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愛妻林淑如忌日 郭台銘宣誓攻克乳癌

2017.03.12

今日是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愛妻林淑如忌日,12年前林淑如因乳癌過世,乳癌至今依舊是台灣女性好發癌症第一名,死亡率第四名, 每年10萬名女性就有69.1人罹癌,郭台銘今日特別在永齡健康基金會宣誓攜手台大、華大基因、Nantworks、HudsonAlpha合作共組抗癌聯盟,一起攻克乳癌,為華人女性健康把關。

晚期乳癌治療不擔心 乳癌病友協會報佳音

2017.03.09

對晚期乳癌患者而言,除了擔心藥物治療效果,還需考量龐大醫療費用,不少人因此放棄治療。為此,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TBCA) 設置資源共享網路平台,秘書長林葳婕表示,將整合所有醫療資源,且資訊公開透明,讓所有乳癌患者都有使用新藥的公平機會,包括新藥人體及臨床試驗等。

小心乳癌死角 乳癌竟長這裡?

2017.03.07

10多年前曾做過隆乳手術的一位49歲婦女,因深怕接受乳房攝影的夾擠方式,會夾破隆乳置入物,最近接受乳房磁振造影及高解析度超音波檢查,竟在接近左側腋下的乳腺末端乳房腋尾處,發現一顆不到一公分的腫瘤,這是一處很容易被忽略的乳癌死角。

精準治療 剋癌新武器?

2017.03.02

精準鎖定病人腫瘤的基因突變給藥,大幅延長癌友存活期,副作用大減,治療也更便宜,連美國前總統歐巴馬也把精準醫療當作國家政策。但怎樣從琳瑯滿目的精準治癌服務獲益,不被商業語言左右?基因檢測使腫瘤罩門一次曝光,醫界重量級癌症專家和諾貝爾獎得主解密精準真相,幫你聰明面對癌症。

不留憾 癌末正妹拍單身婚紗 忍痛楚口述繪本 鼓勵病友勇敢

2017.03.01

正值青春年華的正妹陳泊羽四年前罹患乳癌,經兩年多治療原以為病情已控制,前年竟發現癌細胞擴散至骨頭,甚至進入乳癌末期,但陳泊羽堅強面對,她不想留下遺憾,拍下一個人的婚紗留念,並口述繪本影片分享抗癌歷程,鼓勵其他病友勇敢抗癌。陳泊羽強調「人生不留遺憾,一定要珍惜、快樂度過每一天。」

  愛妻林淑如忌日 郭台銘宣誓攻克乳癌

今日是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愛妻林淑如忌日,12年前林淑如因乳癌過世,乳癌至今依舊是台灣女性好發癌症第一名,死亡率第四名, 每年10萬名女性就有69.1人罹癌,郭台銘今日特別在永齡健康基金會宣誓攜手台大、華大基因、Nantworks、HudsonAlpha合作共組抗癌聯盟,一起攻克乳癌,為華人女性健康把關。

郭台銘今日一早到愛物園追思林淑如,郭台銘說,他想起當年和林淑如穿著情侶裝到西湖五度蜜月,說好兩人要一度渡過50年,沒想到因為乳癌使得兩人只在一起30多年,乳癌造成我與親人天人永別,身為乳癌的親人,我希望能對乳癌患者提供盡可能的協助,讓乳癌不再威脅女性生命,使親人分離,乳癌好發率過去幾年只有上升,沒有下降,每52分鐘就有人罹患,對於病患和家人都很痛苦,我自己身受其境,身心煎熬,這種痛12年來,一絲也沒有減緩。

郭台銘指出,永齡和台大發展精準醫療,有太多癌症,東方與西方不同,攻克癌症要了解這個敵人天性,去年和南坦集團創辦人黃馨祥合作,打造專屬華人基因的資料庫,這是攻克癌症登月計畫的一部份,也與華大基因總裁汪建合作打造華人頂尖抗癌平台,永齡與華大基因合作,華大在醫學健康、資源保存都有相當程度發展,永齡和台大合作過程中,精準治療與臨床經驗,未來是基因分析的時代,基因是密碼,可以攻克癌症,減少病痛,並可進一步提早預防。

