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北市免費成人健檢、4癌篩檢 27日起釋出95場次

2018.01.08

為維護市民健康,台北市衛生局表示,自27日起陸續提供95場免費整合健康篩檢,包括「成人健康檢查」及「四大癌症(子宮頸癌、大腸癌、口腔癌、乳癌)篩檢」,符合檢查資格的市民,可攜帶健保卡就近於社區或醫院參加。

德國科學家證實:乳癌病患免疫力愈強,治療效果愈好

2018.01.02

乳癌病患在切除腫瘤前一段時期若給予化療藥物(先導性化學治療,Neoadjuvant Chemotherapy),因為能使腫瘤縮小所以能免除切除整個乳房。但化療藥物引起的副作用對病患亦可能造成生命威脅,而且每位病患對化療的反應各不相同,不一定有效,有些病人化療後不但未蒙其利反而先遭其害,因此醫師在診治乳癌病人時,對於是否應先給予化療藥物總是較難決定。

癌友重病權 爭取新藥共同負擔

2018.01.01

癌症新藥昂貴,特定健保給付又遲未通過,選擇進修疾病與藥物相關知識,為的就是要參加由健保署主辦的「全民健保醫療/藥物共同擬定會議」(簡稱共擬會),替自己的病權發聲,由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簡稱全癌連)發起,推動「癌症新藥共同負擔試辦計畫」。

乳癌骨轉移 醫:積極治療存活逾十年

2017.12.27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所公布最新數據顯示,民國103年台灣十大癌症中,乳癌發生率為台灣女性癌症之冠,而其中更有高達六至七成乳癌患者發生癌症骨轉移,造成骨頭痠痛、病理性骨折,甚至癱瘓,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及整體存活期。許多患者在聽聞癌症轉移的情形後,自暴自棄認為人生從此沒有希望,台北慈濟醫院外科部張耀仁醫師說明,現在癌症用藥日新月異,骨轉移的病友無論是荷爾蒙治療、化療甚至標靶治療,都可以合併單株抗體保骨,減緩骨質惡化的問題並降低疼痛感,多數患者都能達到良好的控制。

乳癌婦人30多年「大象手」 因一部機器解決痛苦了

2017.12.22

62歲蘇張女士在乳癌治療完成後,造成右側上肢淋巴水腫,形成所謂「大象手」,痛苦至今30多年,到處求醫治療後,腋下傷口無法癒合且水腫問題依然存在。在奇美醫學中心門診接受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陳俊嘉的建議施行腹股溝淋巴移植手術及多處淋巴吻合手術,術後腋下傷口癒合,且上肢水腫情形逐漸改善,加上持續的復健後,肢體的肌肉柔軟度也逐漸恢復正常,終於解除30多年的痛苦。

  北市免費成人健檢、4癌篩檢 27日起釋出95場次

為維護市民健康,台北市衛生局表示,自27日起陸續提供95場免費整合健康篩檢,包括「成人健康檢查」及「四大癌症(子宮頸癌、大腸癌、口腔癌、乳癌)篩檢」,符合檢查資格的市民,可攜帶健保卡就近於社區或醫院參加。

衛生局指出,去年北市十大死因統計資料顯示,惡性腫瘤仍為首席死因,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28.9%,與前年相比又增加194人;而十大死因中所有慢性疾病(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高血壓性疾病)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63.8%,較前年增加250人。

衛生局長黃世傑說,定期健康檢查不可少,為此北市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結合16家特約醫院診所,於各行政區之學校、區(里)民活動中心等社區服務據點,自1月27日起提供95場免費千元整合性健康篩檢,包括「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及「四大癌症篩檢」(子宮頸癌、大腸癌、口腔癌、乳癌),凡符合成人健檢(40歲至64歲每3年1次及65歲以上每年1次)及四大癌症篩檢資格的市民,可帶健保卡就近於社區或醫療院所參加。

衛生局表示,北市目前所提供整合性健康篩檢,相當於自費價值超過千元的健檢服務。有關詳細篩檢場次及篩檢資格,可至北市衛生局網站查詢,或電洽北市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或撥打市民當家熱線1999轉分機1844洽詢。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

  德國科學家證實:乳癌病患免疫力愈強,治療效果愈好

乳癌病患在切除腫瘤前一段時期若給予化療藥物(先導性化學治療,Neoadjuvant Chemotherapy),因為能使腫瘤縮小所以能免除切除整個乳房。但化療藥物引起的副作用對病患亦可能造成生命威脅,而且每位病患對化療的反應各不相同,不一定有效,有些病人化療後不但未蒙其利反而先遭其害,因此醫師在診治乳癌病人時,對於是否應先給予化療藥物總是較難決定。

