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乳癌治療控制 仍可活30年

2017.08.27

台中53歲高老師8年前摸到乳房有硬塊,因不放心便去醫院檢查,但在看報告前一天,害怕「潘朵拉的盒子被打開」,決定臨陣脫逃,直到5年前腫瘤越來越大,甚至化膿噴血,緊急送醫發現已是乳癌第四期,才讓她不得不面對現實,透過家人陪伴和鼓勵,並配合治療,終於戰勝乳癌,也為自己人生上了寶貴一課。

罹乳癌怕治療拖3年 聽媽媽大哭才清醒

2017.08.15

李芝卉6年前乳房有硬塊且有分泌物,但她拖3年不敢就醫;直到她媽媽聽到女兒罹癌嚎啕大哭,她才接受治療。醫師今天說,乳癌治療多有健保,別輕言放棄。

年紀輕輕得乳癌,注定不敵病魔嗎?

2017.08.11

日本美女主播小林麻央年僅34歲,日前因乳癌有多處轉移而辭世,不禁令人感嘆:難道年紀輕罹患乳癌,轉移其他器官,注定會不敵病魔嗎?!

毋懼惡性肌肉瘤、乳癌 僅10%存活率病童撐過來 變時裝設計師

2017.08.06

「摸上去不痛,不過媽媽形容肉瘤最腫時好像芒果咁大。」30多歲的黃可欣、現職室內設計師,能夠如常人般專注發展事業已屬難能可貴。9歲時的她患上屬惡性腫瘤的橫紋肌肉瘤,禍不單行,其後肺部曾施手術,乳癌也來襲。好不容易熬過這些年,她沒有自怨自艾,反而樂天積極面對,保持正面的心態面對,現在她已經康復,過着正常人的生活。

乳癌早期發現能「全治癒」? 統計:3成仍轉移復發

2017.08.02

台灣乳癌患者日趨增多,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乳癌發生率位居十大癌症之首,早期乳癌5年存活率可達8成以上,第0期發現治癒率可達9成7以上,多數患者都以為早期乳癌治療後,就可以從此與乳癌分手,事實上,早期乳癌患者仍有2成到3成會再轉移、復發。

  乳癌治療控制 仍可活30年

台中53歲高老師8年前摸到乳房有硬塊,因不放心便去醫院檢查,但在看報告前一天,害怕「潘朵拉的盒子被打開」,決定臨陣脫逃,直到5年前腫瘤越來越大,甚至化膿噴血,緊急送醫發現已是乳癌第四期,才讓她不得不面對現實,透過家人陪伴和鼓勵,並配合治療,終於戰勝乳癌,也為自己人生上了寶貴一課。

患者因曾目睹母親罹癌治療過程,種種副作用讓母親生活品質極度惡化,直到過世前都活得極沒尊嚴,使得她對癌症十分畏懼,即便已經到醫院完成檢查,還是選擇當「逃學的孩子」,甚至事後還後悔赴醫做檢查,導致每天過得提心吊膽,足足拖了3年直到腫瘤處發臭、發爛,才驚覺事態嚴重。 

 

社工師打開心房

其實乳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消極面對、逃避治療,高老師自發現身體有異以來,僅吃中藥、秘方調理身體,即便過程中摸到脖子有一顆顆腫塊,仍不願開刀、化療,為尊重患者想法,我們透過社工師介入輔導,慢慢打開其心房,才成功說服患者接受治療,迄今仍狀況穩定。 

持續荷爾蒙治療

乳癌高居國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症狀包括無痛性乳房腫塊、乳頭凹陷、乳頭異樣帶血分泌物、乳房皮膚紅腫或潰爛等,其中第四期患者平均存活率為2至3年,常見的轉移部位包括骨骼、肝臟、肺臟和腦部,醫師會依據患者的年齡、腫瘤特性、轉移狀況等評估適合的治療方式。
高老師到診時已是乳癌第四期,且轉移至肝臟、脖子,其中肝臟腫瘤5公分,若不積極治療,恐怕只剩8個月壽命,我們先透過化療縮小惡性腫瘤後,脖子和肝臟腫塊漸漸消失,再進行清瘡,將右邊全乳切除,待癌細胞控制後,5年多來持續接受荷爾蒙治療,有效穩定病情。 

配合醫囑多運動

乳癌第四期並不表示人生已走到終點,臨床上也有相當多經過治療,病情獲得控制,存活期長達30年以上的案例,高老師甚至在治療過程中照常授課,若沒特別說明,親友同事們絲毫沒發現她已是遠端轉移的乳癌患者。為避免癌症找上門,最重要的是配合醫師的醫囑,常保心情愉悅,平時多運動、飲食均衡,才能活得健康又自在。 

作者: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癌症中心副院長暨血液腫瘤科主任黃文豊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