永齡健康基金會攜手台灣大學合作抗癌計畫裡, 重點之一是試圖從分析華人基因,找出癌症基因變化的致病機轉, 透過臨床研究、新藥開發、 免疫治療到創新研究以擬訂預防及治療計畫,致力發展精準醫學。

郭台銘強調,黃帝內經所載「下醫醫已病、中醫醫將病」,未來將邁向「 上醫醫未病」,透過基因解讀華人女性的乳癌基因密碼, 為華人女性健康把關,永齡健康基金會願扮演抗癌先鋒號召全球頂尖技術一起合作, 進行精準醫學相關研究,造福更多癌症患者。

永齡健康基金會今日宣布與台大癌醫、華大基因、Nantworks、HudsonAlpha與台灣生技業等頂尖研究技術,一起共組抗癌聯盟,從生命科學、生物科技到基因檢測分析等,為華人女性解開乳癌密碼。

資料來源: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breakingnews/2001710

  晚期乳癌治療不擔心 乳癌病友協會報佳音

對晚期乳癌患者而言,除了擔心藥物治療效果,還需考量龐大醫療費用,不少人因此放棄治療。為此,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TBCA) 設置資源共享網路平台,秘書長林葳婕表示,將整合所有醫療資源,且資訊公開透明,讓所有乳癌患者都有使用新藥的公平機會,包括新藥人體及臨床試驗等。

此外,林葳婕也推動「癌症新藥共同負擔」,建議比照日本癌症新藥負擔,採政府七、病友三的比率,減輕病友經濟負擔。由於癌友生命有限,必須與時間賽跑,希望健保署先有試辦計畫,再逐步推廣。

林葳婕指出,自己在20多年前罹患乳癌,深刻體會癌細胞發生轉移,以及復發時的心情轉折和經濟負擔上的憂心、徬徨無助,因此這一年來籌設網路平台,以病人為中心,彙整所有相關癌症治療資訊。

林葳婕說,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暨華文乳癌資訊網平台目前以刊登晚期乳癌治療訊息為主,以近期網頁公告的好消息-病患支持計畫為例,對象為雌激素或黃體素受體陽性,曾接受過抗雌激素療法停經後晚期乳癌患者,向醫師提出申請,若符合資格即可參與計畫,藉由提供部分無償藥品,在協助病人使用合適的藥品延緩乳癌惡化同時,減輕癌症治療的經濟負擔。

為求公開透明,患者用藥相關事宜仍交由醫師評估,乳癌病友協會雖不介入,但提供公開資訊。林葳婕說,隨抗癌藥物精進,晚期乳癌病患也能擁有兼顧疾病控制及生活品質的治療策略,如停經後晚期乳癌婦女,單一用雌激素受體破壞劑,相較芳香環酶抑制劑,可減低疾病惡化風險。

  小心乳癌死角 乳癌竟長這裡?

10多年前曾做過隆乳手術的一位49歲婦女,因深怕接受乳房攝影的夾擠方式,會夾破隆乳置入物,最近接受乳房磁振造影及高解析度超音波檢查,竟在接近左側腋下的乳腺末端乳房腋尾處,發現一顆不到一公分的腫瘤,這是一處很容易被忽略的乳癌死角。

台中澄清醫院韋朝榮醫師指出,從過去統計來看,乳癌好發位置第一名就是雙側乳房的外上方,例如左側乳房最常發現乳癌的是在乳房左上角近腋下的部位,右乳則是在乳房右上側靠右手腋下,發生率近五成;其次常見的乳癌位置才是乳房正中間的乳頭及乳暈,發生率約兩成;第三常見的是兩乳的內上側,接下來才是兩乳外側的下部,至於兩乳下方內側比較少見。這位在乳房腋尾發現乳癌的婦女,所幸發現得早屬於一期乳癌,已接受外科手術,目前定期追蹤中。

這位曾做過隆乳手術的婦女,隨著年齡邁入更年期,因為擔心乳房攝影的夾擠方式會影響隆乳置入物,多透過不定時自我檢測的方式進行乳房檢查,三個多月前,這名婦女觸摸到左邊靠近腋下有不明腫塊,透過影像看到0.9cm的腫瘤,經超音波導引切片和病理檢驗確診為一期乳癌,由於該受檢者的腫瘤位置為乳腺末端的乳房腋尾,若不是發現得早,是很容易被忽略的死角。