最近一項研究證實,乳癌病患腫瘤內的免疫細胞(白血球)愈多,則給予先導性化療後能獲致較好的治療效果。此結論對醫師今後是否決定對個別病患使用先導性化療藥物將極具參考價值。該研究已刊登於 2017 年 12 月《刺胳針腫瘤學》(Lancet Oncology)期刊。

離開血液循環進入腫瘤內的白血球稱為「腫瘤滲透淋巴細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註),當腫瘤內有大量 TIL 細胞時,代表人體啟動了對抗癌細胞的免疫反應,因此視為一種有利於癌症病患的徵兆。

然而乳癌並非單純的疾病,依其荷爾蒙受體(動情激素受體及黃體激素受體)及第二型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表現高低可分為四類:1. 荷爾蒙受體高度表現,HER2 不表現者,稱為「管腔細胞 A 型乳癌」;2. 荷爾蒙受體呈弱陽性,而 HER2 可能是陽性或陰性者,稱為「管腔細胞 B 型乳癌」;3. HER2 陽性型;4. 兩種荷爾蒙受體及 HER2 皆不表現者,稱為「三陰性乳癌」。因此,德國夏綠特─柏林醫學大學(Charité)病理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Pathology)的 Denkert 教授想進一步釐清,TIL 於何種乳癌最能預測化療效果的好壞。

他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共分析了來自 6 家醫學中心 3,771 名乳癌病患的腫瘤檢體中 TIL 的數量,這些病患皆曾接受先導性化學治療。結果發現,三陰性乳癌、HER2 陽性乳癌患者腫瘤內 TIL 數量愈多時,先導性化療的效果較好且病人的存活期也較長;至於管腔細胞型乳癌腫瘤內的 TIL 數量通常較少,而 TIL 數量多寡也不影響先導性化療的效果。

Denkert 教授的團隊再更精細分析管腔細胞型乳癌的檢體,是否有哪種特定白血球數量多寡會影響化療的效果。他們發現,巨噬細胞數量愈多時,病人化療的效果反而較差;相反的,B 細胞數量愈多時則化療效果較佳。

除此之外,Denkert 教授也有興趣研究 TIL 的種類及數量是否也會影響乳癌病患對免疫治療的反應。他希望這些基礎研究能幫助醫師往後診治乳癌病患時,能有更充分的實驗證據做為決定個別病患最適合的治療策略的參考。

資料來源:科技新報

  癌友重病權 爭取新藥共同負擔

癌症新藥昂貴,特定健保給付又遲未通過,選擇進修疾病與藥物相關知識,為的就是要參加由健保署主辦的「全民健保醫療/藥物共同擬定會議」(簡稱共擬會),替自己的病權發聲,由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簡稱全癌連)發起,推動「癌症新藥共同負擔試辦計畫」。

全癌連理事長林葳婕指出,台灣新藥納入健保的審核過程漫長,許多病人等不到治療就已撒手人寰。為了促進病患權益,且根據二代健保保障公民參與的機制,全癌連與北醫大合辦「智慧病人領袖學院」,培育病患將其心聲轉為能與政府對話的專業語言,在共擬會為自身處境發聲,期待以共同負擔昂貴的新藥費用的方式,為延續生命而奮鬥。

新藥審核耗時

對此,和信醫院藥學進階教育中心主任同時也是共擬會主席陳昭姿表示,二代健保實施以來,所有新藥要排進健保審核的專家會議,平均要等4個月左右,通常一般新藥需經過1至2次開會,癌症新藥則至少要3次以上,甚至多達5至6次的會議,才會到下一階段即召開共擬會,繼續審核。

陳昭姿表進一步說明,健保新藥的審核過程,從廠商申請到公告生效,一般新藥的平均值是430天,癌症新藥為742天,足足慢了快一年,原因在於癌症新 藥通常價格昂貴,在評估用藥安全性與相對療效、成本效益與健保財務衝擊等要項上,確實需比審核一般新藥的時間來得久。

自費治療昂貴

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醫生饒坤銘表示,治療乳癌的新標靶藥物,每月須自費10-15萬,肺癌更貴,一個月需要20萬以上,無法自費又等不到健保給付的患者大有人在。

他說,台灣健保最引以為傲的制度,卻讓各大藥廠裹足不前,寧願先用好價格賣給其他國家,也不願先和台灣健保交涉,導致價格下降、利潤滑落。

病友自強爭權益

一名在乳癌病友協會擔任志工,同時也在「智慧病人領袖學院」上課的乳癌病友表示,她於16年前罹患乳癌,雖然癌細胞未轉移或復發,但身邊有不少病友因不斷復發,卻無法支付新藥費用而離世,相較於國外已經能使用新藥,台灣健保審核實在令人望眼欲穿。透過進修,她學習許多疾病與用藥知識,也學習專業簡報技能、健保用藥的計算方式,一切努力都是要為病友爭取權益。

