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乳癌殺不死 治癒後15年再纏身

2017.11.12

乳癌是癌症界的小強!英國最新研究顯示,乳癌就算在治癒後15年,也有極高的復發風險。科學家指出,罹癌時有大塊腫瘤或有擴散至淋巴結的患者是復發性高的風險群,而他們也將繼續研究延長服藥時間的優劣,並建議發過病的患者仍要時常注意自己的狀況。

怕痛卻步 !乳癌篩檢率僅4成

2017.11.04

勞動部長林美珠傳罹患乳癌,醫師指出,零期乳癌幾乎是可治癒的,但若等到自覺有硬塊,通常已較晚期,所以只要乳房發育完成,便應定期接受檢查,有家族史或45~69歲民眾,每年應檢查一次,年輕無家族史者,則應每2年檢查一次,但目前僅4成民眾受檢;平時應避免肥胖,且非經醫師開藥,絕不要自行使用荷爾蒙藥物。

懷孕罹癌風險低?錯!

2017.10.29

37歲的溫小姐是高齡產婦,接受不孕治療後,順利受孕及生產,隨著新生命的誕生,全家沈浸在喜悅中。在哺育至第四個月時,溫小姐突然摸到左胸內側上方有個硬塊,壓起來有痠痛感,請教長輩,認為是乳腺炎阻塞,乳汁結成硬塊,溫小姐就未多理會。 由於持續不舒服,溫小姐至住家附近婦科診所就醫。醫師觸診後,也認為是餵哺母乳時所產生的乳腺發炎、堵塞,開了一些消炎藥物,並提醒她擠奶時特別加強按摩乳房

中研院發現,腫瘤引流淋巴結及脂肪組織反助乳癌細胞壯大

2017.10.25

近代的癌症研究,已從單純癌細胞的研究擴展到癌細胞所處環境影響的探討,即「腫瘤微環境」研究,包括癌細胞周邊的纖維母細胞、免疫細胞、脂肪細胞等。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兼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李文華院士所帶領的團隊,分別針對微環境內兩種免疫細胞及脂肪細胞進行深入研究,找出助長乳癌細胞壯大的機制,為乳癌治療提供更充分的資訊。

研究發現72種變異基因 另女性患乳癌風險更高

2017.10.24

新發表在《自然與自然遺傳學》(Nature and Nature Genetics)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新發現的另外72種常見基因變異體導致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風險更高。這一最新發現將已知的乳腺癌遺傳標記數量增加到了大約180種

  乳癌殺不死 治癒後15年再纏身

乳癌是癌症界的小強!英國最新研究顯示,乳癌就算在治癒後15年,也有極高的復發風險。科學家指出,罹癌時有大塊腫瘤或有擴散至淋巴結的患者是復發性高的風險群,而他們也將繼續研究延長服藥時間的優劣,並建議發過病的患者仍要時常注意自己的狀況。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的報導,英國一群科學家在追蹤6萬3千名女性乳癌患者長達20年後發現,就算乳癌成功被治癒,也有可能在潛伏15年之後復發。在這些患者中,有大塊腫瘤,或是癌細胞曾擴散到淋巴結的患者復發機率高達40%,而症狀較輕微的患者僅有10%的復發機率。

主要研究者,牛津大學的教授潘表示,乳癌驚人的潛伏期讓參與研究的科學家大吃一驚。研究最後也建議乳癌療法的用藥時間應該從現有的5年延長至10年。但《英廣》指出,現有的藥物對女性會有停經、骨質疏鬆與關節疼痛等副作用,恐怕不能說延就延。

另一名研究者海斯教授接受《今日醫療新聞》訪問時,則提醒乳癌復發機率可能已經降低。他指出,這份長期追蹤癌症患者的研究是在20年前開始的,而現今的療法已經比過去進步許多。但他認為乳癌仍舊是個潛伏期長且復發機率高的癌症。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怕痛卻步 !乳癌篩檢率僅4成