這名女性沒有癌症家族史,飲食和生活型態也都正常,但類似這樣乳癌位置病例,在乳房健檢中容易被忽略。韋朝榮醫師表示,乳癌大多為乳腺癌,有乳腺的部位都有可能致癌,但90%的乳腺集中在乳房中間,越往外側(腋下)的乳房,雖然已經是乳腺末端,也有可能出現腫瘤。此外,有些女性在腋窩附近會有副乳,雖然是多出來的乳腺,卻因為有乳腺組織,也可能罹患乳癌。

韋朝榮醫師呼籲,女性除了對不會疼痛的不明硬塊要提高警覺外,也建議除了時常自我檢測,更要定期以影像篩檢,以早期發現病灶。

資料來源:http://times.hinet.net/news/20060444

  精準治療 剋癌新武器?

精準鎖定病人腫瘤的基因突變給藥,大幅延長癌友存活期,副作用大減,治療也更便宜,連美國前總統歐巴馬也把精準醫療當作國家政策。但怎樣從琳瑯滿目的精準治癌服務獲益,不被商業語言左右?基因檢測使腫瘤罩門一次曝光,醫界重量級癌症專家和諾貝爾獎得主解密精準真相,幫你聰明面對癌症。

★免疫療法、精準醫療...到底哪種才適合我?5/21專家有解>>

崔先生(化名)才踏入病房,便驚見現場坐滿10多名醫護人員,「連安寧病房都來了!」重提往事他仍情緒激動,眼眶泛紅、語帶哽咽。2015年7月,妻子胸壁、腋下塞滿癌細胞,醫師宣告為乳癌第四期,生命只剩4個月。

如今過了近20個月,崔太太已從兩腿動彈不得,變得可以活動自如。

――――

70歲的汪先生(化名)1995年發現罹患支氣管癌,沒想到手術割除後,癌細胞仍如鬼魅纏身,21年來不停復發惡化,數度在鬼門關前打轉。服用標靶藥物後,現在病情已獲穩定控制。

――――
他們都受惠於「精準醫療」。

用一句話說清楚精準醫療這個當前紅透半邊天的治療觀念,就是利用生物標記,準確指出腫瘤的罩門。

現在醫生會告訴你:「這個藥你先吃3個月看看,沒效再換。」但愈來愈有可能,愈多人可以先做個基因檢查,一次用藥就精準擊中癌細胞死穴。療程中,抽一管血就能監測癌細胞現在是安分或準備作怪,隨時把治療方式調整到最好。

生物標記包括基因、蛋白質、癌細胞代謝產生的物質、影像和組織切片等,它們像黑暗森林裡的路標,台灣病理學會理事長、台北榮民總醫院分子病理科主任周德盈比喻,精準醫療會讓治癌像攤開地圖,每走一站就會看到接下來有哪些路、每條路徑的成功率,可猜出給藥效果、副作用,還能預估長期存活率。

周德盈表示,2000年以前都靠看組織切片的病理形態來診斷癌症,之後分子檢驗成熟,尤其近10年偵測DNA及基因定序技術進展飛快,人類手中多出一套犀利工具。
檢驗技術愈進步,基因、蛋白質等標記也愈能用來揪出早期癌症。如同俗語「上醫醫未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最能提高存活期。

國內如中央研究院、長庚大學等多個團隊已取得成果,而且登上國際舞台,例如長庚大學分子醫學研究中心教授張玉生團隊被諾貝爾獎得主哈維爾(Leland H. Hartwell)相中,合作篩選出一組4個蛋白質作為標記,不必侵入採樣,僅用唾液就能協助檢測出早期口腔癌和預測癌前病變的惡性化。長庚目前努力做臨床試驗,希望能落實提早篩檢出口腔癌病患,早期治療。這些癌症前期診斷技術也和癌後治療串接成更廣義的「精準醫療」。

基因檢測技術快速前進,加上美國前總統歐巴馬2015年喊出「精準醫療」作為國家政策、2016年推出「癌症登月計劃」,更帶起一股狂飆浪潮橫掃全球。用淺白語言解釋這些宏偉的計劃,可濃縮成病友3項最深的渴望:

1 更無害――同種藥對不同人的副作用有輕有重,基因能幫忙選擇對個人最安全的療法。

2 更有效――發現罹癌當下即可根據每個人的腫瘤基因差異,給予最佳治療,例如標靶藥,準確殺死帶有缺陷基因的癌細胞。

3 更便宜――病人常需先服藥幾個月,無效則一直換藥,若能一槍中的就不必繞路燒錢。

千船百艦升火轟轟待發,當各國都處在每個歷史大突破前必經的混亂期,真實、誇飾的語句滿天飛。

目前對精準治癌的討論,大半聚焦在基因檢測對醫療的幫助,它能讓這3項大夢成真嗎?全球都瞪大眼睛在看。

了解基因可減少無效治療和副作用

崔太太驗出棘手的管腔B型乳癌,先後用了標準的第一、二線抗荷爾蒙藥治療後,效果不佳;再改以傳統化療,腫瘤才縮小到可以手術切除,但沒多久又復發轉移。汪先生同樣飽受煎熬,肺部切除、放化療、冷凍療法一樣沒少。

――――

癌症治療有5大療法:手術、放療、化療、標靶治療,以及近年最夯的免疫療法。

基因檢測在某些癌症如乳癌已能幫忙選擇療法,如果有人的基因適合直接吃標靶藥,就不需要做化療,讓病人少受苦。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一項研究對早期乳癌患者進行兩項檢測:檢驗雌激素受體等項目,這是目前評估做不做化療的標準檢驗,以估算臨床風險;及以一組含70個基因的檢測,評估基因風險。結果發現,以往被認定該接受術後化療的臨床高風險患者,若基因風險低,免除化療也不會降低長期存活率。「我有病人因此不必做化療,非常開心,」乳房醫學會前理事長、三軍總醫院乳癌多專科團隊召集人俞志誠說。

另一個例子是,部分大腸癌病人因帶有UGT1A1基因突變,使用化療藥Irinotecan會累積在體內,引發延遲性腹瀉、白血球低下等急毒性嚴重副作用,若事先發現病人有這種突變,就能調整劑量,讓治療過程舒服些。

還有許多同類研究正在進行中,可預期日後將有更多檢測能幫助癌友。

不過,減少副作用只是精準醫療的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有效」。基因檢測最吸睛的另一個用處正是協助挑出能一槍擊斃癌細胞的藥物,也就是病友耳熟能詳的「標靶治療」。

標靶治療其實就是精準治癌的雛型,核心理念是從上萬個基因裡揪出推動細胞不正常生長的關鍵基因,用藥抑制它製造的蛋白質,像拆掉時鐘的一枚齒輪般,使癌細胞停擺。

標靶治療確實取得巨大成功,例如台灣約三分之二肺腺癌病人帶有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一用藥,數週甚至幾天內,咳嗽、肺積水、發燒等不適立刻改善的案例不少。2000年美國核准上市的第一個血癌標靶藥Imatinib攻擊BCR-ABL1基因缺陷,甚至可徹底治癒部分病人。台大醫院副院長、台大癌醫中心醫院院長鄭安理回憶當時難掩興奮:「那時我們都以為天下指日可以太平了。」

精準選藥治癌:仍有弱點的巨人

不過,醫界隨即發現標靶治療可以治癒癌症病人的想法「太天真」。《新英格蘭醫學期刊》2016年刊出評論文章「個人化癌症醫療的限制」,總結指出「鎖定特定目標攻擊」這個精準治癌的核心概念有兩個缺陷,一是絕大多數藥都只能抑制癌細胞分子訊號網絡的一部分,腫瘤仍能跛腳活下來;二是大多數標靶藥都有副作用,因此也不一定能一次併用2、3種。

實務上,眾多癌友和醫生真正揮之不去的噩夢是腫瘤會產生抗藥性,伺機復發。

俞志誠指出,癌細胞會不斷產生基因突變,愈到後期,腫瘤變成裝滿缺陷基因的一大堆細胞的集合體,這過程稱為「異質化」。吃一線藥殺了生長最旺盛的一群,原本只佔小部分、基因特性和第一群迥異的另一群,很快填滿原本位置,吞二線藥殺死它們後,第三群又再崛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免疫腫瘤學卓越中心主任張文震傳神形容,標靶治療是個「一次又一次舉槍瞄準的過程」,直到再無藥可用。