資料來源:醒報

  乳癌骨轉移 醫:積極治療存活逾十年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所公布最新數據顯示,民國103年台灣十大癌症中,乳癌發生率為台灣女性癌症之冠,而其中更有高達六至七成乳癌患者發生癌症骨轉移,造成骨頭痠痛、病理性骨折,甚至癱瘓,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及整體存活期。許多患者在聽聞癌症轉移的情形後,自暴自棄認為人生從此沒有希望,台北慈濟醫院外科部張耀仁醫師說明,現在癌症用藥日新月異,骨轉移的病友無論是荷爾蒙治療、化療甚至標靶治療,都可以合併單株抗體保骨,減緩骨質惡化的問題並降低疼痛感,多數患者都能達到良好的控制。

女性健康頭號殺手乳癌 骨轉移機率較它癌高

在台灣,乳癌好發於40到50歲的女性,相較於歐美國家,罹癌患者平均年齡小了近十歲;因此,乳癌在台灣更需要及早發現並得到妥善治療與照護。張耀仁醫師說明,臨床病例中,以荷爾蒙受體陽性之乳癌患者最容易出現骨轉移,荷爾蒙治療的過程也會造成骨質流失,加重骨質健康的問題,因此保骨藥物即相當適合用於乳癌治療,抑制骨轉移和骨質流失的程度,避免發生骨骼相關問題。

與癌症共存 早期預防可有效降低骨骼相關事件

張耀仁醫師表示,癌症治療已經越來越像面對慢性病,乳癌的平均存活期長,在對抗腫瘤時,更應注意預防癌症轉移!隨著病情的發展,有六至七成會轉移至骨骼,因此在治療乳癌時,骨骼相關問題的預防也是療程的一大重點!建議病友定期施打保骨針來預防骨轉移引發的骨折或相關問題,延緩疼痛情形,積極治療以維護生活品質。 

四十歲發現乳癌 積極治療已存活逾十年

張耀仁醫師分享臨床治療經驗,有一位女士在約四十歲時發現罹患乳癌,癌細胞並已轉移至骨骼,直到發生骨折開刀才發現是癌症骨轉移。她非但沒有因此絕望,反而配合醫師,每月定期施打單株抗體保骨針,阻斷被癌細胞刺激而過度活化的蝕骨細胞,緩解骨骼代謝失衡,維持骨質健康,至今已延續生命逾十年。

口腔衛生做得好 維持良好生活品質沒煩惱

在保骨針使用前,應特別注意口腔衛生問題,因此,張耀仁醫師提醒病友,在接受治療前,可先將口腔內問題處理好,如蛀牙、牙周病等,並在平時就加強口腔衛生!治療期間可補充維生素D3及鈣質攝取,平日多曬太陽以利骨質維持,才能加強保骨針的效果,順利補回骨本!

資料來源:蕃薯藤新聞/健康醫療網 

  乳癌婦人30多年「大象手」 因一部機器解決痛苦了

62歲蘇張女士在乳癌治療完成後,造成右側上肢淋巴水腫,形成所謂「大象手」,痛苦至今30多年,到處求醫治療後,腋下傷口無法癒合且水腫問題依然存在。在奇美醫學中心門診接受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陳俊嘉的建議施行腹股溝淋巴移植手術及多處淋巴吻合手術,術後腋下傷口癒合,且上肢水腫情形逐漸改善,加上持續的復健後,肢體的肌肉柔軟度也逐漸恢復正常,終於解除30多年的痛苦。

蘇張女士今天現身說法,她說30多年來因右手水腫,幾乎不能做事,兩年前到中部一家醫院開刀,希望解決「大象手」,但因舊傷口修飾過度,皮膚缺乏彈性造成傷口無法癒合,經常引發蜂窩性組織炎住院,吃抗生素吃到受不了想要放棄了,幸好在陳俊嘉醫師建議下,施行這項新的手術,目前右手已恢復和左手差不多。

陳俊嘉表示,乳癌導致腋下淋巴轉移的病人,通常需要接受淋巴廓清手術及合併放射線治療,後續往往造成自體淋巴水腫的困擾,在過去這樣的症狀通常只能接受復健按摩。現今,整形外科醫師已可以進行顯微手術,施行淋巴靜脈吻合手術或淋巴移植手術,改善肢體水腫的病症。

奇美醫學中心去年引進美國的「手術螢光即時影像導引系統」(簡稱SPY),運用在複雜度高的顯微修復外科手術上,協助醫師能見度大幅提高,精準掌握手術中狀況,提高手術準確率及後續其他併發症的可能性,同時也降低手術風險與後續的醫藥費用,是外科醫師的得力助手。

陳俊嘉指出,除了淋巴水腫的病人外,也可運用在複雜傷口清創、乳房重建、頭頸部及大腸直腸等開放性手術中,協助外科醫師評估手術部位、血液灌流不足的組織,精確掌握切除範圍,提供臨床即時、可顯示解剖構造和生理狀況的影像。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