  罹乳癌怕治療拖3年 聽媽媽大哭才清醒

李芝卉6年前乳房有硬塊且有分泌物,但她拖3年不敢就醫;直到她媽媽聽到女兒罹癌嚎啕大哭,她才接受治療。醫師今天說,乳癌治療多有健保,別輕言放棄。

乳癌為女性十大癌症之首,乳癌依基因表現可分為管腔細胞A型、管腔細胞B型、HER2陽性型及底細胞型。其中以HER2陽性型具有高復發風險。

高雄市小港醫院院長侯明鋒今天在記者會表示,早期乳癌患者只要好好接受治療,5年存活率可達9成以上,即使是最惡性的HER2陽性乳癌,只要接受標靶治療,也能減少約4成復發率。

西元2010年開始,健保給付早期HER2陽性且有淋巴轉移者使用抗HER2標靶治療;不過根據侯明鋒研究發現,乳癌手術後HER2陽性且淋巴轉移患者中,接受HER2治療的比率約87.5%,換言之,有約12%的HER2陽性乳癌病患沒有接受正規治療。

51歲的李芝卉是HER2陽性乳癌病人,她6年前發現右乳房有腫塊,且乳頭凹陷,不斷分泌出液體,她隱約覺得不妙,上網搜尋發現乳癌開刀、化療好像很可怕,不敢面對現實,一拖就拖了3年。直到她有一次和爸媽去按摩,推拿師一按就驚呼不對勁,要她快去就醫,李芝卉的媽媽在門外聽到也大哭,拜託她治療。

李芝卉說,她沒有小孩,本以為罹癌不治療也沒關係,可以到安寧病房不會痛苦,但沒想到乳癌會造成全身性的傷害、疼痛,加上不捨「媽媽的眼淚」,讓她有面對現實的勇氣。經過治療,副作用沒有想像中那麼不適,也讓她懊悔,「為什麼拖了3年才治療?」讓腫瘤變大,必須接受更多療程,因逃避多走很多冤枉路。

侯明鋒說,台灣每年約新增1萬名乳癌患者,其中約2成HER2成陽性反應,推估每一年約有近1000名HER2陽性病人符合健保給付標準,應接受1年標靶藥物合併化療,卻礙於某些原因沒有接受治療。

他說,沒有積極治療的患者可能跟「自認年紀大」、「害怕治療副作用」有關,其中以年紀大比例最高;但女性的平均餘命很長,65歲以上女性仍有很長遠的路可走,千萬不要放棄治療或誤信偏方。

資料來源:三立新聞網

  年紀輕輕得乳癌,注定不敵病魔嗎?

日本美女主播小林麻央年僅34歲,日前因乳癌有多處轉移而辭世,不禁令人感嘆:難道年紀輕罹患乳癌,轉移其他器官,注定會不敵病魔嗎?!

實際上,並非如此!高雄市乳癌防治衛教學會理事長暨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癌症中心主任陳芳銘醫師表示,「早期乳癌有很高的治癒率,乳癌的篩檢絕對不能輕忽,得乳癌雖不能保証一定能治癒,而即使年紀輕得乳癌,有了令人擔心的轉移,目前臨床上還是有很多治療選擇,可以用最少的藥物治療來尋求有效的治療,延續乳癌病友的生命。」

陳銘芳醫師曾收治一名乳癌患者,35歲時確診為第三期乳癌,且腋下多處淋巴轉移。乳癌的基因類型為國人最常見的管腔A型乳癌,也就是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患者,初步手術切除後,也積極搭配化學治療及服用抗荷爾蒙藥物。但患者四年後卻還是發生肺轉移,與初診不同的是,腫瘤除了荷爾蒙陽性外,HER2受體竟轉為陽性反應,當時患者肺臟有肋膜積水,病情一度危急,趕緊安排標靶藥、口服化療藥物治療。但治療副作用,雖然沒有一般化學治療常見的噁心或掉髮,卻也讓患者常受到手腳破皮、甲溝炎的困擾,更因食欲不振,每天都覺得提不起勁來,更讓她大嘆:活著也沒什麼意義。幸好,在調整用藥後,目前病情控制穩定,也可以如常生活。

每當患者發生復發時,對醫病關係是很大的挑戰,患者更會感到挫折,甚至覺得之前的治療都沒用。對此,陳醫師指出,一公分的腫瘤,就有十億個癌細胞,癌細胞上更有上百萬個受體,決定調控癌細胞的生物特性及行為表現。以管腔A型乳癌為例,雖是以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為主,但十億個癌細胞也不一定全都是荷爾蒙陽性或HER2陰性。因此,復發後也是有機會轉變成荷爾蒙陰性或HER2陽性,現代癌症治療強調精準治療,會依據癌症生物特性調整用藥。因此,每次復發,都需要再重新進行組織切片。而即使有令人擔心的癌症轉移,也都還是有治療的方法,可以幫助患者延續生命。

對於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的晚期復發轉移患者,治療除了傳統抗荷爾蒙治療、化療以外,臨床上,也有輔以標靶藥物控制乳癌,目前除了用於後線的mTOR抑制劑外,日前,國內也核准口服標靶CDK4/6抑制劑,適用於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的晚期復發轉移患者用於第一、二線的治療。