   勞動部長林美珠傳罹患乳癌,醫師指出,零期乳癌幾乎是可治癒的,但若等到自覺有硬塊,通常已較晚期,所以只要乳房發育完成,便應定期接受檢查,有家族史或45~69歲民眾,每年應檢查一次,年輕無家族史者,則應每2年檢查一次,但目前僅4成民眾受檢;平時應避免肥胖,且非經醫師開藥,絕不要自行使用荷爾蒙藥物。

 根據國健署最新癌症登記報告,2014年的乳癌新發生人數達1萬1769人,從前一年的第4名竄升至第3名「首度超越肝癌」,由於乳癌絕對是「預防重於治療」,國健署對45~69歲以及40~44歲有家族史的婦女,提供每2年一次乳房攝影檢查。統計顯示,包含少部分的自費民眾,去年乳房攝影篩檢人數約80萬人,其中3000多人遭篩出乳癌,其中有85%、約2500多人屬於0~2期的早期乳癌患者。

 北醫附醫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杜世興說,有些女性在摸到乳房有硬塊,甚至看到乳房有橘皮、潰瘍後才就醫,通常已相當嚴重;若發現乳頭有異樣分泌物,像是出血、黃咖啡色等黏稠液體,且稍微擠壓便會流出,或在內衣內側發現有不尋常殘漬,這些都是乳癌的表徵之一

 此外,胸部若長期有溼疹、落屑或結痂,且經2~3周的保守性皮膚用藥治療仍未改善,也可能是癌細胞生長在乳頭皮膚層所導致;目前乳癌治療方式多元,除了手術、化放療外,部分特定基因型患者,也有荷爾蒙和標靶治療等選擇,有上述症狀者,務必及早求診專科醫師。

 杜世興補充指出,由於乳癌和女性荷爾蒙息息相關,所以除非經醫師開立處方,否則絕不要自行使用女性荷爾蒙,平時應透過運動和清淡飲食來避免肥胖。

 國健署也呼籲,目前乳房檢查人數僅佔符合資格者的4成,很多人因「怕痛」、「沒急迫性的鴕鳥心態」而未積極接受檢查,但只要避開月經前的乳房腫脹階段,壓迫的不適感絕對是可以忍受的。

資料來源:富聯網

  懷孕罹癌風險低?錯!

37歲的溫小姐是高齡產婦,接受不孕治療後,順利受孕及生產,隨著新生命的誕生,全家沈浸在喜悅中。在哺育至第四個月時,溫小姐突然摸到左胸內側上方有個硬塊,壓起來有痠痛感,請教長輩,認為是乳腺炎阻塞,乳汁結成硬塊,溫小姐就未多理會。

由於持續不舒服,溫小姐至住家附近婦科診所就醫。醫師觸診後,也認為是餵哺母乳時所產生的乳腺發炎、堵塞,開了一些消炎藥物,並提醒她擠奶時特別加強按摩乳房。

乳頭濕疹+硬塊 竟是HER2陽性乳癌

不久後,溫小姐乳頭附近出現濕疹,局部甚至有些糜爛,她覺得有些怪怪的,開始減少哺育次數,但硬塊卻越來越大,這才轉至醫學中心就醫。沒想到病理切片化驗結果竟為乳癌,腫瘤已經接近三公分,且屬於較棘手的HER2陽性乳癌。

台北長庚醫院一般外科暨乳房外科教授陳訓徹說,「懷孕時,罹患乳癌風險較低」,其實是錯誤的觀念,臨床證實,懷孕三、四胎以上的女性罹患乳癌機率確實較低,但一般女性在懷孕及哺育期間仍可能罹癌。

婦科權威李茂盛醫師表示,他曾收治多名哺育期間被確診乳癌的個案,由於大部分哺育媽媽都可能有乳房腫塊、濕疹等困擾,一開始並未聯想到乳癌,直到硬塊越來越大,才覺得不對勁。

