孕藥的雌激素劑量比今天的避孕藥高出很多。所以,在此項新研究之前,科學家們尚不清楚之前研究得出風險關係是否適用於較新的避孕藥配方或其他避孕方法,比如宮內節育器和僅含激素孕激素的植入物。

新的研究證實了「乳腺癌的患病風險增加不僅是和過去的避孕藥有關聯,這一聯繫也同樣適用於當代製劑」。牛津大學流行病學和醫學教授DavidHunter在一篇社論中寫道:「這些研究結果並不意味著女性只要採取特定的一些手段就可以規避患病的風險。」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也在他們的研究報告中寫道,荷爾蒙避孕是一種有效的避孕方法,從這一角度來說,風險和「收穫」相平。此外,其他研究發現,服用荷爾蒙避孕措施可能會降低換其他癌症的風險,其中包括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和結直腸癌。

丹麥的這項新研究涉及的女性年齡層為15至49歲,她們以前都沒有被診斷出患有癌症。從這一研究群體上,研究人員發現,使用荷爾蒙避孕藥的時間越長,患乳腺癌的風險就越大。使用激素避孕不到一年並不會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然而,與那些從未使用激素避孕藥的人相比,使用荷爾蒙避孕藥10年後,乳腺癌風險會增加40%。如果婦女使用激素避孕不到5年,那麼一旦停止使用荷爾蒙節育手段,乳腺癌風險不斷增高的可能就會下降。但如果服用激素避孕五年以上,那麼即使是之後停止使用,患乳腺癌的風險依舊會持續上升。

雖然這項研究已經排除了家族病史等因素,但研究人員仍然沒有考慮到其他一些影響乳癌風險的因素,例如身體運動水平和飲酒。這些沒有列入考量的因素也很有可能影響患癌症患病率。

資料來源:HiNet新聞

  「華人基因資料庫」估乳癌復發率 準確達9成

乳癌精準醫療現新曙光,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耗時17年研發以華人基因建構的乳癌復發風險評估工具,預測復發、轉移風險的準確率達九成,有助於醫師擬定癌友個人化的治療策略。成果陸續刊登在刺洛針腫瘤學( Lancet ) 、美國國家科學院研究彙刊(PNAS)等多個國際醫學期刊。

和信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鄭鴻鈞表示,過去乳癌患者接受乳房全切除手術後,臨床醫師會以期別或病理特殊表現評估後續需要的治療,但乳癌的異質性極高,即便臨床期別相同,未來復發或轉移的風險也因人而異,研究顯示,約有一成第一期乳癌患者術後的治療不足,另有七成第二期乳癌患者則是術後治療過度,因此精準的預測工具更顯重要。

鄭鴻鈞指出,過去基因檢測工具皆以歐美白人基因為基礎,高估亞裔乳癌病人復發風險,且傳統工具多適用於荷爾蒙陽性的早期病人,其餘病人無法受惠;另外,過去技術僅能預測遠端轉移、無法預測局部復發,但有三分之一乳癌復發高風險群、半數的復發低風險群可能出現局部轉移,如缺乏精準的評估,病人將錯失治療良機。

為突破上述困境,和信醫院自2000年起開始以華人基因研發預測工具,作為術後治療的參考依據。鄭鴻鈞說,病人術後取下的腫瘤經過分析,醫師可依據病人的基因組表現加上臨床病理資訊,同時預測局部復發與遠端轉移風險,並擬定個人化治療策略。這項技術在和信醫院、新加坡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等1093名病人身上進行臨床測試,顯示預測準確率達九成,已於今年9月正式上市使用。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婦呼吸急促胸悶 竟是這種病惹禍!

50歲吳姓婦人因呼吸急促加劇及胸悶掛急診,檢查時發現動脈血液輕度缺氧,確診是肺栓塞,肇因於乳癌

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急診醫師郭宗航今天召開記者會指出,吳婦曾因呼吸困難到醫院求診,未見改善,後因病症加劇急診,接受心電圖、胸部X光及血液檢查後,心電圖及胸部X光無特殊變化,但動脈血液輕度缺氧。

因吳婦是乳癌患者,屬肺栓塞危險群,醫師緊急安排電腦斷層,確診是肺栓塞,經過治療後,已順利出院。

郭宗航表示,肺栓塞是急性致命的疾病,主因是心臟通往肺部的肺動脈,突然被血管內的血塊、脂肪或空氣塊形成的栓子阻塞,導致肺臟組織血液灌流不足,血中含氧量降低,肺部血壓提高等情形。

肺栓塞的症狀,視阻塞部位及血管大小而有不同,且隨著病患的心肺功能缺損程度而有所差異,有可能是輕微的無症狀,嚴重的會發生心因性休克或猝死。

下肢靜脈血液回流不暢引發肺栓塞,是最常見的原因,好發族群包括長時間操作電腦者、搭乘飛機、汽車、火車長途旅行者、60歲以上老年人、患有靜脈曲張或心肌梗塞或心臟功能不全者、患有惡性腫瘤者,及高血脂、糖尿病、肥胖或血脂異常等動脈硬化高風險者,

另外,孕產婦、服用口服避孕藥、長期使用女性荷爾蒙和菸癮者、先天性凝血過當或缺乏某種抗凝血因子等血液疾病患者、曾有血栓病史或下肢接受開刀手術者等,也都是危險族群。

郭宗航說,預防肺栓塞,改變生活習慣是很重要的,戒菸、適當運動及控制體重都是必要的,且要多吃蔬菜水果,減少膽固醇攝入,平時多補充水分,降低血液粘稠度;若出現易喘、胸悶、胸痛等症狀時,需盡速就醫。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