CDK指的是「週期素依賴性蛋白質激酶」。陳芳銘醫師說,「不同種類CDK的活性,可以直接影響細胞分裂、生長的週期,更接近細胞分裂的核心,可說是細胞分裂的調控因子。」目前比較受到矚目的是CDK4及CDK6這兩個激素。

CDK4/6抑制劑,可透過抑制CDK4、CDK6的活性,阻斷癌細胞的生長,達到控制腫瘤的成效。臨床研究也證實,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的晚期復發轉移患者一線使用CDK4/6抑制劑搭配荷爾蒙治療,能幫助患者延長存活時間,維持既有的生活品質。

陳醫師提醒,「臨床對乳癌生物特性的了解越來越多,治療藥物也一直持續發展。晚期復發轉移治療的目標,主要是維持病友的生活品質跟體力。即使是年紀輕輕得乳癌又發生復發,也能爭取更多的機會與乳癌共存,有助於乳癌病友爭取生機。最重要的是醫病之間,要對治療有正確的認知,先掌握乳癌的生物特性,再用最少的藥物來做有效的治療,千萬別因為年紀輕或有了復發,就放棄希望。」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

  毋懼惡性肌肉瘤、乳癌 僅10%存活率病童撐過來 變時裝設計師

「摸上去不痛,不過媽媽形容肉瘤最腫時好像芒果咁大。」30多歲的黃可欣、現職室內設計師,能夠如常人般專注發展事業已屬難能可貴。9歲時的她患上屬惡性腫瘤的橫紋肌肉瘤,禍不單行,其後肺部曾施手術,乳癌也來襲。好不容易熬過這些年,她沒有自怨自艾,反而樂天積極面對,保持正面的心態面對,現在她已經康復,過着正常人的生活。

她獲嘉許為5位「傑出小戰士」之一,並期望可透過自身經歷勉勵其他人。

黃可欣憶述,在9歲時患上橫紋肌肉瘤,長在右邊大腿的腫瘤像芒果般大,到醫院檢查發現屬肉瘤,醫生當時指只有10%存活率。她坦言兩年的治癒期一開始真的令她很不開心,「收埋」自己。但同一病房的小朋友打開了她的心,逐漸走出陰霾。「她不斷叫我一齊捉棋,一齊去玩。」

上天看似要考驗可欣,給予她更多的難關,有次因檢查發現右肺有黑影,需切除整個右肺,在20多歲時,更確診乳癌第二期,要接受手術及化療療程。「我不認為自己不會再患病」,她沒有自怨自艾,反而用樂天積極的態度面對,「我只不過再經歷一次(患病)」,保持正面的心態面對。

兒時患惡性纖維瘤 現行醫助人

另外兩位傑出小戰士的故事同樣勵志,現年32歲的周宏基在12歲時患上骨肉瘤,切除了部分關節,因此有嚴重長短腳,而且左腳不能屈曲。患病令他發掘了另一項強項:游泳。他有多個香港游泳紀錄,去年更獲香港殘奧會暨傷殘人士體育協會選為「傑出運動員」,他坦言游泳幫助他建立信心。

另一位現年37歲的盧靄珊,11歲患惡性纖維肉瘤,接受開腦手術及化療。因患病時,覺得有醫生及護士盡心盡力的照顧,啟發她立志身為醫生,去幫助更多的病患。現時她在威爾斯親王醫院任職腸胃科醫生,因有患病的經歷,故會更了解病人及家屬的心理,會更多開導他們。

資料來源:香港01/港聞

  乳癌早期發現能「全治癒」? 統計:3成仍轉移復發

台灣乳癌患者日趨增多,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乳癌發生率位居十大癌症之首,早期乳癌5年存活率可達8成以上,第0期發現治癒率可達9成7以上,多數患者都以為早期乳癌治療後,就可以從此與乳癌分手,事實上,早期乳癌患者仍有2成到3成會再轉移、復發。

調查發現,4成民眾認為早期乳癌不會轉移,5成以上民眾則認為乳癌復發、轉移是可以被治癒的。台北醫學大學癌症中心副院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杜世興表示,乳癌一旦復發、轉移,治療只能幫助縮小腫瘤或延緩進程,早期發現乳癌並完成治療的患者,也有3成機會癌症轉移復發。

杜世興表示,乳癌治療過程艱辛,更別說已經經歷過一次,又被宣布癌症復發的患者,心情更容易陷入焦慮。根據統計,癌症復發的患者,每3人就有1人經歷重度憂鬱、焦慮的過程。

台大醫院外科部暨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表示,轉移性乳癌分為多種類型,其中有6成的轉移性乳癌患者屬於受體(ER)陽性、HER2陰性,但是過去只有HER2陽性的藥物,可以延長HER2陽性的患者生命,卻一直沒有HER2陰性的藥物,日前衛福部已核准最新的HER2陰性乳癌晚期、轉移復發的CDK4/6抑制劑,能幫助HER2陰性患者。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