李茂盛表示,乳腺分泌乳汁時,如果發炎,就會導致腺體阻塞不暢,乳汁持續累積,就會結成硬塊,這是相當常見的問題,只要予以按摩,就可緩解不適,繼續哺育。

如果剛好在懷孕哺育期間罹患乳癌,比較難以立即發現及確診,有可能延誤治療時機。李茂盛建議,有乳癌家族史的女性如果計畫懷孕,最好先接受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以確定乳房狀況。

陳訓徹指出,近年門診發現,在懷孕及哺育過程中,被確診為乳癌的個案似乎增加不少,許多正在哺乳中的癌友,在摸到乳房硬塊時,以為乳腺炎阻塞所造成,可能因此錯失治療時機。

他說,就有患者在哺乳半年多之後,發現即使乳汁排空,右乳仍有硬塊,當時立即就醫,但婦科診所醫師並未發現異狀。直到停止哺乳半年多,右乳腫塊不退,甚至越來越大,才至醫學中心就醫,確診為第二期乳癌。

台灣每年新增一萬多名乳癌患者,其中四分之一屬於HER2陽性,推估全台每年增加3000名HER2陽性乳癌病友,因HER2基因過度表現,以致預後復發轉移的風險大增。

懷孕、哺育時罹癌 惡化程度更快

陳訓徹說,懷孕、哺育時,如果不幸罹患乳癌,乳房腫瘤受到賀爾蒙影響,惡化程度會更快,提醒哺育媽媽,在乳汁排空後,乳房應該呈鬆軟狀,如果摸到硬塊,就應提高警覺。萬一確診罹癌,應立即中斷哺育,在醫師評估下,選擇適合的治療策略。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中研院發現,腫瘤引流淋巴結及脂肪組織反助乳癌細胞壯大

近代的癌症研究,已從單純癌細胞的研究擴展到癌細胞所處環境影響的探討,即「腫瘤微環境」研究,包括癌細胞周邊的纖維母細胞、免疫細胞、脂肪細胞等。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兼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李文華院士所帶領的團隊,分別針對微環境內兩種免疫細胞及脂肪細胞進行深入研究,找出助長乳癌細胞壯大的機制,為乳癌治療提供更充分的資訊。

首先,在乳癌模式小鼠的淋巴結中,若剃除腫瘤引流淋巴結的免疫細胞 Tregs,便可抑制該淋巴結內癌細胞 IL-17RB 基因的活化情形,並降低癌細胞的毒性。若將乳癌模式小鼠的腫瘤引流淋巴結以手術移除,乳癌細胞擴散的機率就會大幅降低。此研究結果對於在診治上不確定是否要切除淋巴結的醫師而言,提供了明確的指標,同時也確認發展 IL-17RB 抗體是治療乳癌可行的方向之一。研究成果已於 10 月 9 日發表於《EMBO 分子醫學》(EMBO Molecular Medicine)期刊。

當乳癌細胞轉移到「腫瘤引流淋巴結(tumor-draining lymph nodes,TDLN)」時,醫師即可藉此了解腫瘤惡化的程度,但究竟是否有必要進行手術治療?論文第一作者、中研院基因體中心博士後研究人員黃世嘉博士表示,在黑色素瘤的診療上,目前已有數據證明,切除腫瘤附近的淋巴結,對預後有正向關聯,但在乳癌治療卻尚未有定論。甚至有些人認為,乳癌細胞在淋巴結內,並無特別的影響力,而這個轉移的資訊,目前僅用於判定癌症的期別為主。