為戰勝異質化,研究者把腦筋動到日趨成熟的基因定序技術,想法簡單又有力:先檢測單基因、投藥,若生效但不持久,就再抓出更多突變位置,讓腫瘤隱藏的弱點一次曝光!這是精準治癌的兩部曲。

資料來源: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4261&fullpage=true

  不留憾 癌末正妹拍單身婚紗 忍痛楚口述繪本 鼓勵病友勇敢

正值青春年華的正妹陳泊羽四年前罹患乳癌,經兩年多治療原以為病情已控制,前年竟發現癌細胞擴散至骨頭,甚至進入乳癌末期,但陳泊羽堅強面對,她不想留下遺憾,拍下一個人的婚紗留念,並口述繪本影片分享抗癌歷程,鼓勵其他病友勇敢抗癌。陳泊羽強調「人生不留遺憾,一定要珍惜、快樂度過每一天。」

陳泊羽(二十八歲)是乳癌第四期病人,癌末的痛楚如影隨形,她仍堅強坐在病床拿著《傻比傻利》兒童繪本,一字一句闡述主角小男孩「比利」的故事,就像鄰家大姊姊,將書中小男孩比利心中的恐懼及擔憂,以及比利父母的安慰,以溫暖親切口吻訴說出來,藉此鼓勵癌友不要懼怕,放心把身體交給醫生治療。 

 

陳泊羽拍攝口述繪本影片分享抗癌歷程,鼓勵其他病友。翻攝陳泊羽臉書

與單親媽堅強面對

當陳泊羽知道成為癌末病患時,她決定列出人生清單,希望開心度過每一天,不要留下任何遺憾。陳泊羽說,女生都會夢想結婚,穿著白紗美美的牽著另一半步入禮堂,生病之後,雖還沒找到人生伴侶,去年生日時,她一個人跑去拍婚紗,將自己最美的一刻記錄下來。 
陳泊羽來自單親家庭,父母在她四歲時離異,從小與媽媽相依為命,為減輕媽媽負擔,她半工半讀念台北商專夜校,中國科技大學畢業後,當起上班族,原希望工作穩定後找個心愛的男人結婚、共組家庭。沒想到四年前因乳房有硬塊到醫院檢查,竟發現得了二期乳癌,突如其來的噩耗改變了她的人生,夢想瞬間崩裂,當時她和媽媽在醫院相擁痛哭後,還是決定堅強面對,並辭掉工作住院治療。 
手術後,超音波、化療及電療接踵而來,讓她承受巨大痛苦,陳泊羽咬牙苦撐,好不容易經過八個月療程後出院,前後一年的回診也沒再發現癌細胞,原以為已戰勝癌症,準備重新開始她的人生,沒想到前年因腰疼檢查,發現癌細胞竟轉移至骨頭,醫師宣布她的乳癌已進入第四期末期。 


自摸硬塊應速就醫

陳泊羽並未被乳癌末期打垮,她堅強面對,把罹癌當成是上帝給的禮物,透過拍攝口述繪本影片,跟大家分享抗癌的歷程,希望鼓勵病友一起和癌症奮戰。
婦產科醫師陳德駿提醒,乳癌已有年輕化趨勢,女性在月經後七天就可自行檢視乳房,若發現乳房有硬塊、不易推動、腋窩淋巴處有結塊,就有可能是惡性腫瘤,須盡快就醫。 

陳泊羽 28歲

●婚姻:未婚
●學歷:中國科技大學畢業
●病情:4年前罹乳癌,經過8個月療程出院,2年前發現癌細胞轉移到骨頭,她勇敢面對癌末治療,並拍攝口述繪本影片鼓勵癌友
資料來源:陳泊羽 

乳癌防治須知

●女性月經過後一周應自行檢查乳房,停經女性每月固定一天檢查
●年逾40歲女性應每年就醫進行超音波或X光檢查
資料來源:衛福部 

新聞資料來源: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70301/37567818/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