在淋巴結這個微環境內,其實充滿了各種免疫細胞,對於癌細胞似乎並不是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但為什麼癌細胞仍會選擇移動至此呢?研究團隊為一探究竟,與台大醫學院多位醫師合作展開研究後發現,在各式各樣的免疫細胞裡,有一種「調節性免疫 T 細胞(Regulatory T cells 簡稱 Tregs) 」,做為一個矯正型的角色,當其他免疫細胞過度活化時,Tregs 則會分泌 TGF-β1 分子進行控制與調節。然而,當乳癌細胞進到淋巴結時,Tregs 所分泌的 TGF-β1 分子將反而助長乳癌細胞內 IL-17RB 基因的活化,進而增強乳癌細胞的毒性,而 IL-17RB 正是李文華實驗室長期研究的一個基因。

人體全身除了負責輸送血液的血管之外,淋巴管也是一個遍布全身且整體連通的系統,而淋巴管因為不像血管有來自心臟的壓力,所以流速較慢,更適合細胞通過。這對於蠢蠢欲動於開疆闢土、持續擴散的癌細胞,是個絕佳的通道;在淋巴管內,癌細胞可以穩定流動,更可在「驛站」休息,而這個休息點即為淋巴結。在醫學上,連通腫瘤的淋巴結,便是「腫瘤引流淋巴結」。本研究團隊已證實,腫瘤引流淋巴結內的免疫細胞會分泌 TGF-β1 分子,該分子會促使腫瘤引流淋巴結內的乳癌細胞增加 IL-17RB 基因的表現,進而增加了乳癌細胞擴散的能力。

另一方面,團隊的研究也指出,除了免疫細胞外,乳癌患者的脂肪細胞亦是助長乳癌細胞壯大的利器。乳癌細胞和其鄰近脂肪細胞的互動,是一個尚有許多未知數的研究領域,臨床觀察指出,乳房較大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較高,顯示脂肪細胞在乳癌細胞微環境的重要性。本研究團隊透過取得乳癌患者的脂肪組織,針對乳癌細胞與脂肪細胞的關係進行研究並發現,脂肪細胞透過分泌 β-HB,促進 MCT2 高表現的乳癌腫瘤增生,該研究並於 106 年 3 月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資料來源:科技新報

  研究發現72種變異基因 另女性患乳癌風險更高

新發表在《自然與自然遺傳學》(Nature and Nature Genetics)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新發現的另外72種常見基因變異體導致女性罹患乳腺癌風險更高。這一最新發現將已知的乳腺癌遺傳標記數量增加到了大約180種。

據澳新社報導,昆士蘭醫學研究所(QIMR)腫瘤遺傳學實驗室主任切尼維克斯-特倫奇(Georgia Chenevix-Trench)教授表示,他們現在對乳腺癌的遺傳原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她希望這一新發現在將來會有助於改善高危女性的篩查和預防對策。

她說:「許多女性到中年時要接受乳房X光篩查,但是如果我們知道一名女性有遺傳標記,使她有更高的罹患乳腺癌的風險,那麼我們可以在她尚未進入中年時就建議其做更多的篩檢。」

六大洲約300個機構的550多位研究人員參加了這項大型研究,其中包括澳洲的昆士蘭醫學研究所、墨爾本大學和維州癌症理事會(CCV)。研究人員總共分析了全球27.5萬名乳腺癌患者和非乳腺癌女性的遺傳數據。最後,研究人員發現有65種基因變異體使女性易患乳腺癌。

報告合著者、維州癌症理事會的米爾恩(Roger Milne)副教授說:「這些都是常見的變異基因,所以我們身上都有,這65種基因變異體中的每一種似乎都存在著增加罹患癌症的小風險。」米爾恩說,女性攜帶的這些變異基因越多,乳腺癌發病的風險越大。

同時發現的還有另外7種基因變異體,這7種基因變異體將導致女性易患雌激素受體狀態呈陰性的乳腺癌,由於這種類型的乳腺癌採取激素治療基本無效,因此往往導致健康惡化。

米爾恩還說,這種侵略性的乳腺癌不那麼常見,在所有乳腺癌患者中的占比約為20-30%,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成因。他說:「更好地了解雌激素受體陰性乳腺癌的生物學基礎,可以更有效地採取預防性干預和治療。」

資料來源:大紀元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